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将个人专业能力和影响力转化为律所的品牌溢价与客户信任,这种从“人力资本”到“战略资产”的价值跃迁,定义了现代律所的核心竞争力维度。
2025年2月22日,律新社2025年度品牌盛典发布了
“律新社2024年度风云榜”
,从来自300余家律所的近千名申报律师中,通过多维度的考评体系:专业贡献、管理建设、创新事迹、社会公益、品牌声誉和影响力等以及同行、客户和专家等多方的评价反馈,推选出230位品牌精英人物。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律界优秀人才的成长逻辑、专业水平、治理能力和品牌建设成果,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律新社研究中心从律新社2024年度风云榜(
“律新社2024年度律界女性领导力人物30佳”
“律新社2024年度分所卓越管理人30佳”
“律新社2024年度特别推荐杰出合伙人100佳”
“律新社2024年度特别推荐菁英律师40佳(40岁以内)”
)中选取了800份有效申报资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到精英合伙人的人才成长逻辑与特征——
➢ 50%以上的申报者在全国和地方律师协会或同等级别组织中任职,在参与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推动法治建设中发挥了法律服务专业人士的独特价值,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 近50%的申报者深度参与律所管理工作,其中8.56%的申报者担任专职管理岗位,专职管理的岗位设置,显示出律所对管理的认知指数正在升级;
➢ 律所人才组织结构正逐步从“个体精英”向“团队协作”转型,超过80%的团队规模在15人以下,平均值为11人;
➢ 数据显示,传统业务依然居于律所创收的主导地位,但为新兴领域(如数据合规、ESG咨询、跨境争议解决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80.42%的律师披露了2024年团队创收情况,从创收分布来看,98.68%的团队人均创收超过100万元,超过三成的团队年创收超千万。律所专业委员会正在“抱团合作”,同行同专业合作正在成为创收新增长点,创收数据的分布凸显了行业头部团队的创收实力与中小团队的活力。
律所作为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核心机构,其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专业的法律服务能力上,更在于律所内部人才的多元化配置与高效协作。随着法律服务需求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律所开始注重构建一支既具备深厚法律专业知识,又拥有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队伍。这种趋势在“律新社2024年度风云榜”的申报数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9.57%的申报者具备合伙人身份,其中5.84%同时任职管委会成员。
合伙人不仅是律所业务领域的代表人物,更是律所管理的参与者。这种“业务+管理”的双重角色设计,既保证了决策的专业性,又增强了战略管理层面的一致性。
8.56%的申报者担任专职管理岗位,反映出律所对管理专业化的需求日益增长。
随着律所规模的扩大,行政事务、人力资源管理和业务流程优化等非业务职能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专职管理的岗位设置,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还释放了律师的业务精力,使其更专注于专业服务。
3.31%的申报者负责党建工作,这一比例虽小,但其价值不容忽视。
党建工作在律所文化塑造、团队凝聚力提升和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党建活动,律所不仅强化了律师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还增强了内部协作能力,为律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数据表明,
律所的人才结构正在从单一的专业化向“专业+管理”的复合型方向演进
。可以预见,未来律所将进一步优化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合伙人、管理专才和党建工作者之间的协同,以应对行业变革带来的新挑战。这一双轨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或将成为律所治理现代化的标杆路径。
律所人才的专业能力与业务布局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律新社研究中心发现申报律师的业务方向依旧以传统业务为主导,争议解决、公司、并购、合规、民商事、重组、房地产、投融资、金融、股权、破产类业务排在前十位。然而,这一趋势并不意味着行业缺乏创新动力。传统业务的主导地位恰恰为新兴领域(如数据合规、ESG咨询、跨境争议解决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传统为基、创新为翼”的人才特色,既是律所应对行业变革的底气,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外,
律所的人才组织结构正逐步从“个体精英”向“团队协作”转型
。团队化运作不仅能够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还能通过专业互补和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法律需求。申报数据显示,37.58%的律师披露了团队构成,其中超过80%的团队规模在15人以下,平均值为11人。
这种模式揭示了律所在人才配置上的灵活性与高效性。
一方面
,11人的团队规模相对适中,既保证了团队具备一定的人力和专业资源,能够承接较为复杂的法律项目;
另一方面
,又避免了因团队规模过大可能带来的管理成本增加、沟通效率低下等问题。
创收能力不仅是衡量律师团队专业价值的重要指标,也是律所核心竞争力的直接体现。
申报数据显示,80.42%的律师披露了2024年团队创收情况,从创收分布来看,98.68%的团队创收超过100万元,超30%的团队创收超过1000万元,超2%的团队创收超过5000万元。创收数据的分布凸显了行业头部团队的创收实力与中小团队的活力。
申报律师团队的人均创收均值为111.04万元,尤其是在高端法律服务领域,律师团队能够通过专业服务实现稳定的经济回报。
数据显示,41.67%的律师团队人均创收超过100万元,33.33%的律师团队人均创收集中在50-100万元区间,多数律师团队处于中等创收水平,这一区间的团队可能是行业的中坚力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但在资源整合、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此外,创收之间的差距显著。这种分化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专业领域差异:
高创收团队可能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法律服务领域,如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知识产权等,而低创收团队可能更多从事传统或竞争激烈的业务领域;
资源整合能力:
高创收团队通常拥有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服务价值;
市场定位与客户质量:
高创收团队往往锁定高端客户群体,而低创收团队可能更多依赖中小型企业或个人客户,创收能力受限。
在众多由申报律师所代理的案件中,相当数量的案件因其卓越表现而被选为各类
优秀案例
。这些案例的评选标准涵盖了案件的复杂性、法律适用的创新性、社会影响的广泛性以及律师在案件处理中的专业表现等多个维度。入选的案例通常在特定法律领域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其处理方式和结果为解决同类型案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了优秀案例的入选,部分申报律师代理的案件更是成为行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内的
首案或代表性案例
。首案通常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可能涉及全新的法律问题或法律适用场景,在缺乏先例的情况下,申报律师需凭借敏锐的法律洞察力和深厚的法律功底,探索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类案件的成功处理,不仅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处理奠定了基础,还推动了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完善与发展。申报律师代理的相关首案,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这些新兴法律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法律观点和解决方案,为数字经济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指引。
代表性案例
则是在某一行业或专业领域中,能够集中体现该领域法律特点和发展趋势的案件。这些案例通常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其处理结果对行业内其他企业和从业者具有重要的警示和借鉴作用。这些案件的成功处理,不仅保护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向整个行业传递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强烈信号,推动了行业内企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提升。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
律师在各级律协和社会组织中的任职比例显著提升,这既是律师专业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体现,也是其深度参与区域法治建设的重要标志
。律师在各级律协任职,不仅能够推动行业规范发展,还能通过参与立法、政策咨询、公益法律服务等方式,为区域法治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与此同时,律师的社会职务分布也反映了法律服务市场的属地化特征,即律师的专业服务与区域法治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了以省、市为核心的服务网络。
在申报者中,
有11.63%的律师在全国律协或同等级别组织中担任职务
。这些在国家级组织中任职的律师,往往是行业内的杰出代表。他们的特点包括:
行业影响力:
这些律师通常具备深厚的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
政策参与度:
作为行业代表,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层面的立法和政策咨询,为法治建设提供专业支持;
资源整合能力:
通过全国性平台,这些律师能够整合跨区域资源,推动行业协作和创新发展。
同时,
有40%的申报者在各省律协或同等级别组织中担任职务
。省级律协作为连接全国律协与基层律师的重要桥梁,在推动地方律师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区域法治引领:
这些律师在省级层面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参与地方立法和政策制定,为区域法治建设提供专业支持;
市场影响力:
作为省级律协成员,他们在区域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和客户认可度,能够带动区域法律服务水平的提升;
属地化服务能力:
结合区域法治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法律服务,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律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
在各市律协或同等级别组织中任职的申报者占比达到了44.65%
。市级律协是直接服务于本地律师的组织,与律师的日常工作和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在市级律协任职的律师,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为本地律师提供具体服务和支持上。他们积极组织各类实务讲座、案例研讨活动,帮助本地律师及时了解最新的法律动态和业务技巧;搭建律师与当地司法机关、企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桥梁,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推动律师参与本地的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动,提高律师在当地的社会影响力,为地方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此外,
还有3.72%的申报者在区级组织中任职
。尽管这一比例相对较小,但区级组织在基层法律服务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区级组织任职的律师,深入基层社区,了解群众的法律需求,为居民提供贴近生活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他们参与社区法治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活动等形式,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整体的任职分布来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律师通过参与省、市级区域内各类组织平台建设,充分展现了专业人才在区域法治建设中的深度参与,也凸显出法律服务的属地化特征。省、市级区域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多样的法律需求。律师在这些区域内任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法律环境以及群众的实际需求,从而为本地的企业、居民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这种属地化的法律服务模式,不仅有利于律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解决实际法律问题,还能够增强律师与当地社会的联系,提升律师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价值,进而推动区域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律所组织治理的战略意义正经历着深刻的范式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是律所发展路径的升级,更是行业人才生态的重构。
律所的核心竞争力已从传统规模化红利逐渐转向人才的专业深度、管理效能和创新能力。
这一转变要求律所重新审视其组织治理模式,从传统的“资源驱动”转向“人才驱动”,并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
在这一进程中,律所人才生态的重构尤为关键。不仅要求律师在特定领域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还要求其具备跨界视野和资源整合能力。与此同时,律所管理层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从单纯的事务管理者转变为战略规划者和资源协调者。这种转变使得律所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