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  ·  看透这4个人生真相,越活越清醒 ·  3 天前  
十点读书会  ·  过年前的打工人,开始囤“黄金平替”了 ·  2 天前  
单向街书店  ·  过年回家,为什么让我们难受? ·  4 天前  
昌吉日报  ·  今晚,是送给你的小纸条! ·  3 天前  
昌吉日报  ·  今晚,是送给你的小纸条! ·  3 天前  
十点读书会  ·  打工几年,才会把工位装修成疗养院?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如果可以不经过阅读,就直接将知识和思想注入大脑,你愿意吗?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10-28 08:53

正文

书评君的小客厅——“一周话题”栏目又在周六的早晨准时和大家见面啦。


标题已经剧透啦,今天的话题是个“脑洞题”,意思就是虽然事实上(应该)不会发生,但也不妨想一想嘛。把事情推到极端,能帮人看清什么才是自己更想要的。好啦,快往下看,然后在留言区一起聊吧。


当然,还要记得点击“阅读原文”,早点参与下一期!

壹周话题

阅读需要主张

本周话题


如果可以不经过阅读,就直接将知识和思想注入大脑,你愿意吗?或者,如果不管你读一本书时觉得有多好看,读完之后都无法获得复述和分享它的能力,你愿意吗?——(书评君也会出脑洞题啦!)换句话说,阅读之后的“收获”和阅读过程的愉悦,哪个对你更重要?



1

咦,在乎过程的真这么多吗?


@小穆暮

    

当然是阅读过程的愉悦更重要啦 精神上的放松和边阅读边思考的能力就是很大的收获啦 至于读完一本书后无法复述和分享...emmm语言总归是苍白的 读了新书忘了旧书也是常有的事       

    

语言总是苍白的……那你读的书是用什么写的> < 这是过河拆桥吧



@欧大树

    

不愿意。我看书就是想一点一点地窥探作者的内心和想法或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满足我天马行空的思绪,就像我想慢慢享受美食的美味,而不愿一下子获得饱腹感。       


唉,饿的时候,真想一下就获得饱腹感



@岁月如歌 

       

读书,是普通人的最高贵行动。枕边,桌上,旅途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最大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芬芳盈口,回味无穷!窃以为,读书重在过程的享受,而不是结果。读书的意义在于,随感潜入思,润心细无声。

       

这位同学排比句练习得不错哟。



@F 

      

对于没有记性的我来说,阅读仅仅因为想读,阅读之后的收获就是阅读中的喜悦本身。

  

让我怀疑你简洁的昵称,是因为后面的字母被忘啦



@Luka

    

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阅读的过程啊,很多人都问我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我会说其实屁用没有。我阅读就是作为一种消遣,和你们刷美剧打游戏本质一样。我读的大部分书都忘记内容了,然后读两次三次,沉浸在阅读的过程中才是一种享受啊。    

  

如果读完就能忘,再读再愉悦,岂不是一本书就够了,倒是很省买书的钱呢!



@矮脚虎~

    

不愿意,不愿意~阅读是个私人化的自我世界的建构过程,那样的阅读体验才迷人啊~大家对文学的理解,能引起的共鸣全然不同,怎么可以代替~有人说听说“执子之手,与子相悦”浪漫,但也有人说这么虚无主义的话真酷,这怎么能代替呢~阅读和他人分享,交流或许能获得再一次的审美体验不是吗~       

 

“私人化”“建构”“虚无主义”,嗯,一个学院风的回答。



@是这样的


生者,过程;死者,结果。你我皆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生者,即选择过程者。下面,用一例做证明:继承一大笔花不完的钱,终究没什么意思,须自己挣得的钱,花着才有滋味。言归正传,我是中国银行兰州市东岗西路支行小储,不论您的钱来自继承或自己所挣得,交给我们,替您理财,“中国银行,全球服务”。       


啥????



@Rolling


我不愿意。就拿红楼梦来说,这样的书,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身份,读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有差异,才有分享的美妙和趣味。某些句子,某种感情,适合细细咀嚼,这种过程可堪回味。


红楼梦的新型上榜方式,“就拿……来说”。



@乱太郎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如果记忆可以移植。对我来说答案当然是不可以,没有阅读何来收获,情绪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这才是最精彩的部分吧。


考这个题目的时候,应该有不少书评君的新读者还没有出生……



@黑啤酒

          

当然是不愿意啊!阅读对我来说就是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我觉得过程对我来说相对重要些,如果过程我感到愉悦的话,对这本书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就像保罗•柯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在阅读时我觉得很开心,而且读完后这种愉悦感久久不能消散,所以我一直记着这本书,在朋友和我聊天的时候我也会推荐这本书给他们。ps.这本书是真的很棒!柯老爹的其他作品也很好看,强推柯老爹啊!    

 

书评君的假设难道不是你愉悦之后,就记不得了吗……



@艳艳

      

阅读的喜悦更重要吧,包括余华老师的活着和兄弟,看了一遍不忍再看,虽然无法叙述其中的故事,但是读书的心情留在心里很久很久,阅读是私人的事情。如果可以不用阅读那么阅读就成了学习没什么趣味可言。我希望人生有些时间必须浪费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发呆和无所事事


学霸型,一起回答上周和本周两个问题。



@逸兴遄飞

  

阅读的过程更为重要,我看完了余华老师的所有小说,虽然看的过程中真的有些悲惨,但小说背后透露出的人性与社会更值得关注    

 

同楼上。以及,通向上周的电梯——

《活着》赚了我们多少眼泪啊,余华老师你知道吗



@沐恩


不愿意,过程更具主观性。向死而生。    


就喜欢这样的简洁!



@般若波罗密 


两者之间非要选的话,还是阅读过程中的愉悦更重要吧。那么多无聊,无望的时刻都在静静地阅读中度过,使生活变得充实,目标变得明确,选择更加坚定。如果把知识和思想直接注入大脑,即使有了结果,心里也不会接受。

“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每个人的生活还是得自己去体验去反思。       


今天像是对“阅读愉悦”的花样表白大赛。



@老张

        

我别无选择,因为记忆力不好,表达能力又弱,只能在阅读时独自享受愉悦或感受痛苦,而无法与他人分享收获,但我的精神世界已变得越来越明朗。阅读的过程就像一路看风景,可能到最后只留下模糊的印象,但曾经的感受不会忘,我才不要用“任意门”直达终点。


“别无选择”看上去怪可怜的……“阅读”,好好陪TA吧。



@Reika

      

在我的认知里,知识得经过阅读后,通过理解才能入脑,思想得在逆境中翻滚,感悟以前所阅读过的,所经历过的,才会产生。

如果不经过阅读,能够将知识和思想注入我的脑子里,我就不用动脑了。我的思考能力也会渐渐退化。那么我和现在存在的千篇一律的建筑物又有何不同?

另外,阅读在我看来,不是立竿见影的一件事。有时读过的书,摘抄过的句子,会在不经意间有所感悟,突然觉得自己就是作者。又或者是之前不懂,不认可的,在挺久之后,忽然懂了,认可了。

就是喜欢那种一切皆有可能的感觉,否则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突然觉得自己就是作者”,脑洞绝不弱于书评君了



@长二

  

我选择愉悦 经常一本书看到一半剩下一半时间都在哭卿卿的感觉也是特别愉悦    

 

你的愉悦点,也是有点奇怪呢。



@飞卿

  

读古人批评本小说,如览古之弹幕也。讲至此文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不忍翻至前文查证,果不其然,恍然大悟,感慨良多,叹作者良苦至斯,故读之未竟便已收获颇丰,所以觉得是阅读的过程更好玩啦~


啊~~设想了一下满屏“脂砚斋:” “金圣叹:”飞过的画面。




2

说好的,都是为了考试


@机智的奶牛

   

作为一个文科高三党,当然要收获了,想下把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全部人文学科的知识注入到脑中。高考无敌好吗!       


如果真的把“全部人文学科的知识”都注入了,还真的不知道对高考是喜是忧呢。



@小呀么小糖豆


愿意啊!不过要分情况。比如阅读专业类书籍。抱着大部头啃,日久天长免不了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不是说没有求知欲,而是目的明确,为了吸收知识去阅读,那过程必然没有随心所欲地读来得享受。如果可以跳过这个过程,直接获取想要的知识和表达,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啊。

但是读其他书,比如小说,必须要享受过程。而且就我个人来说,如果不能卖安利“啊啊啊这本小说好好看你快去看啊!”,然后一起讨论情节讨论人设,就丧失很大部分的乐趣了……

   

恭喜,你被强行安排在了这一类……



@胡刺

    

说来这么些年看书,多为求消遣时间,消遣的过程中拆拆福袋或者送送清泪。有目的心啊,我的等身教科书,泪是涓涓流不停。

收获和过程分不开,但大前提给定了,那就当可存在这样的情况来回答,我就是喜欢把喜欢分的更加干净利落一点,所以我选读后收获。

过程的欢乐悲伤就一会儿,长篇的艰涩就算了,读了后忘了前,而后好汉再来!

但读后,在日子里,过的某个时刻,突然有瞬间重叠,有回书里的感觉,那一下子的小感叹或小震撼,来的更短更猛烈,我喜欢这样的瞬间,惊喜刺激不期而遇。这或许不是什么知识啊大道理啊,但归归类,总说是读后的事儿,也算得上收。          


好啊好啊,终于有人有理有据地站这一队啦。




3

好好好,题目本身有问题


@飞扬 

  

挑个错,个人理解:只有知识可能注入,思想永远是自生性的😊 注入大脑的是水不可能是思想,所以答案~       


好好好,你说得对。


@平平

  

果断过程重要,但仔细看这里的描述,觉得并不是很准确。愉悦是阅读过程中的,而“知识和思想”应该也是看书逐渐获得的,而不能像用u盘拷贝一样直接转移。

即使客观的知识可以,我也实在无法想象把一些领悟直接“注入”大脑的可能,如果不是经过一个过程,而是瞬间完成,这样的“感悟”总像是外来的。

如果说是把阅读的内容一次性转移到脑子里,其后的反思和体会是自己完成的,这样的解释还相对可以接受一些。然而事实上,读完一本书最终记住了什么、记住了多少,仍然是受主观因素制约,也与读书过程的细节紧密相关的。

所以阅读的收获和过程毕竟是一体的。

失去过程和失去分享的能力,更多的是在input和output之间选择吧。这样就比较两难了,固然,这样的“分享”也只能是充当一个人肉百度百科,复述客观知识;而选择主观的收获与体会是比较正确也比较容易用“我不在乎别人的想法我只是默默地收获智慧”显示自己的清高。但是如果放下这种个人式的小确幸,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传递给别人,那么终究是无用和短暂的,做出这种选择,也属于一种自私。

如果按以上理解,一个意识到以上这些的人(排除因为懒惰想要不读而获的情况)更有勇气的选择,或许恰恰是成为别人的百度百科,或许是以牺牲自己的主观体验为代价。这样的选择不是懒于读书贪图直接的知识,而是一种大勇的担当(当然,出于不读而获目的的人也不会真的为社会有很大贡献,因为他的动机仍然自私,且又懒惰,其“级别”更是远远低于选择读书过程的人)。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设定,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勇气去选择分享。

好像扯得有点远。


为什么脑洞题会跟“描述准确”发生关联呢。但因为你的字数多,所以你说得对。



@苏恩亮

  

阅读收获和阅读体验一样一重要,而且阅读体验是收获的一部分,所以阅读收获更重要。但是如果书籍内容能直接注入大脑,人类怎么分清楚自己思维里的东西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呢?这么严重的混乱很容易造成知识生产的崩溃吧?如果阅读体验不能沟通交流,算什么体验?不等于人人患了自闭症了吗?


你的问题很不少哟。



@天秤座的马尔克斯

  

过程与收获。一般理解为先发生过程经历,再有出思考收获。

上升到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我要想知道书好不好看,有没有收获,我必须先拿起书看,我必须有“经历”,有“过程”,有“行”,我才“知”。我不看,就没有“行”,就不知道哪本书好看,我不想知道两本书哪本书好看,就没有“知”,我更不可能知道哪本书“好看”。"   


哦哦。



@Sirui

  

(首先知识和思想远远不止能通过阅读获得,阅读能得到的也不止知识和思想哎😂以及日常问题:这里的“知识和思想”是指中立的“出版物的全部内容”还是带有判断的“经过提炼的内容”?对所有人来说一本书里的“知识和思想”能不能以少于这本书内容的形式呈现?谁、怎样确定一本书里“知识和思想”的范畴,esp文学?被注入的人如何知道或者确保自己得到的“知识和思想”是可靠的?忍不住吐槽问题真的很尴尬了,对一个(曾经)的intp来说略有点难以控制,请无视这一段)

如果是说把文本内容注入大脑的话,我还挺愿意的,把思考移到“阅读”之后,应该会是和直接阅读非常不同的体验。如果是工具书我也很乐意,这样以后就可以直接从大脑检索,可以节省好多时间。学术著作就不太乐意了,因为作者的逻辑和论据同样重要。如果是说把自带多义性的文本提炼后所谓的“知识和思想”注入大脑,我就绝对不愿意啦,一方面因为这种阅读是比较私人的事情,不同的人从同一本书中希望得到、实际得到的东西可能很不同;另一方面说到底对这样的文本,和它互动的意义和乐趣就在于重新思考和感受,反思思维定势,推翻预设,体验另一个世界,这是经验和思考而不是“知识”带来的。


偏不呢,我只看到了第一段。



@ruirui


作为一名重度健忘症患者,已经具备“不管读一本书时觉得有多好看,读完之后都无法获得复述和分享它的能力”[捂脸]苦恼中……


好吧抱歉戳了你的痛点,哈哈。




4

什么都想要,未免太贪心


@林流萤 

         

最近很矛盾,如果可以不非要选择,我两个都要。       


如果不是非要选择,为什么会是选择题。



@轨迹 

  

过程的愉(鱼)悦和收获的(熊掌)必兼得!舍一不可,哪个都重要。    


同小标题。



@糖粥

  

崎岖山路与山顶风光,都不可少!世上好书注定读不完……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同小标题。



@小石

       

阅读之后的收获比较重要吧,我觉得阅读不完全算是一种娱乐形式。它还是很严肃的。可以给我们的生命在宏观上给予一些指导。但是我不太想要把思想直接注入大脑,如果可以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获得知识的话,其实是同时兼具愉悦感,成就感的。不知能不能入选。但是能和书评君互动很愉快!    


说了这么多,不还是都想要吗……



@慕容茄子

  

\(^o^)/,我的昵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哈哈哈,好开心,我可喜欢这个名字啦~

小的时候,喜欢多啦A梦的记忆面包,因为超级不喜欢为了考试能记住而不断重复已经学会的东西(现在也不喜欢),但是对于喜欢的东西会不断重复(例如高中时老师不要求背白居易的《长恨歌》,我背下来了,现在,依旧会背大段,有时候会自愿抄写好几遍),也想过未来脑子里可以装芯片,什么都不用学,什么也就会了,那样好幸福。

后来,我发现,对于喜欢的东西,我更爱阅读的过程,真是美妙的无法言说,虽然我可能记不住了。比如,我大学学文科,最近喜欢上了《博物杂志》,读起来很美妙,看图片的话也能渐渐欣赏到各种害怕的爬行动物和虫子的美了,虽然可能有点儿叶公好龙。于我而言,那些动物的名字习性啥的可能我看几遍都记不清,分不出来,当然,即使能记住,从功利的角度而言,对我可能也没有什么用,但是我依然觉得这样没有功利的阅读很快乐,能从书本上欣赏到我从现实生活中可能永远也见不到的东西,那是另外一个世界,很奇妙!如果是要考试必须记住的东西,我希望记忆的过程能是美妙的(在老师的帮助下之类的),如果不能,我希望没有痛苦的记忆过程,直接植入芯片,得到想要的结果。       


读你回答的过程也很美妙,虽然结果好像还是,都想要。



@啦啦坂 

  

不经阅读直接把思想和知识注入大脑就和剧透一样可耻啊!还没能好好享受剧情就被强硬地塞了结局和意义。 不能分享和复述也很难受啊,最享受的事就是和舍友们互借着对方的书来看,看完之后一个劲地讨论。       


同上……




5

嗯,你们客观中立理性能分开看问题



@BJ

  

选择一本书的时候,预期的收获是选择的标准。但更多的时候,拿起的那一本书是你爱的书,就会快速让你开始享受阅读过程。如果我工作稳定家庭幸福,我不愿意放弃享受阅读的过程;如果我情绪焦躁前途未卜,我倒是愿意直接注入知识和思想,改头换面。


“如果……如果……”



@小呀么小糖豆

  

愿意啊!不过要分情况。比如阅读专业类书籍。抱着大部头啃,日久天长免不了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不是说没有求知欲,而是目的明确,为了吸收知识去阅读,那过程必然没有随心所欲地读来得享受。如果可以跳过这个过程,直接获取想要的知识和表达,未尝不是一件乐事啊。

但是读其他书,比如小说,必须要享受过程。而且就我个人来说,如果不能卖安利“啊啊啊这本小说好好看你快去看啊!”,然后一起讨论情节讨论人设,就丧失很大部分的乐趣了……


“要分情况”……



@bofengshuimen21

  

如果是直接把知识灌入脑子想来也是不错的,毕竟读书读久了,眼也近视了身体也是不够健康的(俺不喜欢运动)但是不能分享是不能接受的。肉体的脆弱是想告诉你付出也不一定会有收获,而且且行且珍惜。


如果……但是……



@老张

  

如果将阅读用来陪伴人生中的无聊时光,那肯定是享受阅读过程中的种种体会,如果将阅读当作获取技能的必要途径,那肯定是想尽量摆脱无趣的过程直达目的,所以,阅读的性质决定答案。希望未来能将所有无趣的知识做成芯片直接输入人类大脑,而人类的阅读只是因为兴趣。       


如果……如果……所以……



@老张

  

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直接输入海量信息,那么遇事就能进行快速地比对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而“思考”这一行为只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这就是电脑与人脑最本质的区别,电脑永远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但未来科技却有可能将电脑的功能用于人类,那么所有的阅读都只是为了思考,而不是为了记忆。


你和楼上是同一个老张嘛?



@沉石

  

有的时候一天读几页,有的时候几天读一页,有的时候一天要把一本书读完。喜欢的人和读过的书,都已融入生命,这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所有结果,其实也不过是个过程。    


成功把书评君绕晕。谢谢,再见。




怎么样?你也来吧。你的留言,大大的概率会被选入下周六“一周话题”的聊天现场!让我们在每周六,做一点美好而不孤单的事情~


回复方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留言。


所以,下周聊什么?


下周话题

(题型:娱乐题)

有哪些书你读完就想看它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为什么?如果你有自主权,想怎么拍?让谁来演谁?


壹周话题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