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专业视角的规划资讯传播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我在方家修胡同(文末有彩蛋~)

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 公众号  ·  · 2018-01-25 19:46

正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像是在胡同里修行。”方家胡同“百街千巷”环境整治项目负责人曹宇钧在采访中说道,“方家胡同整治算是我遇到过最‘事儿’的项目。一开始,我们站在一个仿佛可以超越‘整治’的层面,以一个规划师的身份进入其中,但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愈加感觉我们地位的卑微,直到最后和大爷一起蹲路边讨论怎么晾衣服的时候,才真正领悟到我们是在做什么,才真正认识到我们所扮演角色的复杂与综合。”


受访人:曹宇钧,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详细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

采访人:少女W

感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所所长刘巍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1


— 走进方家胡同 —


2017年,北京市以“十有十无”的标准开展了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治理违规开墙打洞是这一整治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8月份,网上发布了几篇有关开墙打洞的报道,引发了舆论热议,方家胡同作为一个典型而非典型的案例,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进入了方家胡同,开始长达半年的整治提升工作。

方家胡同


整治工作中,恢复胡同风貌便成了我们的首要任务。


不同于其他胡同,方家胡同并不普通,看似寻常的住宅、商店、学校里,满是岁月留下的各种印记。 这里有四合院,有清朝留存至今的工业遗迹,有保存下来的王府、公主府、教会学校。总而言之,方家胡同的风貌比我们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所以整改思路不能停留在表面。

方家胡同小学(循郡王府)

左:公主府 右:教会学校


在之前的若干年中,和北京的其他胡同一样,方家胡同也进行过一系列的整治工作,刷墙、贴砖、换门窗、加保温、加空调罩等等。但我们觉得,这样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工作并不是我们的追求,作为规划师, 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发现问题背后的逻辑链条


2


— 谁的胡同 —


接到设计任务前,我们对方家胡同的了解很有限,只知道这个地方离国子监、雍和宫不远,有个46号院很出名,即使 在网络上搜索方家胡同的相关报道,内容也都基本集中于各色小店关停前后的对比照片。 在开始工作以后,随着调研的深入, 我们发现方家胡同是一个人群构成复杂多元的地方,而这些人 基于自身的处境,对于“拆违及封墙堵洞”所持的态度也大不相同。


对店主和房东来说,他们过去主要依靠沿街店铺获得收益,封堵后,他们的收益和之前的投入资本都受到影响,显然对此事很有想法。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 很多店铺情况复杂,有直管公房、私房、单位资产,大部分的产权登记并非商业性质。这种私自改变房屋用途的做法,处于现有法规的模糊地带,未来有必要加强界定和管控。

拆店修墙前的违建


很多胡同里的居民对于“拆违及封墙堵洞”比较拥护 。一些老百姓表示过去还没封堵的时候,每天晚上有很多人(其中很多是老外)醉醺醺地从胡同的酒吧里出来,还会大声喧哗甚至吵闹。然而, 真正居住在胡同的人不是这样,真正的北京老城的生活也不是这样。

方家胡同老照片


46号院则是在经历了各种变迁后,成为了一个以设计、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办公区。由于周围文化资源的集中、交通的便利和租金的适中,它吸引了近80家文创企业,其中不乏国内国际相当有名的设计师事务所。 对于这些设计师、从业者来说,胡同既是他们工作的地方,也成为他们生活中占比非常大的空间场所。


在调研访谈中,很多人表示,46号院及方家胡同吸引他们的是一种多元的融合感,这里是北京传统的,也是世界前沿的,而更重要的是, 这里不仅是居民的胡同,也是工作者的胡同、城市探索者的胡同

2008年改造方家46号院改造前(上)、改造后(下)

46号院在乾隆年间是宝泉局北作场


关于46号院:

其前身即清朝的宝泉局北作场,民国1929年,由美资建设海京铁工厂, 1938年被日本兼并,改名小系重机株式会社;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改为“北平第一机器厂”,后来又改为“北平市企业公司机器厂”;1948年“剿总”接管,改为第六修械所,主要生产“七九”式步枪;1949年后北平解放后,2月改名为北平第一机器厂,7月1日改名为北平机器总厂;1953年改为第一机床厂;1958年,北京机床研究所的办公用房;2000年闲置;2008年北京现代舞团租用,从此开始了文创之路。


3


— 胡同里的痕迹 —


调研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胡同里面居住的人员构成非常复杂,也比较底层 ,当然,这样的人员构成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在过去,这些胡同都是私宅,但方家胡同的区位在原来老城城内墙根,属于没人疼没人爱的那种,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很多大杂院,各家各户开始自己加建厨房、厕所等等,最后整个院子被挤得只有一条小道。 和新开发的居住区相比,这样的生活条件,无论从舒适度还是便利度来看,都非常不理想 ,所以有经济能力的人,基本都搬走了,留下来都是实在没有能力搬出去的人。

胡同居民们


政府每两三年会系统性地整治这些胡同,而我们调研的时候,也经常可以看到过去整治的痕迹。往胡同里走一圈,仔细观察他们的墙就能知道,哪年刷了一次墙,哪年统一装了表箱,哪年又统一装了表箱外面的罩子,哪年统一装了空调罩,哪年又装了另一批空调罩……


还有一些墙,就这么看好像没什么价值,但走着走着,就会突然蹦出个老大爷给你说这里过去是个很有故事的地方。我们仔细去看了看,发现墙上有些奇怪的纹路,才知道原来那个地方是一个清代建的尼姑庵。后来我们看2011年整治时的照片,当时把外面那层墙刮掉后,剔出了一个砖雕的窗,特别完整。但现在再去看,什么都没有了,因为都被一层又一层的墙给糊上了。

白衣庵

白衣庵考证


所以,我常说, 那些年复一年的整治让墙被刷成了一张无法再下笔的画布,但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张画布慢慢清理成一张白纸,然后再慢慢往上面画一张好画。


4


— 那些和我们有关的小故事 —


这次方家胡同的整治工作,我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去做历史研究、入院调查、规划资源的整理,还特别安排了两个工程师长期驻场。可能相较之下,我们的投入非常多,但我觉得这事就该这么做。

嗯,从炎夏驻场到寒冬的方家胡同驻场男子天团


最开始我们进入到胡同里,老百姓就很逗,看着我们说,你们又来了?这回干什么?刷墙?我告诉你啊,哪年哪年你们给我刷过墙,哪年哪年你们又给我贴过砖,现在又来了,你是不是又给贴一遍?我们连忙笑说:是是是,再给您弄一遍。一开始都是这个状态,老百姓就看着,你爱干干呗,但是他们一旦有想法了,就绝对不会配合工作。所以, 把墙面刷成新的很简单,但是要给老百姓做通工作,让他们和你一条心,是很难的。


其实在方家胡同待的这几个月,我们每天最操心的工作不是画图做设计,而是和各种老太太、老大爷打交道,当然,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01

胡同里的小广场

我们把整个胡同走了一遍之后,发现很难从规划角度切入,因为如果要做规划,总得有空间来规划,但这里没有,所以只能想方设法从里面挖掘点小空间。然后我们“挖”出了一个小空间,封堵整治之前是两个酒吧的小广场,后来就变成了清洁车停车场。我们很纳闷,难道是因为旁边有公厕,所以清洁车就把这儿当成停车场了吗?后来和清洁工师傅们聊天才知道,其实清洁车有专门停车的地方,但清洁工师傅们年纪都比较大,觉得这个小空间可以晒太阳,所以会把车停在这里顺便晒太阳。

小广场改造前


既然大家都喜欢这个小空间,我们就做了几个方案,然后在城市营销所同事的帮助下组织了一个很正式的“小沙龙”,把小广场周边院子里住的老头老太太都叫来,给他们看,让他们选择,可以把空间整理出来,做上固定的座椅,你们就可以坐在这儿晒太阳;或者把这个空间留出来,你们可以自己做点活动。大家噼里啪啦说了半天,甚至还有大爷大妈开始畅想坐凳要放在哪儿,才能早上迎着太阳,傍晚看着夕阳。总而言之,大家一致认为: 小空间特别好,一定要好好整理


大家想法达成一致,小沙龙圆满成功,这也算是做了一次不错的公众参与。接着我们就得去落实想法。

小沙龙(坐标46号院)


在落实的过程中,又不断有新问题。


一开始,这个小空间堆满垃圾,所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清理垃圾。清理不是一件难事,最难的是,如何想方设法地防止老百姓再把垃圾堆回去。那个小空间对着三个门,左边是厕所,右边是另外一个房子,左右两边的垃圾堆的最多,我们就想怎么能够把这空间清出来使用,又防止他们把垃圾堆回来。

小广场上的小花池“机智”地避免了垃圾的再堆积


靠着厕所的这边因为没人管,所以堆了垃圾也没有人去清理,我们就先在那儿做了一个大花池。然后有个老大爷,他本来在厕所和他的墙之间留了一条小道专门堆东西用,还自己做了个玻璃门挡着,和周围的风貌完全不搭,我们就特别抓狂,反反复复和他聊,之后才知道,他其实没什么要求,就想着不能把玻璃门给拆了,因为那个小空间他不但要堆东西,还得过人。我们心想,这诉求其实很容易解决呀,我们把这门给换成一个好看的不就好了?你原来该放的东西你继续放,你说家里漏水了我也给你修,你觉得原来家里门头上面不好那就给你修个好的。老大爷一听,倍儿高兴,我们又接着跟他聊,说你这些东西留着也没啥用啊,反反复复很多次之后,他也发现这些东西真的一辈子都不会再用了,清了就清了呗,不心疼。后来就这么沟通了几十次,都给他弄好了,他很高兴,周围邻居也看在眼里。


这是我们做的第一户。

小广场里的老太太和她的狗(小广场改造中)


其实老百姓很简单,他们的需求也很简单,如果真的耐心和他们聊聊天,好好沟通,慢慢的,他们都会把我们的努力看在眼里 ,然后越来越支持我们工作,给我们出主意。


02

张罗出来的养老驿站

调研发现,方家胡同里的老年人比例非常高,700米的胡同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百多个,80岁以上老人40多个,腿脚好一些的老人,可以去地坛、二环里的很多地方走一走、逛一逛,但是对于更多的老人来说,他们的活动空间可能只能局限在这条胡同或者是周围的几条胡同里,所以 胡同空间就是这些老年人社交生活的全部

老年人胡同图


我们走访社区时了解到,这些 老年人其实非常需要一些活动空间,可以喝喝茶,下下棋,聊聊天 。不过目前社区并没有类似的活动场地,所以他们只能在胡同的巷口,或是稍微宽敞一点的地方坐一坐,走一走。但实际上,经过之前的“拆违及封墙堵洞”,很多商店都空出来了,而这些空间其实可以很好地实现老年活动站的功能,有了这样一个初步设想,我们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地方。


在和大健康研究中心的同事交流后,结合东城区养老驿站的模式,我们最终锁定了目标——一个“拆违及封墙堵洞”之前的饭馆,旁边还有一个菜站。我们想,如果把这两个空间结合起来,面积足够了,而且也能满足老年人日常买菜、休息、聊天这样的日常需求。

养老驿站改造前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们分别向街道办事处和东城区民政局正式提出这个建议。从街道的角度来看,这个区域的确需要一个养老驿站。而东城区民政局也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非常支持把方家胡同养老驿站做成一个样板。而后经过几个月的实施操作,方家胡同养老驿站终于在1月开业了。

改造后的养老驿站


03

剪不断理还乱的线

做胡同风貌提升工作的人都知道, 房屋的附属物其实是最难处理的 。每次走进胡同里,看着满墙各种各样的线,真是欲哭无泪。但是,这些线虽然乱,但都是迁到老百姓家里实际在使用的,动哪一根线都会有人跳出来说:我们家电话怎么又断啦?我们家老爷子都八十多岁了,正取暖呢,你给我把电断了,老爷子有点事你怎么办啊?之类的。


以方家西口为例,这里有若干条线,为了弄明白这些线到底是干什么的,我们的设计师专门画了一张图,一根一根地把这一团乱麻摘清楚。后来图画出来我们才发现这里有强电有弱电,有入院的线也有入户的线,有一次性统一架设的也有后来增加用户逐步新加的。而这所有的线归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好不容易各种沟通让某个部门来挪了线,另一边就又装了个新的上去,这种事情数不胜数。

方家西口改造工程的“劲敌”——南北两侧乱线

方家西口改造后


有一次,我们讨论说有两根特别粗的强电电线过街了,看起来不好看,该怎么处理。没想到有部门就悄无声息地改了,关键是那些线都得套上钢管,他们改完之后,新立的三根钢管直接捅别人家窗户上,还比人家窗户多出一截。我们就去协商,说改的时候能不能改稍微低一点,他们说不行,规范要求必须一米八以上。我就指着旁边一根,问那这根怎么一米五啊?他想了想说,那是以前做的,反正新做的我要做一米八。

现场沟通、交流


和建筑相比,管和线往往并不被重视,但是在实际的空间效果来看,胡同风貌的乱很大程度上是这些附属物的混乱。只要有一户居民就需要有一路线,所以 要想让线变得清清爽爽,人口密度不降是不成的,架线不考虑风貌也一样不行


5


— 我在方家修胡同,修行的修 —


胡同整治这个工作对于一个专业设计机构来说不是什么大工程,但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又很杂、很广、很深。杂到我们各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再去了解、学习、补充,广到我们最后投入了 规划、文保、交通、市政、景观、建筑、照明、结构 八个不同专业的近40名职业设计师,深到每天会和各种老头头、老太太、施工队、街道沟通、交流、磨性子。到最后,就感觉, 在方家胡同的这几个月,真的不是在“修胡同”,而是在修行。

现场工作图


其实, 胡同的问题,是几十年攒下来的,不可能依靠一次整治就解决掉所有问题。同时,整治是个催生健康社区、人文环境的工作,而不是表面的焕然一新。真正地去和老百姓交流,倾听他们的诉求,解决他们的问题,再把整治的理念传播出去,渐渐地,胡同里骂街的老百姓就少了,一起出主意的人也就日渐增多了。现在方家胡同的风貌收拾的越来越好,我们心里很开心,但是人心的改变才是我们更想看到的, 当有一天,大家都能把这条胡同当做自己家来爱护,知道应该共同解决问题,知道为了公共利益可以稍微让步并且相信让步之后能有更多回报,这,才是更好的开始。



文末彩蛋第一波!!

(设计师工头朋友圈直击!)

上下滑动阅览曹总私密朋友圈(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向上滑动阅览


曹宇钧

丰满理想与瘦骨嶙峋的现实【捂脸】

7 Nov 2017 21:48

一堆赞、一堆赞、一堆赞


曹宇钧

设计选的样子和施工采购员按图找的样子【捂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