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时报
报道多元世界 解读复杂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网  ·  《哪吒2》,又登顶了! ·  11 小时前  
中国新闻周刊  ·  这一次,轮到潍坊了 ·  昨天  
南方周末  ·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里,我更关心申小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时报

那些伟大的牺牲,我们至少欠他们一部好电影

环球时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1-30 17:54

正文

还记得几年前一部叫做《生死罗布泊》的影片吗?电影描述了8位地质队员为了 寻找对农业化肥生产至关重要的钾矿, 深入罗布泊腹地的故事。 不过由于人们对当年地质人的牺牲知之甚少 ,这部 电影的票房十分惨淡


事实上,从事地质勘探的地质学家们 除了面临风餐露宿、人迹罕至的工作环境,他们 面临的生死考验也丝毫不输给电影里的情节。尤其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匪患严重,每位老地质工作者还担任着士兵的职责,全队配枪,每次出野外都是心惊胆战,收队归来,少几位战友也成了常事。


今天的一条新闻,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年代——当年那些为祖国在戈壁荒漠中找矿、勘探的地质工作者们,究竟面对着怎样的生死考验。


2016年11月,捡石爱好者在青海茫崖大浪滩沙滩上发现一具白骨化的尸体。


经茫崖行委公安局刑警和法医现场勘查,尸体位于花土沟镇至新疆若羌县罗布泊镇沙子便路往北100余米,距大浪滩钾肥工区直线距离10公里左右。仰面而躺的尸体已完全白骨化,男性,身高推测在1.75米左右。身穿深蓝色棉工衣和棉裤,黄色冬皮鞋,随身携带一个浅黄色帆布包,布包中有信件、手电筒、防风镜等遗物。



帆布包里装有信件,还有几双人工缝制的深色长棉袜,袜子里包裹一团红色毛线。民警们解读信件上的模糊字迹和邮戳,发现几个重要线索:其中一封信寄往新疆若羌县,另一封信的寄出地址是四川省仪陇县邮电局,还有一封信的信封有些模糊,上面有“邓光学同志 收”的字样。还有一封信寄往贵州,信封上写着“李中华 收”,寄件地址是四川省巴中县鼎山公社××××四小。


“那些信件有的是家书,信是用铅笔写的,大部分内容已经看不清了,但我们仔细解读,发现他在信中提到了自己的父亲。”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行政委员会公安局副局长唐拓华说。



除了信件,死者的帆布包里还有一张1960年9月13日发行的《洛阳日报》。根据以上线索,民警推测死者的死亡时间大约在1960年9月至1961年4月之间。



根据已知线索,民警推测死者可能叫邓光学,是一名地质工作者,死前可能在勘探途中走失或迷失方向,不幸在无人区遇难。


信件寄往新疆若羌县,说明邓光学单位或住址可能在若羌县某地。根据其他信件推测,在60年代失踪的邓光学可能是四川人,可能在四川省仪陇县或巴中县有亲威朋友或同学。但事情过去已有五十多年,民警一时无法找到他的家人。



事后,民警提取了部分有辨认价值的遗物后将尸骨就地安葬。后经多方查询没找到有关邓光学的具体消息和亲人。


为了死者魂归故里,茫崖行委公安局与新疆若羌,四川仪陇、巴中公安机关发函联系寻找线索,并将此事发布在网上。


“勘探工作中遇难,可以说,他是一名地质英雄。目前他的身份和籍贯,还只是一种推测。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帮他寻到亲人,让地质英雄早日魂归故里。” 唐拓华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