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施爱东
,来到大零号湾图书馆,带来“
中国龙是什么样子
”主题讲座。
为什么龙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如此特殊?为什么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在施老师撰写的新作《中国龙的发明》一书中,就对“中国龙”形象的起源与传播进行了考证与祛魅。
从新石器到殷商再到晚清,龙的形象和功能一直在变化,讲座中,施老师将“龙”作为一个想象的神奇动物综合体,借助图像,与读者们探讨了“中国龙”形象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内涵。
最早的龙形象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河南省濮阳西水坡良渚文化遗址45号墓出土的蚌壳摆塑龙(约6000年前)基本可以判断为是目前为止出土最早的龙图案。
蚌壳摆塑龙(局部图)
67cmx178cm
·
新石器时代
·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墓主居中,其左(西侧)有蚌壳堆塑的虎形,其右(东侧)有蚌壳堆塑摆出的龙形。此龙纹有明显的兽形动物爪部和尾部特征,称之为“兽形龙”。
除濮阳蚌壳摆塑龙之外,红山玉龙也颇为著名。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形象(约4900年前),有明显的龙角(或鬃毛)和细长身形特征,主要呈现为蛇形,或者说蜷体条形,称之为“蛇形龙”。
玉龙
25.7cmx2.9cm×26cm
·
新石器时代后期
·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
新石器时期所出土的这两类龙形象原型,都能够在后世找到继承、发展的线索。它们以不同的组合方式,不断出现在商周礼器以及后世的各种器具上。
龙的概念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一个所指迥异而且混乱的状态。那我们如何判断一件出土动物纹样是否为“真龙”?著名文物专家孙机说:“其实,它本有现成的客观标准,最直截了当的鉴别方法就是以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象形的龙字为据。”
甲骨文中的“龙”字
出自《略论甲骨文与殷墟文物中的龙》(刘一曼著)
2002年,河南省偃师二里头出土一件夏中后期(约3700年前)大型绿松石龙形器。据记录,整条龙身由23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组合而成,制作精美,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为上古龙形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该龙形器巨头蜷尾,龙身曲伏,中段有一个凸弦纹的铜铃,铃内有玉质铃舌,该形象恰好与甲骨文中的象形“龙”字(上图中1号—5号)相吻合。
绿松石龙形器
14cmx4cmx64.5cm
·
夏中后期
·
现藏中国考古博物馆
通过这件文物,我们得到了更加准确的有关龙形象的线索,与此同时,在河南省、陕西省等地出土的一些商代青铜器皿之上也有龙的图案,比如铜盘、颂壶上面的龙形象是以“整体展开法”
(即正面头部加侧面躯体,或者侧面头部加俯视躯体的表达方式)
呈现,是商周时期人们对动物纹的普遍表达方式。
商代铜盘(内卷龙线图)
11.2cmx32.7cm
·
商代
·
现藏
中国考古博物馆
颂壶
63cm×44.4cm
·
商周晚期
·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远古至三代(夏、商、西周),我们可以从文物中见到龙形象的诞生和简要的发展过程。在古人的观念中,龙本身就是变幻莫测的,有“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的特征。龙的象形文字作为可参考的要素,为判断龙形物提供了关键线索。
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发现一件人物御龙帛画。此幅帛画作为随墓而葬的铭旌,生动描绘了墓主人乘龙升天的场景。
人物御龙帛画(局部图)
37.5cm×28cm
·
战国晚期
·
现藏湖南博物院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局部图)
205cmx92cm×47.7cm
·汉代
·现藏湖南博物院
龙的绘画形象还出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上。这些龙明显为蛇形龙的继承,与铸造的龙形象相比,它们的风格变得修长飘逸,具有强烈的装饰感,这与龙形象的表达媒介——帛,有很大的关系。
将上述帛画龙略作简化,就会得到汉代瓦当龙的形象。秦汉时期的龙形象多集中于砖瓦上,蛇形龙与兽形龙在汉代瓦当中,做到了非常完美的转换。汉代龙的形态特征至此趋于稳定,其身体姿态也逐渐趋向模式化,不论是在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都广受欢迎。
青龙瓦当(拓片)
直径19.3cm
·
汉代
·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自秦汉中国大一统之后,封建君主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将自身形象附会于幻化无常、神威莫测的真龙形象之上。
迨及唐代,龙已经超越了天地交通使者、神仙通勤工具的功能局限,成为神圣的吉祥瑞兽,龙纹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龙的形象由清瘦飘逸向雄壮健美转化,四腿三爪,鳞爪飞扬的动感,无一不彰显着大唐的非凡气度与万丈豪情。
云龙铜镜 直径24cm
·
唐代中期
·
现藏中国考古博物馆
唐代开始出现擅长画龙的职业画师,直到北宋时期,宋人提出了“三停九似”的画龙规范,我们今日所熟悉的龙纹才被逐渐固定下来。
到了元朝,宫廷进一步对龙纹进行了重新界定:“龙谓五爪二角者”,自此,“五爪龙”的形象被皇室所垄断,为明清龙纹图案的程式化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模板。
掐丝珐琅云龙纹盖罐
腹径55.9cm
·
明宣德时期
·
现藏大英博物馆
明清时期依循元朝的旧例,龙纹的使用范围被严格控制在皇室范围内。物以稀为贵,民众对于龙纹的崇尚与热爱更加明显。这一时期龙纹发展成熟,龙的形象已经达到了最为精致和华丽的高度。
但随着时代的迁移,附着在龙纹上的身体要素越来越多,必要的程式规范越来越严格,细节越来越烦琐,甚至爪尖的方向、肘毛的根数、龙舌的显隐,都有明确的说法。龙纹开始变得萎靡与呆板,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
近现代以来,龙纹逐渐走出古板样式,重回公众视野,一首《龙的传人》传遍整个中国,迅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作为“东方巨龙族”的自我身份认定,极大地鼓舞了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和高尚的民族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