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描述:近期采购部接到供应商通知,供给我厂的某一物料A,由于某种原因厂家后面就不再生产了,因最近物料A关联的品种没有生产任务,我们也没有太关注库存量,听到这一消息,我车间马上查看物料A的库存量,车间库里原料还剩下四分之三批的原料(不足一批),物料库里没有这一厂家的料,这可怎么办啊,难不成都报废了?生产部长知道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第一季度的生产任务完成了,但这点原料如果直接报废,这三个月挣的钱可能全部搭进去,自己还会被扣季度奖,涉及切身利益,所以比较着急。
这也是我们厂自正式生产以来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以前还真没想过有这一天。马上请示质量部门,质量部门一看事关重大,并且公司的质量管理中对于原料投料规定没有任何一款是针对对此情形做出,因此只能组织会议进行讨论决定了。
针对此事开了个专题会,会上都是关键人物,都是各部门说了能算的,厂长也来了,毕竟事关上百个W的损失。生产运营部长大胆提出,最坏的结果是物料报废,除了这个看看各位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把损失降低到最低。
生产部长说,我们下季度把产量赶出来,把损失补上,但想想损失也挺大的,一公斤A物料将近25W,现在可是足足18.423公斤啊,纯赔(直接报废)有点不甘心啊。
销售部长说,我说一下个人意见,能不能按品种的处方比例投料啊,原料不够一整批,就根据原料量推算能生产出多少药品,然后批量就按这个药品数进行投料,其他原辅料按比例减少。咱就投3/4批的量,不过我也不知道依据的是哪一项法规。
质量总监直接说,你敢这样做离死不远啦,批次量的变化需要验证,超出范围可是违规滴,一旦被查到了,咱厂直接死翘翘。按照原料折合能生产多少数量产品,然后再生产。但这样批量变了啊,是需要做三批批量变更后的验证,考察关键质量属性。这样一套下来也花不少成本呢。
生产部长又说,能不能将两个厂家物料凑一批,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两个厂家一起投,但这样做问题也不少,如果是两个厂家,后续出现了质量问题,追溯哪个厂家,责任怎么划分。并且既便是两个厂家工艺路线一致但也会有不同之处。如果出现问题,追溯性不强,你不能确定是哪家的物料产生的影响大。
质量部长说:是没有必要,毕竟需要这样操作的情况是极少的。除非你一个厂家剩最后一点,以后这个厂家都不用了。所以剩这点想要用了只有和另一个厂家的一起用。但一般检查员都不建议混批用,混批使用如果没有经过研究,其中不确定性太多。
最后众人说完总结一下就是“不可以用”。
最后为了产品上市后的安全,还是忍痛将物料报废,但也要落实到纸面上,我们要形成一个风险评估,评估后再各位领导签字确认,再报废物料,这样缺失分摊到各个部门头上。对个人的影响还小一些。
最后决定权落到了厂长那里,厂长开始发话了,通过大家的发言我总结了三点,第一是就考虑缩小批量,投三个小批,做个变更批量的工艺验证,考察稳定性,这是最稳妥,但批量过小,还牵扯到成本的增加,日后生产上也不合适,所以就不要劳民伤财了。再说这样的研究意义不大,好多都是无效劳动,因以后也没多大可能生产这样的批次。不建议这样做。
第二、直接废弃,质量风险最低,切忌不要两个厂家的料一起投,后续出现了质量问题,追溯哪个厂家,责任怎么划分,调查就无从下手。
第三、反正现在相关品种还没有生产任务,让采购部长联系A原料厂家供应商,看看没开包装的那几件能不能给退了,或者让A原料厂家给找找其它客户看能不能凑一凑,凑给我们也行,我们凑给他们也行,剩下的物料再报废,把损失降到最低。采购部长会上当场让采购该物料的员工联系,物料厂家给的回复是可能帮忙找,尽量给我们凑够一批用量。不行再说转给别人,人家是答应给办了。
会开到这儿,会上所有人都长出一口气,如果没开包装的能倒给别人,至少损失就是半件物料A损失,还可以接受,这个会开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