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全国食药监系统每年逐年加大飞行检查力度,2014年全国通过飞检和其他监督检查(主要是飞检)共收回GMP证书50张左右,2015年为150张左右,2016年为172张。
“今年我们还会针对突出问题和风险加大检查力度。”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化监管司司长丁建华在5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当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2016年度药品检查报告》,报告详尽解读了药品企业存在的问题。其中,2016年针对重要的产品和风险,食药监总局共启动和完成了药品生产企业飞行检查39家次,其中有14家企业被收回药品GMP证书,10家企业被立案调查,7家企业的问题产品被责令召回。
中药和生化药问题较多
201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开始了简政放权的第一步,GMP认证、委托生产等13项权利下放地方。在简政放权的同时,也启动了更严格的动态监管。
飞行检查是指突击检查,目的是监督企业生产行为持续合规。
在2016年食药监总局的飞行检查中,共有21家药品生产企业检查不通过,占比约54%。其中有14家企业被建议收回药品GMP证书,10家企业被建议立案调查,7家企业的问题产品被责令召回。
除了针对药品生产企业,2016年还首次启动了药品流通企业的飞行检查工作,共对50家药品批发企业进行了飞行检查,其中吊销24家企业药品经营许可证,撤销16家企业药品GSP证书,要求7家企业限期整改。
“这些企业都是我们曾经认证过的企业,而GMP(良好生产规范)是作为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只有达到这个条件才能进行生产,5年有效。过去我们没有这么多的跟踪检查、飞行检查,很多事件都是已经造成了伤害,才去灭火,现在我们要进行风险把控。”丁建华表示。
上述报告显示,在药品GMP飞行检查中,中药和生化药品发现的问题较多,食药监总局已经依法依规对飞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处理。
“特别是上游原料环节,这些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随着供应链向下游传递,导致最终成品的问题。同时,我们会继续利用飞行检查倒逼药品生产企业积极履行供应商审计责任,采购使用合格的原材料,保障产品质量。”丁建华表示。
2016年针对中药类生产企业,食药监总局共派出18个检查组66人次对20家企业进行了飞行检查,其中涉及信访举报企业7家,人工牛黄生产企业3家,含牛黄类产品企业7家,探索性研究检验发现问题企业3家,中药饮片企业1家。其中12家企业不符合药品GMP要求,对3家企业的有关问题移交省局处理,对1家企业发出了告诫信,1家企业无相关生产,符合要求的有3家企业。
飞行检查中发现,中成药生产企业擅自改变工艺问题较为突出。中成药口服制剂为降低生产成本,擅自改变前处理、提取工艺的现象突出。2016年因探索性检验发现问题开展飞行检查的,均是企业将处方中部分应提取的中药材不按工艺规程进行提取,而是粉碎后直接投料。
另外检查中还发现,中药材、中药饮片物料管理混乱。个别中成药生产企业,为应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编造仓库物料台账和出入库记录,根据中成药的生产量倒推出中药材的使用量,并按需用量编造物料台账。对购入的中药材、中药饮片不能严格全检,且数据可靠性存在问题。传统中成药生产企业产品品种多,涉及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品种也多,由于配置的精密分析仪器和QC人员与生产规模不相适应,不能保证购入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批批全检,造成对部分批次中药材、中药饮片不进行全检,或者采用一图多用的行为应对检查。
“人工牛黄的部分企业不能按照药品GMP要求组织生产,尤其是对人工牛黄上游产业链供应商审计和管理要求严重不足,供应商的加工场所卫生环境恶劣,原材料来源无法溯源,加工过程不可控。主要问题是供应商管理环节薄弱;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真实性存疑;未纳入质量保证体系。”丁建华表示。
除了中成药之外,更使人头疼的便是多组分生化药品。丁建华表示,生化药是多组分的药,不是单组分的,来源是动物,比中药更复杂。比如肝素钠是来源于猪的小肠,猪与猪都存在差异,很难溯源。
“目前全国有不超过40个品种的生化药,生化药的问题很多,厂子小,涉及到一些屠宰户。生化药比中药的可控性更难,原料很难溯源。这些产品具有中国特点,未来会考虑这些产品怎么通过再评价,淘汰掉这些产品。”丁建华表示。
2016年,食药监总局共检查4家“单唾液酸四已糖神经节苷酯钠”生产企业,发现其在原料质量和供应商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对供应商的管理不能保证有效的追溯性,对原料冷链运输监控的电子数据管理不够。在对4家“注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生产企业的检查中,其中2家企业被收回药品GMP证书,2家企业收到告诫信。主要问题是编造记录文件;数据可靠性问题;与注册生产工艺不一致;无法有效保证肝脏原料的质量。
进口药品监管力度大
国家食药监总局对国内企业挥起监管利刃,对国外进口药品也不手软。
2016年,食药监总局检查任务涉及19个国家。其中欧洲、北美等地区药品品种数量居多,药品质量地域性风险高的印度、越南等国家的检查品种也占一定比例,同时增加了对南美地区和澳洲地区的检查力度。检查显现品种全面、剂型广泛等特点,并加大了对化学药品制剂的延伸检查力度。涉及化学药品40个,含注射剂、固体制剂、植入剂、鼻喷剂等,其中生化药3个,延伸检查原料药6个,疫苗、血液制品、治疗用生物制品11个,植物药4个。
“2016年总局按计划对7个进口品种实施了境外检查,有3个品种未通过检查,不通过的正在按程序处理中,2016年度境外检查的不通过率较往年有所提高。”丁建华表示。
上述报告称,检查共发现缺陷117项,其中严重缺陷3项,主要缺陷18项。问题主要集中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物料系统、变更管理等方面。严重缺陷主要为生产工艺一致性以及数据可靠性问题;实际生产工艺、生产场地等与注册申报不一致,重大变更等情况未向我国进行申报却已执行;数据可靠性存在重大问题,严重影响产品质量;非现场检查处理品种数量增多。
“这里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境外一些企业在数据可靠性方面也存在突出问题,比如我们境外现场检查就发现有企业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水平低下,数据不可靠。电脑系统频繁更改系统时间,且时间更改期间内有数据产生;没有开启审计追踪功能;原始记录与仪器记录的日期不一致。”丁建华表示。
此外,有8个品种的境外生产企业获知需要接受中国监管部门的检查,退出了中国市场或不再办理注册申请。根据处理进度不同,2016年总局先后作出了停止进口递法明片、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救心丸、细菌溶解物、头孢泊肟酯等产品的决定。
“药品境外生产现场检查是各国监管机构通行的监管措施,我国自2011年开展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事实证明在进口检验的基础上加强境外现场检查,严把了国门,维护了国家利益,展示了监管形象。”丁建华表示。
启动多维度事后监管
早在数年前,关于取消GMP以及GSP认证的呼声就此起彼伏,而这一呼吁终于在2016年1月1日正式落地。当年的药品检查方式可谓多种多样,飞行检查、跟踪检查的双随机以及跨境检查。
“过去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现在简政放权后,我们有更多的人力去做监管。由静态的节点式监管调整为动态和全过程的监管。同时正在进行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的修订方向,即将事前审批更多的变为事中事后监管。”丁建华表示。
为落实国务院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食药监总局统一部署,建立基于风险的“双随机”药品检查模式,对随机选出9个省区的13家企业开展了跟踪检查,通过率为69%,另对3家企业发放了告诫信。
“与之前相比,在跟踪检查方面,2016年总局重点开展了更高强度、更有针对性的药品GMP跟踪检查,进一步加强对高风险品种及高风险企业的跟踪检查力度,期间新建基于风险的‘双随机’药品检查模式,对企业不合规行为进行有力震慑的同时,对基层食药监执法能力也进行了检阅。”丁建华表示。
上述报告称,2016年核查中心公告跟踪检查中,204家次检查共发现2260条缺陷项,其中严重缺陷22项,主要缺陷212项,一般缺陷2026项,与2015年GMP认证、跟踪检查相比严重缺陷数目有所增加。
药品流通企业GSP缺陷主要集中在未依法经营,存在虚假、欺骗行为,企业擅自变更经营注册地址;在经营许可范围外设仓库储存药品;为他人违法经营药品提供条件;虚构药品采购来源及销售流向;藏匿票据、提供虚假资料;自查报告不真实;纳税申报表造假;篡改温湿度监测数据等。未按规定储存药品,未对库房温湿度进行有效监测、调控;购销药品时,票、帐、货、款不一致,特药销售未执行国家规定。
丁建华认为,擅自改变工艺、生化药品原料缺乏质量控制、质量管理体系严重失控等问题会对药品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例如使用变质的动物组织进行生化药品生产提取等直接关系到药品安全。
目前,发现企业问题后,食药监总局都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需要企业进行全面整改。根据《药品生产现场检查风险评定指导原则》,如果企业重复出现这些问题,表明企业没有整改,或没有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风险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上升一级。风险等级上升后,企业要面临证书收回、停产整顿、召回相关产品的处理。情节严重拒不整改的还有可能被立案调查。
国家食药监总局药化监管司副司长孙京林表示,目前飞行检查的来源70~80%来自投诉举报,其他来自行业潜规则。
丁建华表示,在2017年国家药品跟踪检查计划中,仍计划采用“双随机”的方式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药品类易制毒类原料药及制剂生产企业、2016年省认证通过的药品生产企业、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及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生化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跟踪检查,共150家次。同时,药品流通企业也将采用“双随机”的方式进行检查。
丁建华表示,去年飞的今年还会飞,“我们是要回头巡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