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眼科手术常用药全国断货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有关廉价救命药频频告急的话题再一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业界呼吁从完善法律法规、建设药品短缺信息平台、定点生产等方面为突破口,逐步破解廉价救命药断供困局。有关廉价救命药断供、频频告急的消息这已不知是多少次了,实属“老生常谈”的话题。
事实上,很多救命药并不是很贵,之所以没有企业愿意生产,就在于生产出来的产品平时应用很少,并且相当廉价,企业不赚钱。
一方面,一些廉价救命药招标价格过于低廉,导致药品企业利润微薄,更无法让利给医院、医生、销售人员等中间流通环节,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
同时,由于有些药品原材料价格逐年上涨,生产成本增加,而廉价救命药价格并非同比例上调,导致“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现象发生。况且,我国不少药企不愿意投入太多新药研发资金,而只将一些老药通过改变药物剂型、规格、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新药”,从而规避降价政策,还能使价格翻倍,何乐而不为?
另一方面,“以药养医”的畸形机制则大大挤压了廉价药的生存空间。廉价救命药的消失,也是药品招标的“副作用”之一。现行的药品招标方式过分强调了价格,而没有综合考虑药品的效果和经济学意义。每次招标,都要将药价压低一次。很多国产基本药物在数次“血拼”之后,变成了“白菜价”“地板价”。而以超低价中标的品种,要么“有价无市”,要么“中标即死”。
不可否认,廉价救命药药荒所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廉价药的销声匿迹,不仅无形中推高了公众的看病成本,而且由于一部分廉价药扮演着救命药的关键角色,也因此催生了黑市交易。一些人趁机发病人财,救命的廉价药反而成了“要命”的高价药。“一盒仅售7.8元的注射用促皮质素在黑市要价达4000元”即是例证。
必须指出的是,近些年,为了解决廉价药、救命药的短缺问题,相关部门开出了建立生产供应信息系统、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等诸多良方。尤其是,早在2014年,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从生产、流通、价格、招采、使用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此诸多“良方”,但药荒依旧,无不证明这些措施没有真正良好地应用起来。但揆诸现实,从“良方”到“良效”,还有不少工作要做。
诚然,救命药断供并不仅是廉价问题,不能完全指望通过市场,特别是涨价解决问题,更多的原因还在于,药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使用,诸多环节缺少必要的信息沟通。毕竟,医疗是一个带有公益底色的领域,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倘若完全依靠市场,价格低、用量小的药品仍有可能出现短缺。在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政府适当的的“有形之手”来纠正市场失灵、保证合理供应也是有必要的。
有关部门应抓紧建立“国家短缺药品信息平台”,及时汇集药品供求信息,包括产量、预产量、流通量和需求量等,供企业与公众查询,帮患者免除奔波求药之苦,也让生产厂商心里有数。
需要强调的是,面对廉价“救命药”的市场需求,政府需要适当放开定价管制,在激活药品生产商之间竞争的基础上,进行定价限制,让药品生产商不再冷落那些廉价好药的同时,保证药品价格在群众的承受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