来源:南京城记(ID:cecquan),作者:阳光
— part 1 —
2017年初到现在,尽管在很多媒体报道及统计数据里,南京房价情绪稳定——但事实上,南京学区房已经狠狠涨过一波。
过去无非是是否要买的意愿问题,如今可能是买不买得起的门槛问题。
有些专家表示人民群众家门口的也是好学校,没必要去上名校。然而,他自己的孩子通过人脉关系去上了“公开场合说的没有必要”的所谓名校。
其实,要么花钱(买学区房),要么权力(择校),要么小孩天赋,基本就这局面。
学区房好歹是透明公开的市场行为,你情我愿,真金白银。
租售同权,有学同上?其实正确的理解是:保证有学上,但不保证上好学校。
而今年最大的一剂加料浓鸡汤,慰藉苍生: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里的书房。众生似乎顿悟,鼓掌叫好。但以经济逻辑来话说,以南京为例,带有书房的套房好歹是4房吧,面积140紧凑4房,限价3.5万,总价也在500万——关键买不到,还得摇一摇。
这比南京一线学区房还贵!
关于学区房,有人认同,也有人不认同,有人觉得花这么多钱不值,也有人认为哪怕受益很小也值,所以,学区房恰恰是“实力+观念”认同者的集合,硝烟弥漫,房价上涨,这就是客观上学区房买卖博弈的结果。
— part 2 —
政策诞生了学区房
“房子是住的,不是炒的”,但学区房往往是买来用的,不是买来炒的——尽管,保值能力也很好,2年前南京还在为5万/平的学区房惊讶时,现在小户型甚至已过8/9万,甚至10万。
Why ?
教育取消了统一考试,以后再也不会重新统一考试。只能就是“就近原则”,“就近原则”决定了学区房相当于购买房票,本质是房产与教育资源的绑定关系,因此,孩子与好学校之间仅仅隔着一套学区房。
买什么房,就上什么公办校,中国如此,美国也如此。
这在体制上决定了学区房的诞生,学区房=房子+学票。
举个例子:同片区,白云园小学的白云园多层,成交4.24万/平,芳草园小学的蓝天园成交6.86万/平,价差=2.62万/平——这就是纯粹的学票价值。
学校的排名
只要有学校的地方,就有排名,只不过在不同地方与不同时期,评判标准不一样,在南京,小学排名是以南外的录取人数作为定价神器。
当然,你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但这就是多数家长的“标准”,如果不是南外,也有其他指标。但“排名”一定有,官方没有,那民间也有。
那么,有一种极端的办法,就是破除排名。所有媒体、所有官方、所有学校,都不允许排名,但这种属于典型的“掩耳盗铃”,事实可行吗?
不可能。
有孩子的家庭,绝不会两眼一抹黑的任意选择学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但更多父母不会随随便便。
学区房的存在逻辑
体制决定了学区房的诞生,“排名”决定了学校的价值。两个因素的综合,这就是学区房的存在及序列逻辑。
学区房的风险
无论媒体如何暗示学区房的巨大风险,还是专家提示谨慎,学区房依然涨。
这是硬通货,如果不买学区房,如何上好学校?针对大众,在现阶段没有可替代的方案,所以,尽管存在政策风险,但别无选择。
“多校划片+摇号”曾经是达摩克里斯之剑,它斩断的是房子与教育的确定性关系,试图从本质上断了学区房的后路,釜底抽薪之招。但这带来的弊端就是:上学靠掷骰子?
从策略上分析,也很难击破学区房,只能造成学区房的内部分化。
— part 3 —
小学排名,也只能取大致的、多人认可的方式,比如南外录取人数。
传统的南外录取大户TOP9:拉力琅,芳银金,南北游。
南京小学的教育均衡,就看南外录取的均衡性了。有人哀叹,南外的春风不度玉门关,其实指的就是南外的录取始终都以鼓楼为主,占据68%比例,这就意味着全市其他所有区的综合还不到鼓楼一半。
2016 TOP9 入学人数:
这就是南京名小的供给侧:3712个名额,实际上还得打折(择校的因素)。
事实上,特别是名小,集中在鼓楼区,给整个南京的家长都带来了压力。这是鼓楼的骄傲,也是其他区家庭的悲哀。
— part 4 —
南京的人口,这么多年每年增长2万左右,2016年雄起了一把,人口净流入是3.41万,创下最近4年的新高。
与常住人口指标相比,更重要的是户籍人口,落户数比较稳定且近年有加强的趋势,2016年户籍人口增加了9.39万。一般而言,落户数比净流入人口更具说服力。
出生人口是一种“刚性”存在,下图为官方数据统计,但未做9月/10月的入学区分,大致类似,不影响判断。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看待静态问题。
2013年是南京禁止择校的首年,择校生大幅降低,除了硬关系,只有买学区房一条华山道。2007年宝宝是51420人,对应2013年拉力琅芳房价3万多;2017年,拉力琅芳房价翻倍,2011年出生人数58300,与2007年基本同档。
2013~2017,学区房房价上涨:
(1)需求侧基数同档,但学区房的概念、通道稀缺及意识在最近几年加强;
(2)货币因素。货币超发带来整体房价上扬,水涨船高。
之前,“基数同档”的前提下,学区房涨了一倍,自2012年始,南京出生人口迅速到6万多7万多乃至2016年创历史新高至102521人,未来竞争人数。
这根本不是人口的微幅增长,而是质变增长。
如此看来,未来才真正令人不安。
城市化依然在持续,大量外地精英人群涌入南京,80后子女逐渐步入了义务教育阶段,他们的教育需求会释放。从人口结构上观察,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江苏省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江苏5年里增加了107万人,南京新增人口数量就占到了全省1/5。
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南京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及以上程度的由26119人上升为35358人。35358/10万人,这个比例全国领先,可以理解为,南京的高素质、重视教育的人口在增加。
所以,三种担心:
(1)未来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够不够?
(2)更关键的是,优质的学校资源够不够?能不能分?优质学校的供给如何?
(3)优质的师资,名校长够不够?
— part 5 —
优质名小的供给侧一直处于“TOP9”垄断局面。供给侧变化不大,需求侧翻倍。学区房本身并不奇怪,其存在,恰恰反映了经济规律:供需关系。
如果学区政策不发生震天动地的变化,学区房未来走势如何?
(1)供给侧:优质名小,2016年招生3712人;
(2)需求侧:基数大幅增长,2016年新生人口102521人;
(3)择校通道继续收紧,学区房的概念、稀缺与意识进一步加强。
答案,不言而喻。
当然,传统学区房也飘来三朵乌云:
(1)南外的录取规则改变,从之前的“优录+考试”切换到考试,虽然TOP还有优势,但,切记,考试考试,考试为先。学校平台的意义有所削减,特别是针对那些重视素质教育和愉快教育的名小,在应试的时代,优势减少。而普通学校的家长,通过高强度和有效率的优质课外培训,有可能会获得一些机会;
(2)新城区名校分校对传统名小进行进一步“稀释”,扩大供给侧;
(3)落到实处的多校划片与摇号,不会整体击垮学区房,但会让孤零零的那种名校被削弱,强化了区域好学校的聚集,这一点,鼓楼、建邺的影响不大。
为人父母,当孩子5、6岁了,马上就要上学,现实问题就是学区房,即便不升值,那也是教育意义的消费品,可以考虑,也可以不考虑,似乎没有普遍意义的替代方案,题目无解。
但忽略的后果是,当你放弃时,你根本不知道其他同龄孩子家庭的选择。所以,在供需关系的学区房战场上,这是一场心理恐慌——似乎也无解。
破解之道:在于迅速扩大优质学校的供给,办好名校分校。不仅仅鼓楼一枝独秀,包括新城区,江北新区、江心洲、河西南、鼓楼滨江、南部新城、燕子矶、仙林湖、板桥、麒麟、青龙山国际生态城等众多板块,兴建和即将新建大批学校,这些板块的未来不仅仅取决于规划的意志,还取决于家庭的意愿,很大程度在于学校。
孩子在哪里,家庭就在哪里。
南京小面积的学区房,如力小、拉小、琅小甚至突破了8/9万,有的破10万/平。单价放在全国而言,也是令人吃惊的,这说明了南京重视教育的家庭之众,自古皆如此。另外,也说明了教育的严重不平衡,特别是名小格局,南外录取人数始终被鼓楼垄断,这说明了鼓楼的优秀,也说明了导向的单一性,不利于整体的发展。
从文章之前的分析结论,即便多校划片和摇号入学也无法击败学区房,甚至会抬高整个片区,这点从北京学区房划片的结果就能看出来。而租售同权,也只是保障基础,并不保证优质学校。千万别误解。而这在学区房大涨的2017年,入学不过区区5.8万儿童。
而更加严峻的未来,2022年10万儿童。南京,准备好了吗?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