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谷雨影像-腾讯新闻
由腾讯网新闻中心出品的纪实图片故事栏目。用影像冲击心灵,感受事实的力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英式没品笑话百科  ·  怎么不算一种主动呢? ... ·  12 小时前  
冷丫  ·  拜一拜,下辈子还能做夫妻! ·  昨天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  小猫已经在思考如何用互联网统治世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谷雨影像-腾讯新闻

救援那些石家庄人:“人”比“病人”复杂得多丨谷雨影像

谷雨影像-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 2021-02-08 18:20

正文

纪录短片《病毒“侦探”》片段

出品|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




撰文|秦珍子

编辑| 沐梓 周安


电话又响了。

铃声是机械而枯燥的电子音,但听筒里冒出的消息很要命——是新增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阳性病例。

2021年1月,在石家庄藁城区增村镇附近的两所中学里,驻扎着300多个流行病学调查员。学校教导处改成指挥部,最里面的桌子搁着一部电话,它一响,任务就来了。

接下来的行动,要足够快。


梁震宇听见了“敲门声”。

1月2日,这位石家庄疾控中心副主任正忙着督导新冠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忽然接到通知,河北医大二院确诊一例新冠肺炎患者。

“总听楼梯响。”他形容,一年以来,国内散发的疫情像徘徊于门外的脚步,那一刻停在石家庄门前。

包括梁震宇在内的疾控部门专家立即赶到医院,调出监控视频,排查那位患者确诊前“接触”过的人,包括家属、医生、同在急诊科的其他患者,甚至还有清洁工和一个她问过路的人。

患者来自石家庄藁城区小果庄村,初步锁定的密接者超过了200人。

河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师鉴告诉冰点周刊记者,2日当晚,小果庄村已经紧急“封村”,针对附近区域居民的核酸检测,出现了多个阳性结果。

“事态严重了。”师鉴说,信息被迅速上报,3日早晨,国家专家组抵达石家庄。

3日这天,河北省沧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丽敏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请示领导:“我们可能要做去石家庄支援的准备了。”

“那可是本土病例,不知道扩散到什么程度。”她回忆,自己当时有种预感,甚至盘算了一下,如果出发,带谁走。

第二天晚上11点,沧州疾控接到通知,24名市、县疾控人员组成的流行病学调查队连夜出发,庞丽敏担任队长。与此同时,保定、邯郸、唐山、衡水、承德、秦皇岛……都组建了流调队赶往石家庄。

5日凌晨,流调队员不断抵达藁城区增村镇刘家佐中心小学,这里是疫情的“焰心”,距离小果庄村1公里。单日确诊病例还在增加,从个位数跳到两位数,流调队的规模也超过了300人。小学装不下,驻地最终确定在藁城区的两所中学。身处疫区中心,方便快速行动。

接到新增阳性病例报告,流调人员要争取尽快赶到现场,面对面提问,包括14天以来,你见过谁,去过哪,参加过什么活动,一起活动的还有谁等。这些信息会形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为寻找病毒源头和阻断病毒传播提供数据支撑。

“说白了,流调就是找上家、找下家、摸清轨迹。”梁震宇解释,“上家是传染源,看有没有控制住,下家是疫情可能播散的范围,要提前采取行动,走一步看三步,下先手棋。”


最多的时候,那台要命的电话,一天会带来100多个流调任务。

“说真的,很恐惧。”梁震宇说,“石家庄一个千万级人口的城市,得赶紧弄。”

作为这支联合战队的副队长,他说“打的全是遭遇战”。接任务、派任务、出现场、催报告以及把数字汇报给领导,停不下来,还得管宿舍的插座,车辆的调派,人员的三餐。

工作帮助他对抗“恐惧”。流调人员像一群织安全网的人,编织进去的信息越准确,脉络越分明,病毒就越难通行,“防住了,我也许能回家过年”。

1月18日中午,马琳把女同事的碎发小心拢起,一点点塞进防护帽里。拉上防护服拉链后,她又从下往上检查了一遍。

“忍着点儿疼。”她用力摁住同事口罩上的密封条。最后,她给每一副护目镜上的松紧带打结,防止它们忽然绷开。

“冲的时候要勇敢,但不能不讲科学。”这位河北省疾控中心藁城流调队的队员说。他们是联合战队中的精英部队,队长是战过武汉疫情的回延良。

小果庄村等地的村民异地隔离后,新增阳性病例基本都在隔离点出现,这证明前期流调工作有效。这一天,马琳和回延良接到任务,要各带一组队员现场流调。

组员的配置通常是,一个提问者,一个记录者,一名公安人员,一名负责全员消杀的安全员。

面包车停在藁城区一家快捷酒店门前,马琳再次确认了所有装备,包括用来记录的文具、手消酒精和垃圾袋等。她戴上第二层手套,检查了每一个随行人员的手腕,确认防护服的袖子都紧紧掖在手套里。

走到病例所在的房间门口,马琳敲门,热情地打招呼。她保持着不算太远的距离,身体前倾,像晚辈探亲般地问:“阿姨,您元旦节过得好吗?”

她的问题像是裹着花棉袄的导弹,看似家常,实则有着精确的目标。

“没吃饺子?”是问去哪里买菜买肉,“叔叔好喝两口呗?”是问有没有参加村民活动,“孩子们来看您了吧?”是问家庭密接。

现场流调对提问者的要求很高。要熟知个案调查表的内容,并梳理成通俗易懂的问题;要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聊天中找出危险因素暴露史和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要思维缜密,有质疑和印证信息的能力;还要忍耐,在患者不配合的时候不放弃。

“面对面,你把对方当成一个具体的人,尊重他,理解他,你才能得到想要的数据;你要是把对方当成数据,你恰恰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庞丽敏说。


与此前不同,河北省遭遇的这轮疫情,核心在农村。

小果庄村地处三县交界处,年底村民活动频繁,基层公共卫生脆弱的防线很快被病毒击穿。

“预防”失效后,流调的难度也大。

有一次,马琳接到一个确诊病例,是位70多岁的老人,电话打过去,对方说藁城方言,她无法完全听懂。她想“视频面对面”一下,对方用的是“老人机”,实现不了。再打过去,电话关机了。在公安机关的辅助下,她联系上对方亲属,这才知道老人已被接到定点医院救治,手机没电了,也没带充电器。她又找到老人同病房的患者,请人代为询问、翻译,结果那位病友说着说着,误报了自己家的情况。

“农村一个地方的人,叫昵称、小名的多,同名同姓的也多,他的闺女正好和老人家亲戚同名,我们追查下去,以为名字对上了,结果却闹了个乌龙。”马琳回忆。

“如果说这个案例是很多因素赶巧了,那么还有一些,是人为的、刻意的隐瞒。”

流调队曾遇上一个特别麻烦的案例,对方经营铺面,客流量大,顾客停留时间长,其中一位顾客确诊后,马琳和组员找到老板,他也确诊了,但拒绝提供任何信息,民警出面也无果。

事实上,这位老板清晰记得,自己与确诊病例接触过。为了“洗脱嫌疑”,他曾在得到消息后专门跑到另一家店去消费,谎称确诊病例到自家店的那天,自己在别人店里,制造“不在场证明”。

与流调人员沟通的过程中,他和妻子不断“交流”“串词”,故意说错日期。最终,还是老板娘顶不住压力,提供了几位顾客的联系方式,揭穿了丈夫的谎言。

流调队员理解这样的人。在他们看来,比起疫情扩散,传染病患者更怕被人歧视和疏远,怕被人埋怨和追责,怕影响生计和生活。

在面对过患者各式各样的恐惧、顾虑和抵触情绪后,梁震宇说,“人”比“病人”要复杂得多,流调队员面对的不是他的疾病,面对的不是病毒,而是这个人复杂的生活和思想。


对普通人来说,排除刻意隐瞒的情况,将14天的生活片段完全回想起来是很困难的。需要流调人员现场提示,也需要“回头看”,用密接者或相关病例的信息反复印证,拼凑完整的链条。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对“密接判定”有清晰的规定,但在现实的流调工作中,一些情况比较“复杂”,难以判定,考验“水平”。

梁震宇举例,学校里一个班级,有了一个确诊病例,是否应该全班、全校判定“密接”,要根据接触方式、防护情况综合判断。防控的圈画小了,有可能漏网,但圈画大了,社会的代价实在是太大。

为了追求精准,流调队专门成立了一个“质量控制小组”,遇上“疑难”,开会讨论。

“流调队是摸第一手资料,发现几个密接先报过来,我们就能赶紧追踪、排查、隔离、管控,也许能及时避免一波疫情的扩散。”师鉴说,这位河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率领流调分析组,驻扎在藁城的一家酒店里。

据分析组成员、河北省疾控中心张海霞介绍,组员要分工协作,首先对所有的流调报告进行汇总、编号;接着录入数据库,提取关键信息,将文字段落表格化;然后进行数据处理,绘制病毒传播链分析图、家族聚集性病例关系图等;最后由专家汇总成综合性的“日报”,为疫情防控的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

“工作量特别大。”张海霞说,“每一个病例都要单独分析,找出特点和风险点。”

1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曾在石家庄谈到,“这次疫情溯源可以说是近年来最艰难的一次”。

遗憾的是,因为本土病例存在时间较长,截至发稿前,河北本轮疫情的源头尚未追溯到。记者试图采访溯源组专家,也未得到回应。

2021年2月6日0-24时,河北省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2月7日,驻扎在藁城的联合流调队正式撤离,接下来的工作由藁城区疾控部门接管。

张海霞所在的分析组还没撤,他们要完成城区消杀,还要参与总结和汇报。

这个1988年出生的女子自称“特别理性的人”,日常从事细菌病防治与消毒的相关工作,她的敌人包括霍乱菌、炭疽菌。

但特别理性的人也有特别感性的时刻。

半个多月前的一天,她收到一份流调报告,尽管没有面对面,但病例的基本情况引起了她的注意。

“那是一名中学生,父母离世了,和祖母生活在一起,而祖母刚刚确诊罹患肝癌。”

那一刻,张海霞更确定了,她面对的,从来都不只是数据。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