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与求职者的矛盾向来不是新话题。近期又来到“求职潮”,网络上对于HR的吐槽贴和避雷贴更是铺天盖地、层出不穷。
HR,似乎成了求职者们眼中的“大反派”。
已读不回、态度问题、面试迟到、越界提问、缺乏反馈……
这些往往都是HR的“大雷”招式,唯唯诺诺如履薄冰的求职者,居高临下爱答不理的HR,
这种「不平等现象」似乎在求职圈人人深谙而惧怕。
以下四种招式,相信找工作的朋友们都不陌生——
求职者们抱怨,HR的已读不回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割断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抹灭了心中的热火。
客客气气码下一段文字希冀争取与HR的沟通机会,换来的只有系统冰冷的“已读”二字。
要么高要求低薪资,要么冷言冷语,缺乏平等的姿态,让求职者的心瞬间降至冰点。
迟到的HR,让求职者在等待中消耗掉最后一丝耐心。
且不说“路程两小时,面试五分钟”之苦,明明按照和HR约好的时间赶到,还提前了几分钟,到了面试地点后却要等待半个小时,甚至一小时以上。求职者感觉被溜了……
对于求职者外貌、婚恋状况和家庭等无关工作内容,而涉及个人隐私的提问,有的还一言不合即贬低他人、人身攻击。
冒昧的HR你真的很冒昧!好好好,连家底都快被挖完,我到底是来应聘的还是来受审讯的!!
从迎难而上到且战且退,求职者们在这个战场上受到来自HR们的一万点暴击。
以上种种促使了HR“避雷贴”的诞生,不少求职者之间纷纷抱团支招,共议“反击”妙计。
同时也有一部分逐渐陷入迷茫:真的是我的问题吗?我还能找到工作吗?
其实,HR们并非都生来如此,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和“修行”:
网络上已然有不少求职者盛传,认为自己是被HR拉去冲KPI的,公司实质上并没有如此大的招聘需求。甚至催生了“如何辨别面试是不是被冲KPI”一类的实用帖。
也有人说面试KPI仅仅是网络谣言,但不少HR从业者站出来表示,
每月确有面试次数和人数的KPI
。
从另一面来说,这恰恰证实了
HR招聘工作存在一定的强制性
。与薪资和绩效挂钩的数量指标,迫使着“KPI面试”不得不执行。
有HR说,每天起床来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各大招聘软件,数不清的红点点镶嵌在翻不完的对话框上,HR驰骋在其中“捞人”。
纵然每一份简历都是一个故事,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大体量的简历数实在令HR难以一一倾听、逐份回复。
在高压下保持冷静,这门功夫并非一日练成。
公司人才缺口大、求职者素质良莠不齐……
HR招聘也时常会处于被动角色,日常不免面临一些“搞心态”的局面。
例如,空空如也的办公室,背后有着个被催着招人填补空缺的HR:
不得不提出的涉及隐私和歧视问题。其实并非出于HR个人“窥私欲”。
不可否认部分HR提出的大量与工作内容无关的隐私问题已踩踏求职者边界,带来不良的沟通体验,给人一种“打探”“窥私”感,但其实往往HR提出这类问题也是迫于无奈——
更多的是关乎社会形势对用工对象的隐形需求
,以及判断是否符合公司层面对招聘对象的工作稳定性、团队目标、用人成本、岗位匹配度等因素的标准。
例如,某公司有过员工因为恋爱而长期请假、临时旷工影响整体工作进度的状况,就特地在招聘时加上询问婚恋状况这一项。求职者不解,HR替代公司作为了这一发问者和“罪人”。
日常工作从需求对接到HC管理,到渠道、简历筛选、初试、复试、背调、offer和入职的工作量等等……招聘链条中的每一流程的纵向深度要求和量的要求,还有各种存在的显性与隐性规则,无法预测的突发状况等。令HR可能没有足够的专注度和稳定性关注每一位候选人的全流程和隐藏诉求。
招聘软件:
招聘软件的普及,尽管大大提升了筛选和联系候选人的速度,却也可能加剧了沟通方面的困扰,如求职者常常抱怨的“已读不回”现象。
而以往传统的方式,如邮件投递和面对面交流,虽然效率较低,但
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背靠公司:
组织文化和需求往往也对招聘实践有影响,对HR行为有潜在限制。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公司文化匹配度高的员工,其离职率降低了50%,工作效率提高了16%。这意味着,HR在招聘时
不仅要考虑技能匹配,还要评估候选人是否能融入企业文化
,这就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另一方面,招聘需求的变化也影响HR的行为。它就像是一份菜单,反映了公司在不同阶段最迫切的需求。如果这份需求清单经常变动,或者过于详细,那么HR就需要
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来适应这些变化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招聘过程中采取不同的行动,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当然,再重的工作任务、再难对付的人和事以及不可控的外在要素,都不是HR对于求职者们“重拳出击”的理由。
正所谓“非礼勿言”,HR代表着公司的形象与外部应聘者进行联络,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公司的名片。因此,
良性的对话是展现HR专业素养、情商与沟通技巧的绝佳时机。
对于一些出口伤人的HR而言,亟需培养高情商,稳定自身的情绪,设身处地考虑对方感受。比如,当求职者在过程中表达不满时,HR以同理心去回应,而不是简单地辩解或反驳。
善用平和的语气和委婉的表达方式,即便是传达拒绝信息,也能让求职者感受到尊重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