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3i导读: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9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2566个,与2016年6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392个。预计下半年的统计数据出来后,这一数字将更加震撼。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大鹏、健康报新闻频道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9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2566个,与2016年6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392个。预计下半年的统计数据出来后,这一数字将更加震撼。
无论如何,近400家公立医院的“集体消失”,在医疗界引发了广泛热议。
图片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
随着医改步入深水区,作为新医改重头戏的公立医院改革也备受关注,尤其是以二级医院为主体的县级公立医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此前曾表示,“由于地方政府负债,政府无钱支持二级及以下医院只是时间问题,二级医院的卖出也将是大趋所势。”
而据《医学界》观察,2017年上半年消失的400家公立医院中,大部分为二级医院。
那么,这消失的400家公立医院,到底去哪了?
2017年,企业医院改制成为整个医疗服务行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批医院先后改制。
今年7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总编办、卫计委等6部委出台了《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国资发改革[2017](134)号)(“《企办医疗机构改革指导意见》”),确定于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本轮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集中管理、改制或移交工作基本完成的时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今年以国企医院为代表的公立改制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其中国有企业晋煤总医院旗下原有7家医院被一次性打包改制,此外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医疗板块改制资产进行公开转让,转让标的底价合计为12.86亿元,30家医疗机构也被一次性转让。跟以往相比,今年的国企医院改制,呈现出了一次性“打包改制”的特点。
分析人士认为,国有企业医院改制,既是国企改革的要求,也符合医改的逻辑。随着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体制改革和投资医疗行业的政策不断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市场化,改制将会不断增加,未来诸如此类的企业资源剥离和改制案例将会越来越多。
2017年是医改大年。医改大势下,医药企业不得不调整运营模式,收购医院也已成为各家企业调整业务完善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今年,包括“四大”医疗集团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均大举并购三级以下医院。
据《医学界》观察,在医院并购这事儿上,从来不乏药企的身影。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医疗领域的放开,药企进入医疗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并不罕见的现象。而通常来说,药企进军医疗领域,多采取的是参股或控股医疗机构,少部分也会自己投资兴建医院。
以“四大”医疗集团之一的北大医疗为例,继一次并购枣矿集团旗下四家医院后,北大医疗还要在2020之前年,将床位数要增加到2万张。而对于未来医院的收购标的,重点放在国有企业附属医院方面。同为“四大”的复星也动作不断,今年复星斥资9个亿,拿下了深圳市规模最大的民营三级综合医院之一—深圳恒生医院共计60%的股权,引发行业关注。
分析人士认为,一系列医改政策推动,多元医院产权结构正在建立过程中,社会资本也在积极布局,“体制内非核心的公立医院”、“公立医院集团通过并购做实”等或将成为下一步并购方向。
被并入大医院和医学院,也是不少公立医院的结局之一。
去年7月份,郑大一附院再度扩张,将同为三级医院的郑大四附院“吞并”,在医疗界引发热议。郑大一附院的“扩编”也成为了这类案例的典型。眼光回到今年,位于山西省的太钢总医院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原太钢总医院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第六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
分析人士认为,兼并公立医院并收纳为附属医院,有利于提高了地方医疗服务的水平。被大医院“收编”,是接下来不少二级乃至三级公立医院的结局,“而且是一个相对不错的结局。”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公立医院和医学院校盲目扩张的结果。“大型综合性医院持续扩张,将对周边地区的医疗机构和基层医院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
据《医学界》观察,新医改以来,涌现出了不少新的“概念”,医院托管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以来,医院托管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全面托管东西湖区人民医院、西安市第一医院全面托管高陵区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全面托管海宁市妇幼保健院、邢台市人民医院正式托管新河县人民医院、日照市人民医院托管奎山卫生院等等。医院托管的案例,在今年并不鲜见,除了一些三级医院托管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近来还出现了不少三级医院被大三甲托管的情况。
去年8月份,国家卫计委下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探索组建医疗联合体”。而区县医院托管这一做法,则非常契合中央和各省医改政策提倡的“医联体”方向。
分析人士认为,医院托管运营是医院扩张三条路径(新建、并购和托管)中相对门槛最低,见效最快的做法。因此,近年来,医院托管之风,颇为盛行。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全国各地还将有一大批医院被“托管”。
民营医院生存环境如何?
同样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民营医院总数17153个,与2016年6月底比较,民营医院增加1850个。
图片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
虽然数据显示,民营医院数量明显多于公立医院,但数量优势并不完全代表市场优势。据国家卫计委还发布地2017年4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数据显示,2017年4月,公立医院诊疗人次为2.4亿,民营医院诊疗人次仅有0.4亿。在出院人数方面,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差距也较明显。2017年4月份,医院出院人数共1525.7万人,其中公立医院为1272.8万人,民营医院为252.9万人。两者差距悬殊。
由此可见,尽管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但民营医院的发展依旧困难重重。虽然看似“春风”不断,但“春天”却依然很遥远。民营医院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业内人士认为,在经营过程中,虽然民营医院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都很强,但其不利因素也很明显。民营医院生存竞争压力依然很大。
延伸阅读
自7月23日以来,一条“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改制受到医务人员抵制”的消息引发各方的持续关注。
近年来,各地因公立医院改制引起医务人员和群众不满的事件时有发生。公立医院并非不可以改制,在医改政策的顶层设计中,就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当慎之又慎,要守住底线、按规矩办。如何守住底线?又该守什么规矩?笔者认为,不妨参照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要加强党的领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牟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按照这些原则,结合我国医疗体制现状,公立医院改制应守住五条底线。
我国大多数私人资本还不具备举办非营利性大型医院的觉悟和能力,坚持公立医院为主体是一条底线。笔者认为,原则上,在一个区域起主导作用的公立医院不应改制。只有政府确已尽到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公立医院能够满足当地患者需求,才可以对那些确实资源过剩或者业务难以为继等的公立医院考虑改制。如果一家公立医院经营得很好、患者很欢迎,还要进行改制,这种“靓女先嫁”背后恐怕要打一个问号。地方政府不要以为把公立医院卖掉就能减轻财政负担,如果民营医院主导了医疗市场,推高医疗费用,地方政府的负担会更重。
我国总体医疗资源仍然不足,发展社会办医是应该的,但是要明确,社会办医的主要渠道不是主要依靠改制现有公立医院,将公立医院的资源转移或变相转移。这样做,并不能起到扩大医疗资源供给的作用,相反,只会让公立医院的资源更加紧张,看病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同时,对参与收购的社会资本要严格把关、标准从严。如果投资者并没有举办医疗服务的丰富经验和回报社会的愿望,就不应该让其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否则,将来一旦经营不善,损失的是老百姓,还要政府来兜底。我国许多地方都出现过公立医院改制之后,患者和医务人员强烈要求政府回购的情况。到时候,政府要花更高的成本,得不偿失。还有些资本参加公立医院改制,是为了以此为由头圈地、搞房地产,有的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就拿公立医院改制作为交换,这就更扭曲了社会办医的初衷。
近年来,凡是在改制中出问题的公立医院,都没有做到信息透明。
一是收购者的选择要透明。如果公立医院确需改制,当地政府应该公开发表公告,通过竞争性招标的方式选择投资者,而不能暗箱操作。
二是资产的评估要透明。公立医院的资产评估和企业不同,除了现有物质资产的重置成本外,以及历史上政府无偿划拨的土地等成本,还应该包括人力资源以及品牌、技术、学术声誉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这部分无形资产是公立医院价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显著高于有形资产。
三是操作程序要透明,及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习总书记指出:“涉及一个地方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中广泛商量”。公立医院是国有资产,政府是受人大委托,代表人民来管理的,本身没有资产处置权,所以改制首先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批准。
另外,公立医院的职工是公立医院运行的主力军,无论怎么改,都要保证这支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改制是“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同意。对于确需改制而职工又不理解的,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公开的讨论和辩论,用说理的办法解决。
公立医院改制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的福祉,要按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原则,召开听证会。只有这三个程序都通过,公立医院改制才具有合法性、合理性。
多年来,在公立医院改制中,贱卖国有资产是一个问题。公立医院改制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一个区域几十万、几百万人民的福利,其效果也不是一天两天能看出来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检验。所以,对做出公立医院改制决策的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政府分管领导,以及公立医院领导班子,都要建立终身问责机制,对改制全过程,纪委和审计部门要全程介入,以切实避免改制过程中出现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
(内容有所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