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林采宜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人文学者,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著有随笔散文《假装思考》、《肆无忌惮》和财经专著《中国理财地图》、《告别速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新纪录!90.2亿人次! ·  8 小时前  
半岛晨报  ·  密密麻麻!大连一海滨出现大量… ·  1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林采宜

一个经济学家的隔离日记

林采宜  · 公众号  ·  · 2020-02-02 21:59

正文

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平淡的耳鬓厮磨

林采宜/文


疫情在手机屏幕上不断变化着数据,还有各种似真似假的消息,在朋友圈之间转来转去,恐惧,像云朵一样漂在城市的上空,有时密,有时疏,左右着人们的情绪。

我的心里也弥漫着阴影,说不清是什么,但的确不是单纯的恐惧。
飞机抵达上海的时候,下午两点多,下了飞机,一行人戴着口罩,默默地通过候机大厅,各种品牌店依然开着,却非常冷清。 平时的熙熙攘攘、匆匆忙忙的流,不知道哪里去了,好像瞬间都蒸发了,很多奢侈品牌店的门口竖着生硬、硕大的折扣告示: “50% OFF”像一个哨兵,立在洋气而精致的橱窗边上,显得特别“土”、甚至有点傻气。
Maxmara的专卖店门口,也是猩红色的一排大字: “50% OFF”,我拉着行李箱进去转了一圈,发现一个人也没有,售货员戴着口罩,躲在储藏室里,冷冷地看着我,整个店弥漫着一种怪怪的气氛,有一点点凄凉。
坐车回家的路上,司机戴着口罩,一言不发。 魔都的道路空荡荡,阳光如此晴艳,清亮清亮地照着街道、树梢,几乎灼眼。 很难相信,这是大寒,一年中的致冷时节。
小区里死一般寂静,好像所有人都不在。 草地上有三四个十来岁的孩子在踢球,不同颜色的运动鞋在半枯黄的草地上快速移动、追逐着那个滚动的球,每个人都戴着口罩,在阳光下,白晃晃的,严严实实地捂着他们的嘴和鼻子。 而短裤下面、球袜上面露出的一截小腿,结实、活泼,口罩和短裤一起在草地上飞奔,格外违和的装束,昭示着这是一个特殊的春节。
上海的冬天,从未有过这样的安静,安静得一点声音都没有。 安静得几乎让人忘记了她曾经的车水马龙和耀眼霓虹。

走了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

疫情蔓延,春节假期延长。
政府鼓励禁足,在我们家,变成了“家庭纪律”。 家长不允许我们任何人出门,保姆也不许出去买菜,油盐酱醋和蔬菜水果由家长戴上口罩,出去统一采购。
有了这么一位“冲在一线的共产党员”,我们家所有成员客观上都已经被“软禁”。 凌冽的清晨,在门口的露台上站一会儿,看看梅树上绽放的花苞,嗅嗅从花苞里散出来的香气,是我们唯一的“放风”。
没有自由的时光,触发了我们的反思: 平时,我们都在怎么用自己所拥有的“自由”?
进取心爆棚的社会,大部分人都醉心于“得到”,很少人关注过什么是“失去”。
关于失去,我们最痛的感受多见于失去亲人,失去爱情,失去朋友; 其次让我们难受的是失去工作,失去财富,甚至失去一条狗、失去两千块钱; 通常,失去一只手臂或者一条腿会让人沮丧很久,唯独一样东西失去了,大部分人没有感觉,仿佛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那就是: 失去自我。
的确,对于很多人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很“成功”的人而言,走过千山万水,阅人无数,唯独没有看见的,是自己。
在这些闲得长毛的日子里,最深的感触是: 我们平时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工作、赚钱和社交上,很少有安静的时间面对自己,陪伴亲人。
人,只有当眼前的景象不再纷繁流动,不再沸沸扬扬的时候,才能偶尔看见自己,这次由疫情导致的“软禁”清空了眼前的似锦繁花和蝇营狗苟,时光变得前所未有的闲静,在近乎无聊的闲静中,偶尔会不小心瞥见“自己”——那个久违的自己。
更多的人同时还瞥见亲人。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组乐高拼成的小社区,有花园洋房、宠物店,房内有楼梯,门口有货柜。 留言: “终于有时间盖完这栋差点烂尾的小楼。 ”一个忙碌的家长,终于有一段安静的时间,可以陪自己的孩子盖一栋乐高小楼。
记得我曾经问过一个孩子: “如果可以选择,希望爸爸妈妈给你买很多礼物给你,还是希望他花很多时间陪你? ”答案是: “我希望他们能够陪我玩,陪我吃饭,陪我睡觉。
“钱和爱,你觉得哪一个更重要? ”我们都知道答案是爱,可是,大多数时候,能给亲人的却只是钱、以及钱买来的东西。
在这样的错位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间。
孩子最想要的可能不过是爸妈多一些“抱抱”,老人最期待的也不过是你回家的身影和餐桌上团聚的笑声。
可我们留给他们的总是匆匆忙忙的背影,出去的理由总是去挣钱、去努力、去成功。 追求成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已经忘了。
所谓岁月静好,不过是平淡的耳鬓厮磨
没有闹钟响,早晨醒来的时候,看见强光透过窗帘底部和边缘渗漏进来,知道是天色已经不早了,拉开窗帘,哗,刺眼的阳光顿时从落地窗猛泄进来,洒了一地。
打开卧室门,下楼,发现家里静悄悄的,各个房间的门都关着,孩子们都在睡懒觉,厨房里有隐隐的香味透出来,保姆已经熬好了稀饭; 客厅里响着茶壶烧水的吱吱声,不睡懒觉的家长,已经端坐在茶几前,煮着他晨起的第一壶茶。
在匆匆忙忙的社会节奏中,要想让自己清闲一会儿并不难,难得的是像现在这样,心安理得地体验着“无所事事”的悠然。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两周的禁足对于整个社会都是一种疗愈,让躁动的都市、躁动的人们安静下来,跟最亲的人耳鬓厮磨,在最最日常的细节中体验亲情的美好。
“以妄为常”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然而,所有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自我异化的过程,包括了对节奏的习惯,也包括了对关系的适应。
平时,一家人,每人一个手机,各刷各的朋友圈,各聊各的天,这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画面。 即便是现在,仍然有些人不甘心囿于隔离,在互联网上“开房”打牌、搓麻将……
英国诗人克莱尔说过: 最寂寞的事,莫过于“在家里的无家可归感。
一次疫情引起的长假,的确可以让我们去深切领略:
网络,究竟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亲密了,还是更加疏远了?
其实,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平淡的耳鬓厮磨。
一个人要如何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12月30日,武汉一位医生,在微信群里说他们医院“收治了多例患不明原因肺炎(类似非典)”,提醒大家“注意戴口罩和通风”。 几天后,她被列为“造谣者”。
为了防止社会恐慌,任何政府都会以不同方式来控制信息披露的程度、范围和方式、甚至左右舆论导向,这本身并没有错。 然而,在控制信息披露和引导舆论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随意给说真话的人冠之以“造谣”的罪名,这就值得思考了。
什么叫做造谣? 有意制造、散布虚假信息者为造谣。
如果发布的信息不是虚假的呢,也能以“造谣”为理由去否定她的言论吗?
为了维护社会情绪的稳定,适当筛选信息并进行舆论引导是可以理解的话,但指鹿为马,的确是突破了尊重事实的执法底线。
这件事,比病毒更让我感到恐惧。
————————————————————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文学者、经济学家林采宜的原创 文章,欢迎转载, 转载请在文章标题下注明作者及出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