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嚏
编辑:乔乔
阳光明媚的午后,小编坐在体育馆门口的台阶上发呆,却旁观了一场关于树枝的世纪之战。说时迟那时快,一位大侠从小编的眼前飞过,另一位大侠紧随其后。后面的大侠嘴里大叫道:”我的!是我的!我先拿到的!“,之后就看到两位大侠各执一根树枝开始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战斗。小编仿佛看到了邓布利多为了老魔杖和格林德沃之间展开的那场顶级高手间的对决!
那么问题来了,儿童是什么时候开始有
所有权
的概念的呢?儿童怎么判断一个物品的所有权该属于谁呢?哪些重要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判断呢?
Friedman和Neary(2008)年的研究发现原来2岁的儿童就已经具有所有权的概念了,并且当他们无法获得充足的关于物品所有权的归属的信息的时候,“
谁先拿到就归谁
“是他们判断物品所有权的一个重要策略。
在这个研究中,研究者为两岁、三岁和四岁的儿童上演了一个小故事。在塑料泡沫舞台上有两个小人偶,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女孩和男孩中有一个人先拿着一个泰迪熊,或者一个足球玩耍,之后另一个小孩开始和小熊或者球玩耍。在用人偶演示的同时,研究者用讲故事的方法向孩子讲述了这个过程。在演示结束之后,玩具要么留在后玩玩具的孩子手上,要么放在了两个孩子中间。这时研究者问道:“这个泰迪(球)是谁的啊?“,来考察孩子对玩具的所有权归属的判断。
实验结果显示:当玩具最后出现在两个小孩
中央
时,3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觉得
玩具应该属于首先和玩具玩耍的小孩
。当玩具最后停留在
第二个和玩具玩耍的小孩手里
的时候,两岁的小朋友对玩具的归属的判断没有明显的偏向,但是
3岁和4岁
的小朋友依旧认为
玩具应该属于第一个和玩具玩耍的小孩
。也就是说在两岁时小朋友已经能够判断玩具的归属权问题了,并且他们会通过谁最先拥有这个玩具来判断玩具的所有权归属于谁。
那2岁的孩子为什么在玩具还停留在后玩玩具的小孩手上的时候,对玩具的归属的判断没有明显的偏向呢?作者认为可能是因为2岁的孩子喜欢根据现在的现实状况做出反应。也可能在2岁孩子对归属性的判断上,最先拥有玩具和最近拥有玩具两个因素具有竞争作用。
那么,什么时候孩子就不会再把所有权判给“最先拥有“的个体了呢?研究者认为,当有
明确证据
表明这个玩具
不属于
最先拥有他的个体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再这样做出判断了。比如,先玩玩具的个体将玩具作为礼物送给后玩玩具的个体的时候。于是这次研究者在舞台上像孩子展示了一个”
送礼物
“的故事。其中一个小孩先玩玩具,之后,小孩把玩具当成礼物送给了第二个小孩。在演示的同时,用讲故事的方法叙述了这个过程,并且强调了”当礼物送出去“这句话。最后,在第二个小孩玩耍过后将玩具放到两个小孩中间。这时研究者问孩子:”这个玩具属于谁?“研究者发现,即使是这样,孩子依旧倾向于判断玩具属于最先拥有玩具的那个小孩。而只有在玩具被换成一个
已经包装好的礼物
送出去的时候,孩子才会认为玩具属于后玩玩具的孩子。足可见,”最先拥有“这个因素对孩子对所有权的判断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只有在极其明确的经典的送礼物的场景下,孩子才不会根据”最先拥有“这个因素对玩具的所有权做出判断。
由这个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原来两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对所有权做出判断了,并且“最先拥有“是他们判断所有权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其他因素极其明确的表明所有权不属于”最先拥有“的个体的时候他们才会不再根据”最先拥有“这个因素对所有权做出判断。
本文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