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对应届毕业生身份认定的初衷,是为找不准方向、尚未落实工作的学生,营造一个接轨社会的“缓冲期”。可眼下,这种身份性限制为求职者的“社会时钟”戴上了镣铐,一旦考公考编没有上岸,转去就业市场重新求职的大学生们,将要面对更残酷的竞争——两年的空档期叠加工作经验为零,让他们的竞争力处于更加弱势的一方。
种种现实困境都说明,以往的应届生身份制度,已经失去其在某些场景中的保障意义,限制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对其进行调整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呼吁淡化甚至取消应届生身份,给所有高校毕业生平等的就业机会。
2022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胡卫提出,从短期看,可将高校毕业生择业期适当予以延长。从长期看,要逐步取消高校毕业生择业期政策,
也要打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对招聘对象所作的应届生身份限制,
从根本上改革已经过时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升学、劳动及人事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吕建也建议,优化应届生身份定义,缓解“慢就业”,“无论是否签订过劳动合同或缴纳过社保,均属于应届毕业生身份,在重新就业时享受应届生相关待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
应当逐步淡化应届生身份的标签,不要强调应届生身份,而是关注青年人群体就业的问题,
认同、支持年轻人的个性化发展,看能力不看毕业时间,为所有年轻人创造平等的就业竞争环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提到,当前就业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光是应届生压力大,往届生也有就业压力。严格地区分应届生和往届生事实上会造成就业不公平,
“不管是哪一类学生,存在的都是能不能就业的问题”。
多个省份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试错机会,有助于让大学生不必再害怕失去应届生身份,不用在考公考编失败后死磕脱产二战、三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也能在职场生涯起步阶段,放开手脚探索尝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甚至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