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黄石法院  ·  喜报!3篇论文获奖! ·  2 天前  
为你读诗  ·  钱币博物馆出品,可以一生佩戴的五帝钱 ·  3 天前  
为你读诗  ·  那时我们还太年轻,不知道天高地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人人字幕被查,痛恨盗版的编辑为何会惋惜?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21-02-04 17:46

正文

人人字幕组被查,被认为是字幕组时代落幕的又一标志性事件,引发无 数网友的唏嘘感叹,正如已经无法查看的刷屏文章 《人人字幕这架梯子,断了》 中所说: 我们不以盗版为荣,但以看不到正版为耻。

为字幕组的风流云散“兔死狐悲”的,不仅有影视从业者,甚至还包括一直饱受盗版之苦的图书行业从业者。


我这边认识的一位图书编辑都在替人人惋惜,出版从业者为盗版者的灭亡而感到惋惜,你们想想这有多离谱。 这两天有一条豆瓣广播截图在微博流传,道出了文化行业的同病相怜。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把字幕组称为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四次翻译活动之一,上一次是“文革后以三联、商务印书馆、上海译文等出版社为代表的对世界人文社科著作的系统翻译”。不只是他,很多人在谈到字幕组时,都会把它和上世纪80年代的出版热潮相提并论。

在1992年正式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之前,国内在出版国外著作时几乎没有版权概念,是真正的“全行业盗版”状态,这些野蛮生长的“盗版书”既是由“全民读书热”所推动,又反过来推波助澜。


在那个没有版权约 束的年代,出版业引进国外著作的速度甚至是今天都无法想象的,动辄数十上百种的文库、丛书把知名、不知名的作者系数引 进。比如,直到莫迪亚诺201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很多人才惊讶地发现早在1986年他的《暗店街》就已经被引进,王朔、王小波都深受其影响。

这些书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与文学青年,塑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形貌。一些“盗版书”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正版重出,有心的编辑仍能从当年的出版书目中找到一些值得发掘的选题。

我们绝对不是怀念那个 集体盗版的年代,因为它对中国出版业的声誉造成了久久未能愈合的伤害。 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例子是,马尔克斯1990年到中国访问时看到书店随处可见的盗版《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放出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直到2010年春节,新经典才终于争取到了老马的首肯,意味着他对中国20年的“拉黑”终于解除。

令人震惊的是,直到今天 仍然有出版社还在“继承”80年代的“出版精神”,公然盗版。昨天,豆瓣用户@弃之竹 发布广播声称某出版社所出版的高木彬光的小说是无版权的盗版,高木彬光的家人和版权方光文社正准备与之打官司。如若此事坐实,意味着30多年前的“盗版遗毒”今天仍未从行业彻底排清。

出版行业之所以未出现大规模的“人人运动”,主要是相比院线和几大平台垄断了 引进渠道的影视行业,图书行业的“引进入口”要分散得多,虽然有CIP的管制,虽然胎死腹中的选题比比皆是,但引进的总量还是要比影视剧宽松不少。

除了译言之外,图书业却并没有出现更多“野生翻译组”,更不用说像字幕组一样的成熟分工及充分竞争。因为费时费力,受众有限,大部分“野生翻译” 都处于单 打独斗状态,更缺少分发渠道,即使是不再有版权风险的公版书。


至于译言的衰落,除了新闻翻译带来的关站风险之外,还有图书翻译的受制于人。曾参加过译言项目的知乎用户@张憬 将其归结为:合作方有很多并不尊重译言的模式。它们并不是要加入开放出版,而是要把译言的译者当成廉价劳动力。换言之,译言翻译志愿者们的作品并不能自由分发,而只能有所挂靠。

从受众规模来看,不得不承认,国外影视剧对于国内观众的启蒙滋养要远在图书之上。目前,制约国内图书引进的除了政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市场规模,早已从80年代的一片汪洋萎缩为一条溪流。 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新人新作在源源不断被引进,从大部分图书编辑、翻译的报酬来看,其“用爱发电”的程度 与字幕组相去并不遥远

图书领域可以与字幕组相提并论的,还有早年间的电子书分享者。 早在国内正版电子书平台渐成规模之前,在新浪爱问等平台,已经有很多无私分享自制电子书的热心网友,也催生了大量学富5G的“数字松鼠”。


相比并不损害国内影视从业者利益的字幕组,阿拉伯的海伦娜等更像是出版业之公敌,虽然她们也分享了一些“盗火”资源,但并不能因此站在道德的高点。

随着Kindle进入中国,微信读书等电子书平台日渐普及,盗版电子书在产业链不断升级的同时(直接破解DRM),道德立足点也在进一步瓦解。如今,一个会员就可以看遍最新出版的电子书,再去“白嫖”盗版资源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当然,在电子书平台可以悄无声息地下架、删改内容的情况下,下载党仍然可以视为一种文化反抗,正如同“海盗湾”是对版权制度本身的反抗一样。

在互联网时代,犹如传棒接力一样,字幕组接过了图书翻译曾经扮演的角色, 当字幕组一个个被“赶尽杀绝”,凛冬将至之后,图书翻译能否从它们手中重新接过接力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