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夏能源网
碳中和第一财经新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晚报  ·  冲上热搜!“余答应”戏份“一剪没” ·  5 小时前  
北京晚报  ·  冲上热搜!“余答应”戏份“一剪没” ·  5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夏能源网

“内忧外患”下的中国光伏,靠什么迈过“拐点时刻”?

华夏能源网  · 公众号  ·  · 2024-05-06 17:58

正文

作者 | 韩成功
编辑 | 杨亦、王东

中国光伏在高速发展30年后,国际国内市场环境迎来巨变,如今走到了历史性的“拐点时刻”。

放眼海外,出海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自2022年起,欧盟密集出台了针对进口商品的贸易限制政策,日前通过的新的《欧洲太阳能宪章》明确宣称:欧洲光伏对中国进口的过度依赖带来风险。美国方面则多次指责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美国即将启动新一轮光伏关税制裁的说法甚嚣尘上。

贸易摩擦加重、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光伏的“全球化”之路面临夹缝求生困境,必须寻找到从欧美围追堵截中突围而出的新思路。

国内光伏市场同样不容乐观。去年三季度至今,严重的产能过剩带来降价潮,组件价格已跌破成本价,龙头企业都开始亏现金流,顶不住压力的二三线企业更是停产、裁员不断。面对艰难调整期,光伏企业如果踏错节奏、选错方向,很可能就万劫不复、永远出局。

国外国内双重压力下,中国光伏急需寻找到正确的破题之法。面对30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光伏企业可以依赖的是风风雨雨中积淀下的“三大法宝”。在艰难时刻更需进一步发扬光大,用好了就是克敌制胜的良策。

蹚过全球化的 “深水区”

“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正从过去的1.0时代,走向全新的2.0时代。

光伏是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光伏全球化的1.0时代,以大规模的出口贸易为主要特征。到了2.0时代,全球化将全面升级,制造全球化是主要特征。当产业链各环节在中国之外的重要市场落地生根后,中国光伏就真正成长为国际化的品牌。

面对当下“内忧外患”的市场变局,中国光伏企业需要尽快升级到2.0时代,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供应链、市场资源的全球合理配置,全面提升应对贸易摩擦风险的能力。

一方面,中国光伏需要更高级的“走出去” ——将供应链、生产链从中国布局到全球,实现从“贸易全球化”向“制造全球化”的升级。

为应对美国等国发起的贸易制裁,从10年前,中国光伏企业就以主动适应变化的姿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开启海外建厂模式,最先落地的是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2023年以来,光伏企业海外建厂呈现出集体性、集中化特点,美国、欧洲、中东甚至拉美都是目的地,“走出去”呈现出齐头并进、多点开花之势。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开贸易制裁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拿下美国这个价值巨大的高利润市场。

在美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绿能、天合光能、TCL中环、阿特斯等8家光伏龙头企业均已规划规模不小的产能,合计投资额超过30亿美元。目前,隆基绿能、阿特斯等企业投建的产线已投产。

据权威机构统计,2023年,美国光伏新增装机32.4GW,同比增长了53%,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美国在2023-2030年间的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达到358 GW。

与之相对应的,据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报告,截至2023上半年,美国组件制造能力约10GW,而上半年出货量仅3.1GW,进口了25.1GW光伏组件。此外,美国目前几乎没有硅片和电池片产能。

两相对比之下,即可见美国市场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意义。在光伏出海的2.0时代,美利坚,中国光伏企业来了!

另一方面,中国光伏需要更深入的“走回来” ——对于很多制造起于中国,业绩爆发在海外的企业而言,更需要调转方向来挖掘中国这一庞大市场的深厚潜力。

对于真正放眼全球的光伏企业而言,比拼实力的主战场还是在中国。这里不仅有最能卷的同行,更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无与伦比的旺盛需求。那些先期在海外混到风生水起的企业,是时候回到中国本土,分享家门口的发展机遇了。

在这方面,有很多领先的企业已经在行动。

比如电池片龙头爱旭股份,其主推的ABC电池和组件此前主要针对海外市场。但在2023年底,随着产品在双面率等重要性能上实现了重大突破,爱旭宣布将市场开拓重点转移至中国国内。

“虽然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比较激烈,但中国是光伏最大的市场,不做中国市场的光伏企业不是一个好企业。”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表示。

再比如逆变器企业禾迈股份,这家企业专注于微型逆变器的研发制造。在微型逆变器领域,其市占率仅次于海外龙头Enphase。自2012年成立起,禾迈股份的市场重点一直在海外。如今,随着中国分布式光伏市场的大爆发,用户对逆变器高效性、可靠性、安全性的重视程度提高,禾迈股份也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布局。

中国光伏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也在积极响应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保持供应链的全球配置,国际、国内市场均衡发展,将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蹚过全球化的“深水区”。

握紧科技创新的 “杀手锏”

欧美国家的关税制裁,“拿捏”的是中国出口产品的“低价”倾销。而实际上,中国新能源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所依赖的并不仅仅是低价,其科技创新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动力电池领域花了7年时间就冲上全球出货量第一宝座的宁德时代,就是中国制造业坚持自主研发的代表。其能够多年保持全球领先,离不开多年深耕科技创新,并且掌握了产业链关键领域核心技术。

在光伏领域,中国企业更是“后来居上”,从之前的跟跑到并跑,再到全面领跑阶段。目前,全球硅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高纪录,由中国企业隆基绿能在2022年11月创造并保持,这打破了日本公司保持了5年之久的晶硅电池效率纪录(26.7%)。

在国内科技舞台上,光伏企业同样是大放异彩,最高的荣誉当属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2016年,禾迈股份总经理杨波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0年,天合光能的“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编者注:“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

如今,在光伏产业深度调整,技术加速迭代之际,中国光伏企业更需要以科技创新来增强核心竞争力,握紧科技创新的“杀手锏”,以硬核实力来引领全球能源变革。在这方面,龙头企业做出了典范。

去年组件全球出货量冠军晶科能源,就是受益于在电池技术创新上的“先行一步”。 2023年,N型TOPCon技术取代P型技术成为行业主流。而晶科能源是行业最早布局TOPCon技术的企业之一,在TOPCon方面积累大量专利,充分享受了技术红利。截至去年底,公司已投产超过70GW的N型电池产能,N型组件出货48.41GW,同比增长352%。受益于此,晶科能源2023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

隆基绿能能够多年稳居光伏龙头地位,同样缘于持续地科技创新。隆基绿能的研发团队超4000人,近5年来研发投入超180亿元。隆基绿能先后研发出多项对行业影响深远的技术并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包括碳化硅粉回收技术、直拉单晶技术(RCZ)、金刚线切割工艺、HPBC(混合钝化背接触)电池技术等。

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方面,隆基绿能更是连续打破世界纪录,目前还保持着硅异质结背接触(HBC)太阳能电池(27.09%),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33.9%)两项电池效率世界纪录。

中国光伏走过艰难拓荒的30年,未来一定不会停留在价格竞争的初级阶段,一定是靠技术创新驱动的,过去是,未来更是。面临当前的“拐点时刻”,中国光伏企业更需要以技术创新来激活新质生产力,从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穿越行业周期。

锚定价值营销的 “新蓝海”

在未来更深远的全球化航程中,“中国制造”要进一步升级为“中国创造”。在出海1.0时代,“中国制造”往往与“低价”划上了等号。在崭新的全球化时代,价格战的打法就不灵了,价值创造才是王道。

当前,很多光伏企业陷入低价竞争的漩涡中,但市场并非惟“低价”是从。客户所重视的产品“价值”,也会随着时间和应用场景的变化而变化,高价值的产品最终会杀开一条血路,创造一片高价值的“蓝海”市场。

单晶对多晶的取代,即是印证。市场对转换效率这个“价值”的重视,决定了单晶和多晶的命运。

太阳能组件分为单晶与多晶,单晶组件转换效率高、耐候性好,但成本偏高;多晶组件制造成本低,但转换效率和耐候性较差。光伏行业一度深陷在单多晶之争中,彼时,主流的声音认为,多晶产品的价格更低,更低的“性价比”会使其一直保持主流地位。但随着单晶的技术创新,其与多晶的价差缩小,单晶的高效率优势开始受到市场重视,并最终击败对手,占据了绝对主流。目前,全世界95%的光伏组件采用的都是单晶技术。

黑色组件的兴起,也印证了这一点。黑色组件因为价格高,此前难以在市场上推广。但随着近几年人们对组件美观度的重视,黑色组件逐渐受到市场青睐,偏高的价格已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目前,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一众光伏组件厂商,都相继推出了“全黑组件”。

创新产品逐步在市场上赢得空间,核心是因为抓住了客户认可的“新价值”。光伏企业只有时刻敏锐感知这些“新价值”,才能因应市场变化,找到“新蓝海”。随着光伏行业深度调整的持续,企业更应深挖客户需求,找到更多有待满足的“痛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