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Nation ramps up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报道】用文物讲述“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首映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12-25 23:36

正文


文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了让文物“活”起来,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用新的方式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致敬与解读。


“文物不仅代表古代文明,也是人们与古人对话的有力证物。”12月25日,以文物为载体传达中华文化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了首映仪式。该片共100集,每集5分钟,将于2018年的1月1号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


《如果国宝会说话》先导片

《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短小的分集设置,通过微纪录小视频,以符合当下传播特征的方式,生动地传达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核。“《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我们在文物普及的道路又向前走了一大步。”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张宁说。

  

国宝会“说话”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中宣部、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文物局共同测试实施的国家涵养工程,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承制。该项目于2015年开始启动,项目的破壳孵化,得到了各地文物管理部门、博物馆等机构的大力支持。

 

绵绵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历时五年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国登记的可移动文物的数量是1.08亿件,其中珍贵文件380多万件,如何让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活起来,成为亟需解决的命题。

 

为了将庄严古朴的文物,找到生动合理的表达方式,《如果国宝会说话》从项目启动到首映,有过不少探索。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表示,国家文物局一直十分重视纪录片的拍摄工作,曾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意见,研究策划思路和方案。2016年拍摄工作正式启动,国家文物局给各省文物部门发文,协调相关文物单位推荐拍摄对象,对拍摄工作提供支持。“让收藏在进宫里的文物“活”起来,展示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是我们的愿景和神圣使命。”

 

此外,这部纪录片也得到故宫博物院的大力支持,故宫博物院曾选送凌家滩玉器、先秦史古、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宋代孩儿枕等多件来自于中华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物,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让故宫的文物藏品更多的更好地融入到公众生活当中,是故宫博物院一直在努力的目标。”

 

《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各方努力,试图用更为生动的方式传达古代文物所蕴含的内涵。从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如果国宝会说话》目光跨越千年,拍摄了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一共千余件文物,首次用文物讲“文物”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鲜活表达。

 

“此次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国宝会说话,也是电视传播方式的一个创新,节目中没有渲染猎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学术叙事,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尝试跟观众平等对话,相信会给广大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欣赏体验。”顾玉才说,“从展示到让文物说话,《如果国宝会说话》打开了一条细细的门缝,让我们能一窥文物的精彩,倾听文物讲述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文物虽然静处,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表达。”

 

文化传播需“大众化”

文物国宝是历经数年前时光凝练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从国宝看国脉、思国魂,用文物讲文化、谈文明,把遥远的历史,文明的根脉通过纪录片鲜活的形式传达到今天。“紫禁城落成快600年了,我们希望它一直保持年轻。”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娄玮说。



在吕章申看来,古代文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文物不难发现它蕴含着的中华文化精神,通过电视这种最直接、受众面最广的传媒,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代文物所蕴含的内涵,对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不可小视,而中宣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打造这部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近年来,央视纪录频道始终探索运用创新突破的表达,媒体融合的手段来诠释与传播中华文明,“《如果国宝会说话》正是在这一领域的重要实践和探索”。据张宁介绍,作为一部文化信息密集的大型纪录片,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表达与传播需求,该片在时长设计、内容表现、解读手法、影像构成等方面和传统纪录片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大格局、大事业、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归纳千年中华文明,堪称中华文明的视频缩影”。


总制片人、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总(右一)和总导演徐欢(中)

 

《如果国宝会说话》总导演徐欢提到,“一件文物就是一个时代的坐标,标记出中华文明在历史时空中走过的痕迹。我们力求选择: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文明进程中具有推进或改变作用的文物,在中华文明形成与传扬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以及能反映生产力水平、人民创造、时代精神、文化传统的文物。因为‘文明进程’的历史定位,所以我们拍摄的文物,自然会成为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

 

在刚刚过去的2017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梁红提到,2018年一季度, 央视纪录频道将会推出《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字》《中国微名片》 等一系列微纪录片,这正是“微9视频”的第一批探索型产品。“为记录新时代提供多元的视角和渠道,覆盖更广阔的人群。”



“《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每集5分钟的电视短片,开创了文物纪录片的全新形式。用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向更多年轻人、历史文物爱好者打开文物传奇、历史探索的大门。”据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介绍,从2018年开始央视纪录频道在媒体融合领域启动重点突破,首次以国家的姿态进军微纪录短视频领域。在媒体内容的传播多元化、碎片化的当下,纪录频道将从1月1日开始重点推出“微9视频”栏目,《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开播正是“微9视频”品牌的第一批探索性产品。

 

此外,《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正式公映之后还将在多个平台进行推广和宣传。央视纪录频道会联合国家文物局和各大博物馆以及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共同宣传,并通过VR、三维建模等活动,来发挥合力,展现国宝背后的美丽中华。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评价说,“这一作品的价值,就是把遥远的历史、文明的根脉通过纪录片鲜活的形式传达到今天,让大家看到中华文明是如何地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作者:江勇 延利


编辑:王梦茜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