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丝绸之路,有一个常见的误区——
很多人以为这条伟大的商道之上,
会有满载丝绸的古代商队从长安一直走到罗马。
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种情况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ID:gonglulvxing),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从长安到罗马实在太远了
仅直线距离就高达
8000公里
所有对商队致命的风险
路途中一个也少不了
大漠、雪山、高寒、酷热、匪盗、兵灾
这不符合商人的思维方式
(今天西安到罗马的直线距离示意图,图片源自@Google地图)
▼
但是无论再大的风险、再远的距离
有一类人仍然会这样做
他们就是
探险家
准确的说是一群中国古代探险家
他们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
接力完成了从中国到罗马的全部行程
中国人的视野一下子从长江、黄河
扩展到几乎亚洲全境,甚至非洲和欧洲
无数地方的第一次文献记载
都由中国探险家作出
无数古国或地方的历史
需要依据中国探险家的记录才能还原
那是一个
中国人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描绘的张骞出使西域壁画,此处为摹本,敦煌研究院藏品)
▼
1
第1位出发的探险家
是西汉时大名鼎鼎的
张骞
汉帝国经过几代帝王的韬光养晦
到了汉武帝时已经兵强马壮
一代雄主决心一雪匈奴之辱
他需要在西域找到一个盟国
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
但当时汉朝对西域几乎一无所知
哪位勇士可以首开壮举?
公元前139年
汉中郡张骞应召前往
前后两次共花费17年时间
遍历西域诸国
史称
“凿空西域”
(请点击放大查看,汉武帝时欧亚大陆形势图,制图@玖巧仔)
▼
这次探索将中国人的视野向西延伸了数千公里
西域最重要的地理单元
河西走廊、祁连山、天山、昆仑山
都由张骞完成首次勘察
其中
昆仑山
本是虚无缥缈的神山
张骞在勘察于阗(今和田)南部之山时发现
此处富产玉石,并有“于阗河”(今和田河)流出
与上古传说中
昆仑之虚
产玉石、出大河的记载颇为相似
他随即向汉武帝报告
武帝据此正式命名此山为昆仑山
(昆仑山和田段航拍,摄影师PConline账号@赵来清)
▼
除了我们已经熟知的甘肃、新疆
张骞对今天中国国境之外的探查同样值得铭记
他是有史记载的
第一位翻越帕米尔高原的探险家
帕米尔古称“葱岭”
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位于中国、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三国边境
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
昆仑山、天山等五大山脉在此汇集
平均海拔4000米-7700米
号称“亚洲屋脊”
(位于阿富汗的瓦罕帕米尔,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图片源自@Annieandpaddy)
▼
他还是
第一个用文字记录咸海的探险家
咸海是中亚的一个内流咸水湖
位于今天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交界
曾以6.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名列世界第四大湖
(1997年从太空拍摄,图片源自@NASA)
▼
对沿途的风土人情、物产资货也同样记载详细
他发现中亚各国的语言虽不尽相同
但受波斯文化影响,风俗相近
就连善于经商的特点也被明确指出
(《史记·大宛列传》)
▼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善市贾,争分铢”
张骞对
大宛
(dà yuān)尤其印象深刻
大宛位于费尔干纳盆地(Fergana Valley)
即今天乌兹别克斯坦中部
高耸的大山几乎将盆地完全封闭
只留少数几个山谷可以与外界联系
(费尔干纳盆地的山谷,摄影师@Дмитрий Чистопрудов и Николай Рыков)
▼
山高谷深之中
却是有如今日中国新疆一样的宝地
盛产瓜果、农作物
尤其以
汗血宝马
(Fergana horse)闻名
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此马的存在
此后历代中国帝王均以获得此马为一大幸事
甚至不惜以此为借口攻打大宛
(唐太宗昭陵六骏之一特勒骠,即为汗血马,下图为拓本)
▼
大宛连同大夏、大月氏、乌孙、安息、康居
众多古国的信息借助张骞的记录穿越千年
成为今天中亚各国寻找自身历史的重要渠道
就像考古学家
斯坦因
所说
▼
“我们关于中亚的历史知识之大部分皆来自汉文史料,而且关于中亚古代的基本事实也来源于汉文史料”
张骞之行
标志着千年古道丝绸之路正式开启
一场奔向罗马的接力也正式拉开帷幕
现在中国人与罗马的直线距离还剩
4500公里
2
在张骞西行约200年后
西汉在西域的经营已然付之流水
东汉明帝时期
不世出的天才将领
班超
开始经营西域
居然在30年间恩威并施平定50余国、重振雄风
在经营西域的第25个年头
即公元97年
颇有野心的班超向西方派出了第2位探险家
甘英
目标直指当时被中国人称作
大秦
的罗马帝国
(请点击放大查看,汉顺帝时欧亚大陆形势图,比汉明帝稍晚,制图@苍天熊猫)
▼
那时的大秦
在中国人眼中是个极其富饶的国度
如同15-17世纪西方地理大发现时代
西方人对东方中国的财富向往一样
中国史籍中罕见地记录了下面这些文字
几乎将世界上的所有奇珍异宝都堆砌到大秦身上
(《后汉书·西域传》)
▼
“(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
而汉代用“秦”来指称罗马帝国
也是颇值得玩味的事情
总之甘英再次翻越葱岭
从今天巴基斯坦的北部
来到了安息
这是一个地域广大的帝国
全盛时期的疆域
雄踞今天伊拉克、伊朗的大部分地区
(公元1世纪安息帝国疆域,制图@Sumchung)
▼
从高山到沙漠
(第一张为Alamut山,摄影师@mohammadjavad Hajialikhani;第二张为Maranjab沙漠,摄影师@Mohammad Reza Masoumi;不代表甘英实际到过此处)
▼
从大河到大海
(第一张为被拦蓄的Karaj河,摄影师@Hussein Abri;第二张为波斯湾霍尔木兹岛,摄影师@Amir Reza Fakhri;不代表甘英实际到过此处)
▼
甘英自东向西横穿了整个安息
到达了帝国的西界
在张骞之后创造了
中国人西行的一个新纪录
可惜的是
他最终止步于波斯湾的海边
因为安息人的话“吓住”了他
(《后汉书·西域传》)
▼
“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
抑或是安息人欲垄断丝路贸易
并不希望中国与罗马建立直接联系
才编造了这个希腊神话中迷惑人的海妖的翻版
加之当时苏伊士运河尚未开通
即使甘英在波斯湾乘船
也不可能到达地中海
这个误导真是太大了
(地图源自@Google,星球研究所标注)
▼
我们也应就此责怪甘英
任何一次探险
都是对智力、毅力、胆力的极限考险
内心最强大的探险家也会心生绝望
比如有着极强信仰的高僧法显
就在西域求法途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东晋法显《佛国记》)
▼
“沙河中多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西方人马可·波罗也同样讲出了
他来中国的路途中那种令人抓狂的恐惧
(《马可·波罗游记》)
▼
“行人夜中骑行渡沙漠时,设有一人或因寝息,或因他故落后,迨至重行,觅其同伴时,则闻鬼语,类其同伴之声。有时鬼呼其名,数次失其道。由是丧命者为数已多”
(有着魔鬼城之称的地貌在西域非常常见,下图为新疆魔鬼城,摄影师图虫账号@乔子Joe)
▼
不过
甘英到来的消息最终传到了罗马
一批欧洲的探险家受此鼓舞
决定反方向朝中国进发
最早在公元100年左右到达了东汉洛阳
(此事在学术界尚有很大争议)
在甘英的努力之下
此时中国人与罗马的直线距离还剩
3300公里
3
时间到了唐代
中国向西域的扩张臻于鼎盛
此时的西方阿拉伯世界中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它就是
黑衣大食
其扩张的方向恰好是东方
公元751年
两股势力在
怛
(dá)
罗斯
相遇
(即今天吉尔吉斯斯
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
两虎相争的结果是唐军大败
一位名为
杜环
的军官也在此役被俘
第3位传奇探险家就这样出场了
随后的11年间
他的旅程居然纵穿
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叙利亚、伊拉克、伊朗
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摩洛哥等十多个国家
遍及中亚、西亚、北非
(请点击放大查看,唐玄宗时欧亚大陆形势图,制图@苍天熊猫)
▼
他并非一个普通军官
而是大唐宰相杜佑的族侄
有着相当的文化水平
更关键的是作为战俘
他依然保持着探险家的毅力和胆识
这让他得以遍历诸国,并且全程记录
杜环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到达圣城
耶路撒冷
的中国人
在他所著《经行记》中
将耶路撒冷称之为“秧萨罗国”
(左上方为著名的圆顶清真寺,在杜环到达时已建成;下方人群聚集处为犹太教圣地哭墙)
▼
杜环尤其详细观察了伊斯兰教的习俗
例如
(《经行记》)
▼
“每七日,王出礼拜,登高座为众说法”
“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无问贵贱”
历史学家白寿彝曾评价杜环的记载
▼
“这是伊斯兰教义之最早的中文记录,这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也是一件大书特书的事”
从耶路撒冷离开之后
杜环穿越西奈半岛的沙漠进入非洲
而他到达的最远地点
摩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