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档综艺节目叫做《女儿们的恋爱》,因为女星郑爽被男朋友张恒冷暴力而上了微博热搜。
过程是这样的,郑爽和张恒之前闹了些不愉快,于是在车上的时候郑爽试图跟张恒和解,但张恒采取了不沟通不配合的冷暴力方式,并且开始翻旧账,说上次给郑爽买衣服,也大部分都退了。
郑爽还在和张恒讨论这件事情,张恒直接就说“跳,不聊了”。
节目播出后,网友一边倒的心疼郑爽,纷纷要求郑爽分手什么的。
一面是张恒的“冷暴力”,那被冷暴力的郑爽是什么表现呢?
有个细节是郑爽有个黑白条针织外套,结果张恒觉得不好看说这是老年人穿的。郑爽虽然嘴上不同意,但明明觉得冷的情况下,还是把外套脱了收起来怕张恒看了不高兴。
郑爽退掉张恒的衣服,张恒一脸不高兴后,郑爽对张恒撒娇:你最好了,一定是我的长相配不起这些衣服,我的身材也配不起这些衣服,都是我的错。
郑爽也说过:“他一给我摆臭脸,我就想哭。”
两个人在采访间,郑爽也是很深刻的反思自己,为张恒说话。说自己有时候挺不会讲话的,因为只想到自己,没有太想过别人之类的。
他们双方的互动和表现,让我想起来一本很著名的书《冷暴力》,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治疗师,她在书里把“冷暴力”划分为精神虐待的一种,并且分析了施虐者和受虐者的状态:
受虐者通常是
深度自卑、喜欢追求稳定关系的忧郁型人格。
他们非常追求稳定,以至于会拼命为对方寻找开脱的理由,如果对方不满意,就责怪自己不够好或者自己做的不够好。
这个跟郑爽在所有节目里的表现出来的“恋爱脑”其实很像,每一段感情都全力以赴,曾经在采访中还表示在一段恋爱关系中,因为觉得配不上对方,要去整容。
而施虐者的性格特征是:
童年时期受过伤害,独立人格受损
,于是在一段关系中会通过打击对方自尊自信和自我信念来建立自己的人格。
书里列举了常见的几种冷暴力沟通形式:
拒绝直接沟通:
发生问题后不愿意讨论这个问题,甚至拒不承认有问题,也不愿沟通,不愿共同寻求解决之道。
言语歪曲:
用冷漠单调的语气,蔑视或者嘲笑。即使是在激烈交锋时,施虐者也绝不会提高音量,等到对方进入焦躁不安的状态后冷冷的发难:“你看你,只会变成一个大哭大叫、歇斯底里的人。”
运用讽刺、嘲笑、轻蔑的伎俩:
贬低对方,看不起他/她的想法和作为。
否定人格:
用轻蔑的表情、“实在太过分”的叹息、令人不安或有恶意的暗示、令人不快的刻薄话、伪装成幽默的间接批评,等等,一再强调对方毫无价值,直到对方本人最后也相信这一点。
其实张恒在节目里只呈现了“拒绝直接沟通”的冷暴力形式,尚没有其他更严重的沟通形式。而第一层级的冷暴力形式就已经让大家觉得无法忍受,实际上,有些冷暴力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而且不仅是恋爱关系里会呈现,亲子关系里也比比皆是。
就像我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
她人到中年,记忆最深的仍然是小时候母亲冷冷的说:“我对你很失望”,“没有我,你什么都不是”。当她犯了错误的时候,跟妈妈说话,她不理;讨好的献殷勤,结果妈妈直接走掉,留她一个人呆在原地。
有时候实在受不了妈妈的冷落,就会爆发,无论发脾气还是大哭,妈妈就会轻蔑的说“你看看你,除了发脾气和哭,还有什么本事。”
妈妈对待她的方式就明显是言语歪曲,讽刺嘲笑以及否定人格。
以至于她结婚生子之后,也压根没意识的用这种方式对待老公和孩子,喜欢回避问题和冷嘲热讽,好在她有个心理学博士的老公,陪她去做心理咨询,陪她一点点改进问题,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改变,终于逐渐的改变冷暴力的习惯。
当她走出来之后,她对我说:庆幸自己被帮助,能够“悬崖勒马”,才没有将这种童年时习得的沟通方式继续传递给孩子。
可是她毕竟是幸运的少数人,其实仍然还有大量的人身在冷暴力其中而不自知,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虐者。
好就好在这档综艺节目让大家更加关注冷暴力,但是我觉得,张恒只是一个被表面化的符号,与其一味的指责这个符号,不如我们更多的了解冷暴力的表现形式,并且了解童年经历与冷暴力的关系,只有这样,或许才能真的减少冷暴力。
书里有一句话让我是很印象深刻的:“父母责备子女笨手笨脚,反而会使他们更不灵光,距离父母的理想越来越远,孩子不是因为笨拙而被贬低,而是因被贬低而变得笨拙。”
越笨拙,越不知道怎么沟通,其实任何不好的沟通习惯,都带着童年的印记,当然,就像公号一直说的,追溯童年不是为了责备,而是为了了解自己,如果原生家庭伤害了咱们,那就让伤害到此为止,不要再传递给下一代。
这是我觉得
为人父母很难,但很有意义的地方。越多的父母看到问题,改进问题,这个社会就会越好一点,不是吗?
Read More
父亲一句话儿子当场自杀:好好沟通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