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望海,傲立东方,亿万年的斗转星移和风云变幻,造就了胶东半岛浪漫而又多姿的昆嵛山。它横亘烟、威两市,拥枕黄、渤双海,独揽山水之奇秀,深置文明之渊远,自然与人文在此完美融合,“海上仙山之祖”自此传扬四海。
但相较于名震四海的泰山和沂蒙山,同在山东境内的昆嵛山却表现得颇为低调
。就如同世代生活于斯的齐鲁人民,通过日复一日地努力耕作,用双手和汗水让脚下的土地生花结果,却从未苛求一句来自外界的称颂。
山东卫视播出的纪录片《昆嵛》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将镜头聚焦于昆嵛山的天空与大海,植被与生灵,以极具美感的语言诉说着发生于山水之间的故事,通过细碎而绵长的群众生活日常,
梳理出胶东地区气质独特的文化基因,解读中华民族勤劳奋进的精神密码
。
季节为骨百姓为魂
搭建多重叙事体系
山东卫视播出的纪录片《昆嵛》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将镜头聚焦于昆嵛山的天空与大海,植被与生灵,以极具美感的语言诉说着发生于山水之间的故事,通过细碎而绵长的群众生活日常,
梳理出胶东地区气质独特的文化基因,解读中华民族勤劳奋进的精神密码
。
《昆嵛》四期节目分别取景于当地的冬、春、夏、秋,并通过最典型的季节变幻深入展示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挖掘当地由山、海、城、人碰撞融合而成的人文底色
。而该片名义上看似言山,实则记录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普通民众。作品让当今蓬勃发展的大时代在小人物的奋斗日常中实现具象可感,既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做到了从细微处入手、于宏大处顿悟。
《昆嵛》的镜头,记录下气象预报员姜俊玲的一段工作日常,也借此让烟台、威海两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一场暴雪变得有迹可寻,让观众了解到正是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与渤海湾暖洋流的碰撞交汇,
赋予了当地“雪窝子”和“北极圈胶东分圈”的美誉
。
春节将至,万家民众共享灯火繁华
。却未曾料想,此刻陪伴家人团聚共享欢乐时光的广播电视节目,正是基于昆嵛山转播台同仁们以秒为单位计量之下的责任与付出。是他们,迎着凛冽的寒风,踏过厚重冰雪,爬上百米铁塔,用冻僵的双手在高空敲开冰层,为电视发射天线排除故障;是他们,承担了于至高点保障播出平安的重任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
让他们于人人仰之弥高的昆嵛山最高峰看到了别样的风景,感受着昆嵛变幻多姿的季节
。
生活在昆嵛山脚下的百姓却是大多没有机会登顶远眺的,不过他们正在用更加朴实的方式感受这座大山所赋予的浪漫
。比如忙碌于樱桃产业链端的近十六万胶东人,便通过“万颗真珠轻触破,一团甘露软含消”的樱桃,感受着昆嵛山春天香甜的味道,同时又将这份香甜通过现代化物流传递至全国各地。而曾经为《中国植物志》绘制百张画作的植物科学画师李爱莉,则借助手中的妙笔,让昆嵛山仅有的山东银莲花,得已在都市中粲然绽放。
历史为本英雄为镜
梳理胶东厚重文化基因
当人们随着纪录片的视野俯瞰山东版图,它的轮廓仿如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隆起于胶东半岛东部、横跨烟台市和威海市的昆嵛山,便恰似“雄鹰图”的点睛之笔。也正因为如此,
于昆嵛之巅讲述胶东历史,方能使人产生波澜壮阔之感
。而在展现昆嵛奇异风光之时融入地方历史和人文地理的铺陈,则更可突显胶东文化的厚重与底蕴。
正是通过这部纪录片,
许多国人才第一次了解到传唱数十年的《智取威虎山》竟然与昆嵛山有着如此深的渊源
。从1969年到1974 年,历时五年之久,从战友关于胶东口音的记忆,到胶东各县区成立寻找杨子荣办公室,近百多条相关线索汇集而至,最终通过一张杨子荣与战友的大合影,确认了这位气冲霄汉的英雄来自烟台市牟平嵎峡河村。自此,
曾机智剿灭匪首“座山雕”的杨子荣(本名杨宗贵)魂归故里,巍巍昆嵛的英雄气纵横山野
。
“胶东革命摇篮”这一文化标识恰是对胶东地区英雄倍出的最佳注解,而英雄们的故事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胶东人,《昆嵛》中记录的冯德英便是如此
。他自幼听着孤胆英雄于得水的故事长大,虽然只上过五年小学,却在二十岁的年纪便写出了以于得水为原型的长篇小说《苦菜花》,并自此走上写作的道路。此后,冯德英又先后创作出《迎春花》《山菊花》两部佳作,至今这三部小说仍被誉为“艺术化的胶东革命史”。
在无数英雄的感召和艺术作品影响下,当今的胶东人也养成了机智勇敢、向阳而生的性格特征
。一如自幼患有听觉障碍的冯令辉,昆嵛的山海是对她无形的召唤,让她义无反顾地携丈夫回到熟悉的家乡,在半亩山地上开荒铺土,接电通水,让曾经的荒山从此鲜花烂漫,野菜飘香,又借助网络的力量成为一个小有人气的园艺博主。
山东题材全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