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康石石
做艺术留学,更做艺术教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电子节目单|西本智实&IlluminArt ... ·  3 天前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电子节目单|西本智实&IlluminArt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康石石

大二就想申研,我伦艺教授惊呆了

康石石  · 公众号  · 艺术  · 2024-12-24 09:00

正文

‍‍


记得前几天找伦艺教授要申请推荐信时,教授很是疑惑,问我“你本科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考虑读研吗?这本科成绩都没出,如何申请呢?”


我说对的,拿大二成绩去申请也可以方法总比困难多bushi


毕竟在老师眼中,大学毕业的下一步应该是工作,过几年再根据个人需求考虑是否读研才是常态。不过,过一段时间他就该习惯了,我另一位伦艺本科,一起跟着我来H·ART学习的中国小伙伴也会问教授要推荐信hhh(感受中国人的内卷吧!



本期分享人:S同学


H·ART 24届学员

本科 伦敦艺术大学 视觉传达设计 BA 在读


获奖经历(截至发稿前)

红点奖 赢家

美国 Core77 设计大奖

日本 CADA 铜奖

A'Design iron award

香港新锐当代设计奖 银奖

...等14个奖项

上下滚动查看获奖证书


01
事先说明,同学们不是被我“骗”过来的

我高中读的是国际学校,对于我们这批选择艺术设计升学的学生来说,申请本科时大家都找过作品集辅导机构。

所以后面继续升学和我一块在伦艺学习的同学,是肯定不会存在不了解作品集市场和机构水平的情况,被我三言两语就“骗走”的。

熟悉的学习环境

选择H·ART还是因为有一天我给她安利了一下,远在英国的她上了波网课后,和我当年一个感受,这个地方的老师——特别耐心

这种耐心不是说我可以用重复的问题去问老师,而是面对我们的知识盲区,老师不会给出那种特别含糊的回答,而是从体系化的角度把事情说明白,甚至会给出解决方案。于是愉快地签订了合同,和我一起肝起了申研作品集。

我的同学都超会做饭,让我的留学之旅超愉快

不知会不会有同学疑惑,对于我们这种有过一次作品集准备经历,并且还在国外学过设计的学生而言准备申研作品集不应该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吗,为什么还大费周章回到国内找机构呢?

是本科学的不扎实,还是有其他原因?——其实都不是,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伦艺的本科都在学什么吧。


02
伦艺两年,从workshop走向自学

当年申请季我有在lcc和坎伯韦尔的视传中纠结要选谁,在了解授课内容后,发现lcc的课程会更新颖一些,老师也很鼓励学生们去做新的尝试,比如我们前段时间还有关于AI生成式设计的探讨;坎伯韦尔则更纯艺一些。

所以我来到了lcc,开启为期三年的视传本科学业。

天天工作坊

大一一年,我们的课程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与workshop约课结合进行,前者学校安排,后者看个人自觉;大二则是每学期完成四个项目,定期和老师约谈项目并学会发散设计思维与自学

一个词总结,就是“自由”,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理解了hhh。

比如说大一有节字母课,学校提供大小不同的字母让我们把它拼贴到纸上,以一种美观的方式呈现,大一时我玩的不亦乐乎,到了大二才知道那节课蕴含的排版知识。比起明确教授排版知识,学校更喜欢以这种自我探索为主的方式让我们学习。

传音夏令营一起做的实验

又比如像前文所说,我们每学期的任务是做四个项目,在视传这个专业,一切为视觉传达服务,学生做什么都不足为奇。

所以我有的同学做动画、有的做了投影、还有的做了交互装置、甚至还有结合VR做出可以在设备中“呈现动态画面”的照片。这些项目进行的方式就是学生天马行空地想,然后找老师约课学习技能,一点点推动想法的实现(够自由吧)。

学点网页排版

好在老师也很喜欢探索新事物,就算是问老师如何驯服AI工具,他们也能答得上来,有种老师好像不太用备课,但又要不断学习的感觉,看似轻松却要为学生的想法努力接盘。

但过于“自由”,也会让人容易迷茫。

在过往的学习中,我往往习惯于得到一个答案,比如做设计时会下意识想问老师“我能不能这样做”或者“老师我最后可以做什么方向呢?”但外国的学生,他们经常是和老师说“我想做xxx,我就是想那样做”

而伦艺的课程设置,是排斥寻求标准答案的这种想法的。


举个例子,学校会有意让好几个老师去为同一门课授课,我曾经做了一个主题为“描述你对一个场景的想法,并把这种感受运用到设计表达中”的项目。

通过走访伦敦大街小巷,我找到了一个荒废的建筑,在伦敦忽晴忽阴的天气下,爬满绿植的建筑好似在轻轻地呼吸,于是我的结论是“这片荒废的建筑充满生机”,想做一个类似天气的投影,布置在场景之上,以灯光变动去展现那种呼吸感。


但在找老师讨论时,一位老师不同意我的想法,另一位很赞同。如果没有自己的态度,就会很茫然。

也有同学想钻空子,想着一直找一位老师讨论不就行了,结果第二次把项目递上去后,老师说“我记得这个项目我和你讨论过,你不能只听我一个人的建议,可以再找其他老师聊聊

所以一切课程,workshop都成了为个人完成项目的辅助品,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从大二起学校就把选课权限逐渐下放给学生了。

PS:lcc的workshop还是很齐全的,从编程到书籍定制都有,大家按需约课就行。


如今我顺着伦艺的培养计划成为一个有自己想法的视觉设计师,也有了不错的审美,不过可能是因为还未接触社会,暂时来看感觉视传该学的已经被我学完了下一步想试着去做更有挑战性的东西,比如——交互。

所以我来H·ART跨专业了哈哈哈哈。而我的同学,有的和我一样想跨专业,还有的仍不太适应伦艺那套想法,需要在作品集路上继续摸索,培养自己的想法与审美,由此我们开始了第二段作品集准备之旅。


03
第二次H·ART学习体验,仍旧很好

因为我是从两个相差甚远的专业大跨特跨,设计思维需要创新调整。视传偏主观,而交互则注重产品痛点,偏客观,所以在前期主带老师主要是让我熟悉交互设计是什么。

于是我连带着参加了两次H·ART冲刺奖项的冬夏令营,作为视觉负责人看各路大佬各显神通。

又因为H·ART中有很多优秀的大佬,被带着披荆斩棘砍下了14个奖,什么红点、A'Design、Core77都拿了个遍,这里再次感谢大佬们愿意让我抱上粗粗的大腿:


不过也要感谢H·ART和伦艺对我审美的培养,让我在视觉呈现上能贡献颇多,为我打下了扎实的视传基础www。

彩虹屁说完了,回到这次作品集准备的感受上。通过两次夏令营的小组讨论,我摸清了交互设计是什么样的一个设计思路,知道需要从生活中“不对劲”的地方找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方案。

夏令营小组展板

包括设计也不是一种自high式的产出,用户是否真的需要才是项目的核心。真要我说,过去的设计思维像一团柔软的云,在空中飘荡,现在则是找到了落脚点,稳稳地站在了土地上,这个转变对我来说还是很有意思的。

目前已经稳当地走在了交互的道上,前段时间H·ART夏令营开了,还问主带老师是否需要继续参加夏令营,她说我的小组合作能力已经锻炼地七七八八了,剩下就是独立项目的事了。

谢谢夏令营

如今各大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我也即将返航英国继续伦艺课程。想起前段时间和父母关于能否gap的讨论,从父母一辈的想法来看,gap是无法成功升学者的选择。

但在英国呆了这些年,我见识了学校为学生专门提供的“实习学年”(学生可以申请用一年的时间去实习再回来做毕设),也见识了毕业后先放松一段时间的人,比起急匆匆往前走,适当的暂停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后来我用一个观点成功说服了父母,我说“那我可以在成功申请硕士后gap吗?”这次他们同意了,期待今年的申请成绩,也期待那个我人生从未有过的“gap年”。

如果你也想跨专业做设计,或者有关于艺术保研作品集创作保研规划、背景提升考研、申博相关问题,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康石石老师: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