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写在思想的边上
为潮湿的灵魂寻找方向,包括我们自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植物星球  ·  山谷里的铃兰来了,今年还有粉色和重瓣 ·  昨天  
植物星球  ·  早春第一香花,正在释放甜蜜 ·  13 小时前  
植物星球  ·  开春,Burberry格子奢花第一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写在思想的边上

我们和我们的工具

写在思想的边上  · 公众号  ·  · 2017-07-04 14:26

正文

(图片来源于网络)

5月中旬,正当拖延症晚期的我准备写毕业论文,比特币勒索病毒的消息突然铺天盖地。尽管折腾了两天两夜,我终于还是幸免于难,但时隔多日,当时面对着疯狂传播的病毒和层出不穷的系统bug的那种无能为力的恐慌感我至今难以忘却。


那种恐慌,来自 无知 无能 :无知是指我不能完全了解和理解我所面对的事物,无能是指我没有能力去改变事情的发展和自己的处境。


当然这没有什么特别——我们任何的恐慌都可以说来自这两点。真正让a耿耿于怀的是, 这种恐慌的对象竟是我们的工具。


无论你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无论你信仰某一宗教或者是个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你恐怕都不会否认,在 对原生世界的认知和影响上 ,任何人、任何个体,或者任何“非全部的部分”,都有其局限性(我们不妨称之为 人性的局限性 ——尽管以“人”来概括上述个体或部分并不十分恰当,但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作为人类的“我们”,所以下文将把主语局限在人类范围),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无知和无能。因此,我们充满恐惧或者恐慌地活着,客观来说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我们脑中关于“神”的概念,也正是由来于此——与人性的局限性相对的,正是 神性的无限性 ;与我们的无知无能相对的,正是神的全知全能。(这里我所说的“神”是一个我们 创造或接受的概念 ,因而与信仰无关。)于是有了“神”,我们对原生世界的恐惧或恐慌便不会赤裸裸地显露出来,而表现为弱化了的对神或者自然的“敬畏”。


说得更明白一些, “神”作为一个思想概念,或许是我们创造或接受(我更倾向于创造)的一种应对原生世界带来的恐慌的工具——或者干脆说是应对原生世界的工具。

细究起来“工具”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上面提到的“神”是作为一个思想概念而成为工具的,更前面提到的电脑则是作为实体而成为工具;接下去想,我们购买实体工具时货币则又成了工具,我们计算价格时数学则成为更高一层的工具,同时市场本身也是交易活动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创造这一切的人类社会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工具呢?


所以我说不好工具究竟是什么,但我想我可以基本确定地说:工具中必然包括我们的有 目的 创造 。目的,自然是为某种或某些人类活动服务;而创造,则 至少 是一种 “工具性” 的赋予——即便是捡来的树枝,当它成为某项人类活动的工具时,你也不能否认它被人为地赋予了“工具性”。


换句话说, 此处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创造了工具,而工具是要为人服务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与工具的关系似乎发生了变化——它似乎变得远比我们预期的复杂和可怕。


对人类来说, 无穷无尽的欲望 (有趣的是,充满了局限的人偏偏在欲望上拥有“神性”的无限)需要通过活动来满足,而活动又创造了对工具的需求,于是我们开始创造和改进各种各样的工具。在对工具的创造和改进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永远是提升这一工具的 “用户体验” 。但矛盾产生了:对一个工具来说,强大的功能和性能是谈用户体验的基础,但 功能和性能 的提升往往伴随着 复杂度 的增加,于是 简洁性 人性化 遭到破坏,工具的 效率 会大打折扣, 故障率 也会急剧增加,用户体验又会受到极大影响。


当然,对于矛盾这种东西,我们可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无论是在一个具体的产品上去权衡和妥协,还是在工具的设计思想上寻求突破,都不是什么难事。

比如计算机——这个在几十年里完全改变了世界的革命性发明,可以说是 “黑箱”理论 最成功的应用。在计算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中,从底层的门电路到二进制位、到汇编语言、再到高级语言,最终到图形用户界面(GUI),从每一层 抽象 出被上层用户和开发者需要的部分,使下层成为一个黑箱,从而使上层用户和开发者的工作量和需要的基础知识大大减少。特别是GUI诞生以后,对绝大多数用户而言,计算机是一个完全的大黑箱,我们不懂、也没有必要懂它的工作原理,就可以直接上手使用。


于是也伴随着半导体工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开始渗透到各个行业,看起来一举解决了前面谈到的功能、性能和复杂度的矛盾——至少在用户层面解决了复杂度的问题,至于内部的软硬件设计,则是用户完全接触不到的东西了。


于是, 人们愉快地忘记了自己对计算机的无知 。直到发生了本文开头的故事……

当“一捆炸药”把我们从“弗吉尼亚号”中扔了出来,我们才意识到:一切比我们想 象的复杂得多,而我们,除了自己日常使用的“88个琴键”,一无所知。(此处引用了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典故)


——我们终于意识到, 黑箱理论像我们所敬畏的那个“概念神”一样,只是弱化或隐藏了我们在自己的工具面前的无知和无能,而问题从没有被解决。 当死亡或灾难真的来临之时,我们所赖以自慰的“概念神”又有什么用呢?


1900可以选择回去,即便是死。我们呢?

如果你还是停留在“大不了我不用电脑这类复杂工具了”、“只要自己非常有钱这些都不是事”或者“这种故障毕竟是不常见的”之类的观点上,那我还是简单粗暴一点,请回看前面谈到工具这一概念的段落,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们对作为我们的工具的社会,知道多少?

电脑的主机边,机场的飞机前,层层的立交下,高楼的电梯间……我常常呆呆地想,人类究竟有多么伟大的智慧,设计出如此精妙的机器和建筑。然而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还是 无数个意志的嘈杂中带着稳定整齐的秩序的社会 :在一个如此庞大的群体中,几乎每个个体都有自己要做和该做的事,而这些五花八门的事又将以各种超乎想象的形式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巨大机器的一个组件,为整个文明的前行提供一点小小的动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