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诗宋词欣赏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所在,学习唐诗宋词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  ·  2025,Fighting! ·  昨天  
武汉大学学生会  ·  新岁启程,共赴新朝 ·  昨天  
武汉大学  ·  蛇年第一个!听说武大梅花开啦? ·  3 天前  
浙江大学  ·  浙大推荐!这些年度好书,值得一看! ·  3 天前  
浙江大学  ·  课堂上的知识拿来迎财神,好用!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诗宋词欣赏

苏轼写给弟弟的这首诗,只用一个比喻,就道出人生本质,钱钟书将其凝练为成语

唐诗宋词欣赏  · 公众号  ·  · 2025-01-07 10:43

正文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 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 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 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 尤袤 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


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作为宋朝最伟大的一代文豪,苏轼是宋朝文人的代表,苏轼的作品则是宋朝文化的缩影。苏轼的诗,在量上自然不能与唐朝的李白杜甫相提并论,却在哲理性和深刻性上却具有其独特魅力,比李白杜甫更胜一筹。

除了我们熟知的那首《题西林壁》,苏轼还有一首更为深刻通透的诗作,那就是同样著名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从这个标题上不难猜出,这是一首写给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的回诗。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与苏辙兄弟赴京赶考,途径渑池,住在县中僧舍,与老和尚奉闲相谈甚欢,还曾在壁上题诗抒怀。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冬天,苏轼被任命为陕西凤翔签判,苏辙送兄长至郑州,分手回京再过渑池时写了一首 怀渑池寄子瞻兄 送给哥哥,诗云:


怀渑池寄子瞻兄

作者: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



所以,苏辙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些经历是偶然还是必然?他充满了疑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叹,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


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所以这首诗真正的体现还是人生感叹!



苏辙的这首《怀渑池寄子瞻兄》,每字每句都是对苏轼的不舍和担忧,情真意切,动情感人,但也仅此而已,而苏轼的回诗 《和子由渑池怀旧》 则完全上了一个层次、一个境界,诗云:


和子由渑池怀旧

作者: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作了一个深刻的比喻,说: 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象什么样子呢?该是象天上飞翔的鸿雁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哪里还去考虑南北东西! 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