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NU生物学社
北师大生物学社的前身是生命科学学院郑光美院士与李仲来教授创立的“观鸟社”。我们以“好奇无处不在,生物无可替代”作为口号,以 “发现生物之美,唤起生命之爱”为理念。我们宣传生动、有趣、实用的生物知识,呼吁大家关注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事关资本市场,最高检、证监会重磅发声! ·  2 天前  
半月谈  ·  打卡 | 深地塔科1井是口什么井? ·  2 天前  
医学界  ·  女护士跪求患者原谅,只因拔针出血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NU生物学社

首届高校校园自然保护小区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BNU生物学社  · 公众号  ·  · 2024-05-24 21:30

正文


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首届高校校园自然保护小区交流研讨会于5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全国12所高校的师生、地方园林部门、公益组织代表参加会议,进行了主题报告、圆桌讨论、学生社团工作分享、保护小区现场参访,并共同发起了《“我之校园,彼之家园”高校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



与会人员合影


陈杰致辞


北京大学房地产管理部部长陈杰表示,燕园自然保护小区能成为北大生态保护领域的靓丽名片,离不开北大师生对校园规划和管理的热心参与、专业建议和技术支持。他期待在本次研讨会上深入探讨高校生态保护相关的建设理念和实践问题,总结经验、理清思路,并与其它高校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推动生命科学领域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发展。


王小平致辞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巡视员王小平在致辞中介绍了几组数字,展示了北京市近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高校校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提议将北大校园保护的经验运用到城市的更多区域,与北京市建设花园城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并期待与会的全国高校伙伴能够结成网络、密切协作,为建成人居和谐的美丽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石长翼致辞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石长翼回顾了北大生科百年中宏观生物学研究和实践的历史与传承,回顾了师生在校园生态保护和自然保护小区建设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提出未来将与各界密切合作,以自然保护小区为平台,培养更多具有生态专业知识和报国情怀的青年人才,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吕植作主旨报告

“全球昆蒙框架与OECM:燕园保护小区的价值”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吕植教授介绍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有关保护地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部分。她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校校园作为一类潜在的OECMs(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对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她回顾了北大燕园自然保护小区的缘起、历史,总结了已有的管理经验,并对高校校园生态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议。


鲁申怡作主旨报告

“学生参与的校园监测”


来自北京大学绿色生命协会的鲁申怡同学介绍了在北大自然保护小区开展的工作。协会学生开展了长期系统的校园物候监测、鸟类监测,并开展了夜间调查、鸟撞调查,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制作了精美的文创纪念品,对提升北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谭羚迪作主旨报告

“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实践”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项目官员谭羚迪介绍了承担的北京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及公众自然教育示范项目,分享了奥森公园灌丛驿站、京西林场模拟天然林窗等案例,提出自然爱好者可以通过“关注身边、好为人师、多管闲事”等方法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兄弟高校教师代表(李振基、郭光普、宋森)作主旨报告


来自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兰州大学的李振基、郭光普、宋森老师在主旨报告中分别介绍了三校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况和工作经验,展现了不同区域生态校园建设的内容:基于物种、景观、生态系统等多尺度的科学信息,制定生态校园建设方案;以专业院系和学生社团为主要载体,师生联动完成生物多样性监测;使用红外相机、声纹监测、树木档案等新技术,以详实的数据支持构建生物友好型校园。各地的高校校园都可以成为美丽生灵的家园。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教授主持。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馆员何兴成结合四川大学校园保护的情况,分析了生态专业学生、热爱自然的青年学生和普通学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北大老教授崔海亭结合自己在燕园70年的所见所感指出,燕园中的土丘池塘复合系统顺应北京西郊的自然情况和景观生态学知识,是北大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自然保护小区在未来应当充分发挥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并开展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吕植提出了传统绿地管理理念中对整齐划一的要求与生态保护理念下杂乱的自然景观的冲突。王小平指出城市普通居民对生物多样性知识和理念尚缺少认识和了解,希望高校师生在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方面多做工作,促进公众观念的改变,引导更多人参与保护。腾讯基金会公益项目总监马尧结合腾讯基金会的工作谈了自己对高校校园保护的认识,建议充分动员校友的资源和力量参与到校园保护工作当中。李迪华认为,高校有条件在城市绿地管理方面先行先试,形成成熟经验后,向城市其它区域推广。


参会师生参观校园管理措施(图示观察中华蜜蜂巢穴)


社团代表分享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实践


研讨会第二天,各高校师生体验了燕园鸟类监测,并考察参观了北大校园管理措施、雨水花园和生物标本馆。在社团分享环节,北京大学校园营建社分享了参与式改善校园空间、提升校园品质方面的实践工作;清华大学学生动物协会、浙江大学绿之源协会、武汉大学生命探索者协会、厦门大学绿野协会分享了校园物种监测、数据管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社、同济大学绿巨人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博物观察团、浙江大学草木学社分享了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校园如何进行生态保护的探索;北京林业大学和谐家园志愿者协会、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爱好者协会、华中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分享了依托专业资源开展特色活动的经验;四川大学生态协会、兰州大学达尔文协会分享了对校园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的思考。各社团学生还对如何提升社团活动质量、如何推动校园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和管理等事项进行了热烈讨论。


与会师生达成共识,并共同发出《“我之校园,彼之家园”高校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书》,倡议各高校系统性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和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形成高校校园自然保护网络,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将我们的校园、城市建设成为和谐、繁荣、生生不息的自然家园。


据悉,2018年,北京大学正式建立“燕园自然保护小区”,这是中国首个高校内的自然保护小区,在2021年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附:《“我之校园,彼之家园”高校校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全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