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等你#
#每周多一点突破#
张辉:关于走出「舒适区」这件事情,我有两个心得。
第一,每天让自己难受一点点。早晨起床后的三个小时基本可以决定你的一天,我现在每天早晨,除了早饭之外,给自己安排两个「第三空间」,分别是「运动第三空间」和「写作第三空间」,分别都是半小时左右。每次运动的大汗淋漓的时候,我都会用一句话鼓励自己「让自己变强的方法就是每天难受一点点」。比如做 Plank 平板支撑,最后十余秒时身体抖得和筛子一样,真会感觉到傅园慧说的「生不如死」的痛苦感。但过去这十几秒就好了。坚持每天健身已经一个多月,真正体会到了「每天让自己难受一点点」的好处。(想了解什么是「第三空间」,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会员)
第二,把每个「意外的坏事」当成成长的机会。比如上个月,因为种种原因,我的信用卡居然忘记还了,收到银行的「逾期」短信时,一脸的懵逼,手足无措。这可是我使用信用卡十几年来头一次啊!我立刻动手写了两篇长文,分析了一下为何会发生这件事情,如何避免,能做哪些改进?通过分析,我发现自己在使用信用卡方面有很多误区,而这些误区有来自一些「潜意识」。本来是一件「意外的坏事」,但是我从中却变得更强。所以对我而言,每一次「意外的坏事」,都是一个机会,让你被迫走出这个方面的舒适区,找到可以改进的地方。
改变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觉察」的过程,我会在后续的文章,尤其是会员语音中和大家分享这些心得。
如何「科学」的走出舒适区
原文:How to Destroy Your Comfort Zone and Improve Your Life: A Science-Backed Guide
作者:Elle Kaplan
翻译:爱上料理的益玲Nei@改变自己
校对:元气满满的ElaineClaire@改变自己
“成长与舒适不可共存。”——Ginny Rometty
大家铁定听过这样的告诫:你需要走出你的舒适区。
当你在一家餐厅,尝试一道新菜都让你感到紧张;或者在一个岗位上,从事一成不变的工作很多年,是时候作出改变了。不管是哪种,打破它,走向真正的成功。
走出舒适区,可不仅仅是发现异域美味,还可以极大增强生产力、创造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帮你走向成功。
然而,请谨记:当你过度焦虑,导致自身难以正常运转,那么你不能够成功走出舒适区的。
信心剧增效果令人生畏。要知道,我们的舒适区含有“舒适”一词是有其原因的。正因如此,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想离开自己的舒适区。我们无数次听到走出舒适区对我们有好处,但是实践起来却令人感到非常糟糕。
谢天谢地,科学给出了答案。
早在1908年,两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维持舒适的状态保证了稳定的表现(听起来很合理)。然而,为了增加或者最大化表现水准,需要我们置身于“最优化压力”中,一点点的害怕反而会让我们受益。
或,正如《纽约时报》所说,如果你太舒适,你是没有生产力的;如果你很不舒服,同样是没有生产力的。像金凤花姑娘(喜欢“刚刚好”东西),不可太过又不能太少。
不断挑战自己,会让自己完成不可思议的事情。想想登山者,他们都没有从珠穆朗玛峰开始,而是从小山峰开始,形成一定的耐受值,登山者可以获得稳定的表现,然后不断打破这个耐受值,直到达到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的“巅峰”。
通过调节到“最优化压力”——即让你拥有最有表现又可以持续挑战自己的“刚刚好”的程度,你也能“到达巅峰”。
下面推荐几个简单的建议来寻找“最优化压力”
小步小步往前走
即使是奥运选手和海豹突击队,他们都要依靠一步一个脚印以实现其远大的目标,并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把你的目标分解成细小的、日常的步骤是达到那些巨大成功的最简单方法。
今天与其一头跳进深水区(无论是字面或比喻),不如在浅水区走几步。举个栗子,如果你想创办一家企业,《福布斯》建议你先“采访一位企业主。”然后,你会无意识地取得巨大的飞跃,你的舒适区也将会是一个遥远的记忆。
保持好奇心
Ginny Rometty 也说:“工作中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好奇心。”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下手,跟从Rometty说的,保持好奇心。对从学习新烹饪课的想法到参加工作会议的任何一件事情开始保持好奇心,就是个打破舒适区的良好的开端。
需要强调一点,不是说保持好奇心、学习新知识造就了显要人物的成功。一旦你开始走出去,并获得新的成功(和有趣的经历),你会发现你的舒适区并没有那么舒服。
最关键一步:吓唬自己
Eleanor Roosevelt说:“一天做一件吓自己的事情”。
她说得恰到好处。回想一下《纽约时报》的建议:你是否因为感到紧张而拒绝某些事情?是否有一点害怕,但是你明白如果向前一步会令你变得更好?
无论是去那个面试或只是对你想结识的人说“嗨”,每天努力一点,要知道,这将是迈向征服你的恐惧和成功目标的一个步骤。
正如Sheryl Sandberg所说,“由于缺乏自信,不敢举手表达自我,在应该前行时往后退。”
这确实不容易做到,我动动笔头功夫比付诸行动更容易,但付诸行动是改变的唯一路径,改变影响我们更好生活的日常理论。一开始你可能会失败,但当你停留在最佳压力状态时,你会发现自己在经历你从未想到自己会做的事情。真正成功的人相信这种恐惧的力量,他们从来没有停留在舒适区。
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是怎样锁定在舒适区的。我们越是以正确的方式冒险,我们越成功。
你有破除舒适区的秘诀吗?请告诉我!
原文链接:https://medium.com/the-mission/the-science-backed-guide-for-destroying-your-comfort-zone-and-optimizing-your-success-7ce0b12a1275#.pj3nk55me
封面图 by Csaba Khilenberg
本文由「改变自己」编译,转载请先得到我们的授权。授权方式:请在微信后台发送消息:转载。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张辉:上周的会员语音,我和大家谈了下有关「第三空间」的话题,理解这个概念对于人生之要事,尤其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非常有帮助。这些事情包括你的健康,学习,写作,理财等等。每天为自己找到「第三空间」,能让你从忙碌而焦虑的日常生活中找到希望。
什么是第三空间呢?有人把第三空间定义为「家」与「办公室」之外的一个空间,比如咖啡厅,但我最近有更深入的发现,它可能并非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这个发现很有趣,让我觉每一天有意义的时间更多了,心情也更加愉悦。
下面是精选的会员反馈:
@会员 团子
这期语音真棒,在辉哥这儿总能找到共鸣。我自己生活中也会有这种第三空间存在,但并不像辉哥这么成体系。我喜欢压马路,一般每天我都会出去走走,想想问题、跟自己说说话,如果没有做这件事,我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有种整个人都被耗尽了的感觉。人际关系很复杂,即使是跟朋友在一起,都不如自己呆着着舒服,所以我把这段时间叫做自我恢复期。这段时间真的非常有用,以前没注意这点的时候,每过两周我都会变得非常颓废,一定会有两天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意识到这点后,便有意识的在每天都安排一段时间来恢复精力。
今天辉哥又给我开启了新的大门,好好利用第三空间来做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很受启发。不过实践还是有些难度的,最近在准备雅思,我准备先拿英语试试看,每天找固定的一段时间来练习英语。
@会员 刘蕤
本周的第三空间的语音我最有启发和果断实践的是通过“录音”利用早晨散步的半小时记录自己的思想。20160913的早上录了5分28秒记录关于“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其他工作的思考”,自己重听了两遍,满足感油然而生,同时解决了自己想要利用早上写日记的小目标。语音与文字日记穿插使用,让写日记这件小事更具趣味性。同时,录音对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一举数得。
@会员 雨燕子
简直不能更喜欢辉哥的语音啦(≧▽≦)。因为上次看到辉哥po别的会员的图,也效仿了这种方式。打算以后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语音,这样做的时候整个人的内心都很平静。我听语音一直是用一个复读机的app听的,可以控制语音速度,而且没听清或者要多听几遍的地方可以退5秒再退5秒这样子倒过去反复听,也方便做笔记,以后要回顾,看自己的笔记就好了。
关于第三空间不要跟家庭工作学业有冲突这一点,我很赞同,因为曾经漫无天日地看书,虽然说积淀的东西都在,但整个人都有恐慌感,而且与现实社会脱节。
最后关于录音笔记录想法,我觉得整理录音很麻烦,虽然说有加速软件,但是以前尝试过,不了了之。更喜欢纸笔纪录吧,因为更直观,但是比起录音,思路会跑掉,真是希望能好好综合一下啊。
@会员 Lesin
辉哥,您好!这是我第一次加入会员第一次听您的录音。非常感谢。第三空间非常重要,我常常在繁忙时觉得自己需要独处,但是在这个生活工作都忙忙碌碌的状态中要抽出单独的空间和时间来独处静坐冥想或者看书写字弹琴(特别是非单身时)都特别难。这个主要是我们对于独处的第三空间的概念的执着。在我的旧观念里,第三空间一定必须是独立的无人打扰的与世隔绝的空间和时间。听完录音颇有感触,以后将改变自己对空间时间的执着,任何小空间小时间都能是自己的第三空间,而非是固定的空间或时间。改变这样的观念,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将能够让自己更加游刃有余而不拘泥于环境和形式。几个月前,我和朋友刚搬到一起住,刚开始那段日子我很紧张,因为找不到独立的第三空间独处,加上两个人相处中的磨合,有段时间很压抑。后来经过心态的调整,能够在同样的情况下改变了自己,逐步让自己即使是两人相处一室时也能找到第三空间,不被外面的环境影响自己的睡眠,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昨天听了录音以后更加恍然大悟,心态更加开阔了。唯有打破自己的思维牢笼,才能在世界中遨游! PS. 本来没什么感想,只想应付地写两句,没想到居然敲出了这么多。谢谢,我又突破了自己!
张辉:本周的会员专享语音,我就来讲讲「如何面对意外和错误?」。这几年以来,我不断经历各种意外和打击,但是每次最终都能从这些「意外」中受益,变得更坚强,更富有,更具有开放心态。我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大家可以从中借鉴到哪些东西?请期待本周末的会员语音。
如果你不想错过本期的精彩语音,请请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会员。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