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汇易咨询  ·  JCI观察:近期影响美豆走势的五方面市场因素 ·  20 小时前  
BCG波士顿咨询  ·  新年扬帆再出发,携手逐梦同奋进 ·  2 天前  
一起神回复  ·  求求你,别再往眼球上滴眼药水了! ·  4 天前  
一起神回复  ·  求求你,别再往眼球上滴眼药水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沉默”不总是“金” | 沉默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4-02 19:59

正文

作者 | 粥粥



说起"沉默",让人想起前阵子"火爆全球"的黑暗荣耀第二季,有一个名场面是女二妍珍和老公河道英出现了矛盾,妍珍给老公发了短信试图挽回老公,但是河道英却一脸冷漠地回复了一句——"我回了,回了沉默",这句经典的话让网友们纷纷表示"学到了",酿成了最近爆火的"已读不回"发疯文学。



(图源网络,侵删)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日常生活中其实也有不少"尬聊"对话让我们因沉默而无言以对,想必大家肯定也亲身经历过,知道有时候沉默之声是“震耳欲聋”的,甚至让我们设身处地感受到了“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我们真的能“听到”沉默吗?


当一段对话中出现突然的“沉默”时,确实容易让人心生恨不得挖个洞钻进去、脚趾扣地之感。那么,究竟这些对话中的双方能否“听到”沉默呢?当看不见、摸不着的“沉默”到来时,我们真的能觉知到它的存在吗?



(图源网络,侵删)



一种观点指出,我们只能真正地感知世界上真实存在的东西,虚无、根本不存在的沉默很难影响到我们的感觉器官[1]。



然而,关于声音终止、间隙检测的神经科学研究却表明,大脑对声音的偏移和遗漏非常敏感[2,3]。近期的一项研究甚至证明了我们可以听到“沉默”,即 沉默能够被我们真实感知 。研究者通过探讨沉默的现象(如演讲中的戏剧性停顿、管弦乐演奏后的嘘声)对大脑加工的影响,发现即使声音并不直接进入耳朵,大脑也可以将声音分成不同的片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状况[4]。



沉默是一种武器


既然我们可以“听到”沉默,那么假设两个人正情绪高涨地进行激烈的争吵,双方都试图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方选择沉默,对方会听到“沉默”吗?



会的 。此时的沉默虽无声,却向对方表明了一种坚定的态度,即我们不应该屈服于情绪化的冲动,而是寻求更加理性和建设性的对话,这样有助于更好地聆听对方的心声,从而理解对方的观点。心理学对此是怎么解释的呢?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古德曼研究了历史上大量的商界和政界名人,特别指出法王路易十四的一个习惯,每当遇到大臣们因为某个事件而争论不休时,路易十四就会端坐一旁、不动声色地听着,却不作丝毫表示。等到对方争论完之后,他才会不置可否地说一句“我会考虑的”,使大臣们猜不透他的真实意图,只好诚惶诚恐地听从他的命令。就这样, 路易十四通过恰当的沉默巩固了他的权威,法国的中央集权也在他的手上达到了巅峰



据此,古德曼教授提出了著名的 “古德曼定律”,他认为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5]。这一理论又称“沉默效应”,即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0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0,却很关键[6]。



(图源网络,侵删)



有时候,沉默确实比话语更有力,能更好地展现我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它不仅仅在沟通对话中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一些其他场景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在商业谈判中, 沉默作为一种策略,让谈判者有更多的时间来制定谈话的焦点 ,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并仔细分析对方的立场,这样可能有助于价值索取和价值创造[5];在心理辅导中,沉默作为一种干预,来访者或治疗师的片刻沉默可以传达重要的心理动力学信息,如来访者的沉默可能在传达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需求,而治疗师的沉默可能在传递共情和理解的信息,这极大地促进了治疗过程[6]。



但一度的沉默只会酿成痛苦的悲剧


尽管沉默在很多情况下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好处,但沉默并不总是“金”,即不是在所有情况下我们都应该保持沉默。因为沉默无法让我们的痛苦被听见、让彼此的误解得以消除,所以在高质量的人际交往中, 适时的发声同样关键,有效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同样重要



(图源网络,侵删)



学堂君联想到2019年上映的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影片——《少年的你》,电影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女主角陈念和受害者胡小蝶一起把牛奶运回教室的路上,胡小蝶对陈念说“他们都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陈念听完沉默了,她明白班里的同学们都知道胡小蝶被欺负的事实,可是却没有人愿意去替她发声、采取行动制止这一切。究竟是什么造成这一悲剧呢?



(图源网络,侵删)



“缄默效应” (The Mum Effect) 指出,一个人在处理坏消息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犹豫,不愿意传递坏消息而选择对坏信息保持沉默 [7]。当大多数人都持有相似的观点时,那些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往往会选择跟随大众的意见。特别是那些意见比较中立或者不太坚定的人,如果他们是少数派,他们往往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8]。殊不知, 这样一度保持沉默的行为往往会导致更多的暴力行为,加剧创伤对个体的影响,从而破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9]。



类似地, 研究者将在关系中故意使用冷漠、回避和轻视行为来表达不满的沟通方式定义为“沉默对待” [10]。关于“沉默对待”的一项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的沉默行为不利于彼此的自尊和相互关系的满意度[11]。简单来说,成年子女对父母保持沉默、不与父母交流的行为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同时父母对子女保持沉默也会降低子女对其与父母关系的满意度。



从上述可知,在某些情况下沉默确实比言语更有力,它有时候是一种自我反省和深思熟虑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了解自己。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如果一直保持沉默、不采取行动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可能会造成更多的悲剧。



适时“沉默”,勇敢“发声”


综上所述,沉默对人际关系的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荀子》中有言:"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意为无论是发声还是沉默,关键都在于是否得当。那么我们如何确定什么时候该得当地“闭嘴”、以及什么时候该得当地“发声”呢?很简单!可以参考下面的 两个原则



1. 当你认为一件“正义”的事情必须去做时,即保持沉默会伤害别人、意识到某一件事情的处理中存在问题、被他人的行为所伤害和冒犯、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遭到威胁时,那么请大声说出来;


2. 如果你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至少无法亲自证实某一件事情确实发生时,或者即使你确实看到了,但为这件事情发声不会帮助任何人,甚至很可能会伤害到他人,也就是说出来比保持沉默更让人痛苦,那么请暂时保持沉默。



一个人犯了错,我们是发声指出错误,还是保持沉默让他自行反省?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简单列举下述的两个具体情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述原则。



1. 假设在教室中,一位学生在上课时讲话,打扰了课堂秩序,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这时教师有责任发声去指出学生的错误,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个别学生的行为,更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学习环境。教师的及时纠正有助于维护课堂纪律,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同时也教育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 设想在一次朋友聚会中,朋友在分享某个历史故事时,不小心记错了某个年份。这个小失误并没有扭曲故事的主要事实,也没有破坏聚会的愉快氛围。这时我们选择保持沉默,不立即纠正这个小错误,可能是更加体贴和尊重的做法。我们可以在聚会结束后,私下以友好的方式提醒朋友,这样既避免了让对方在众人面前尴尬,也保持了聚会的轻松和愉快。



因此,在沉默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情况下,及时发声是必要的;而在影响不大的小事上,保持沉默之后私下提醒,可能更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缓解人际尴尬局面。



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这两个原则将有助于我们把握说话的时机,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当我们面临沉默和发声的不同抉择时,还可以深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来作出更好的决定:我的沉默可能导致什么后果?我的沉默会对别人有何影响?我沉默的动机是什么?



通过这些思考,我们可以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更加明智地决定何时沉默、何时发声,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投票


学堂君

说到沉默,学堂君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场景是:上学时全班吵吵闹闹,管纪律的班干部站起来瞪着大家,然后同学们就一点一点地安静下来了!沉默真的是极具威慑力啊!

不过,学堂君也在反思,过往是不是也在“不该沉默时沉默、该勇敢时软弱”了呢?往事不可追,日后的学堂君面对不正义的事情会“勇敢发声”!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MARR D. Vision: A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Human Representation and Processing of Visual Information[M/OL]. The MIT Press, 2010[2024-03-24]. https://direct.mit.edu/books/book/3299/VisionA-Computational-Investigation-into-the-Human.

[2]KOPP-SCHEINPFLUG C, TOZER A J B, ROBINSON S W, 等. The sound of silence: ionic mechanisms encoding sound termination[J/OL]. Neuron, 2011, 71(5): 911-925.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1.06.028.

[3]WEIBLE A P, MOORE A K, LIU C, 等. Perceptual Gap Detection is Mediated by Gap Termination Responses in Auditory Cortex[J/OL]. Current biology : CB, 2014, 24(13): 1447-1455. https://doi.org/10.1016/j.cub.2014.05.031.

[4]GOH R Z, PHILLIPS I B, FIRESTONE C. The perception of silence[J/O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120(29): e2301463120. https://doi.org/10.1073/pnas.2301463120.

[5]GOODMAN N. Languages of Art: An Approach to a Theory of Symbols[M].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68.

[6]GRIFFIN D. How to write silence[J]. 2013.

[7]CHO Y, ZHANG T, OVERBECK J R. The Benefits of Silence in Negotiation: Brief Moments of Quiet Help Value Claiming and Creation[J/OL].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2015, 2015(1): 12027. https://doi.org/10.5465/ambpp.2015.12027abstract.

[8]LANE R C, KOETTING M G, BISHOP J. Silence as communication in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J/OL].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02, 22(7): 1091-1104. https://doi.org/10.1016/S0272-7358(02)00144-7.

[9]GU J, TIAN J, WANG X, 等. Does Negative News Travel Fast? Exploring the Effect of News Sentiment on Interactive Spiral[J/OL]. HCI International 2017 – Posters’ Extended Abstracts, 2017: 435-442. https://doi.org/10.1007/978-3-319-58750-9_60.

[10]DUNCAN M, PELLED A, WISE D, 等. Staying silent and speaking out in online comment sections: The influence of spiral of silence and corrective action in reaction to news[J/O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 102: 192-205. https://doi.org/10.1016/j.chb.2019.08.026.

[11]PHILLIPS S B. The Dangerous Role of Sile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uma and Violence: A Group Response[J/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2015, 65(1): 64-87. https://doi.org/10.1521/ijgp.2015.65.1.64.

[12]VOGEL-SCIBILIA S. Ostracism: The Power of Silence[J/OL]. Psychiatric Services, 2003, 54(1): 114-114. https://doi.org/10.1176/appi.ps.54.1.114.

[13]RITTENOUR C E, KROMKA S M, SAUNDERS R K, 等. Socializing the Silent Treatment: Parent and Adult Child Communicated Displeasure, Identification, and Satisfaction[J/OL].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2019, 19(1): 77-93. https://doi.org/10.1080/15267431.2018.1543187.




作者 | 粥粥

编辑 | 硬糖酸梅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