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下发文件,明确要求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截止期限为2018年6月30日。业内人士表示,网联这一专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服务的支付清算平台的成立,凸显了监管部门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资金流向等监管的决心。
网联即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主要是为线上支付提供统一、公共的支付清算服务。从监管层面上讲,它实际是支付行业的亡羊补牢,这要从支付体系的改变说起。传统支付体系为央行主导、银行和用户参与的三级模式,无论是转账还是消费都得经过银行,央行也能掌握所有交易信息。第三方支付出现以后,就出现所谓“直连”模式,主要指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自己体系内为客户建立虚拟账户,同时直接连到多家银行,并在不同银行开设账户。假如用户从银行A向银行B转账,而支付宝在这两家银行都有账户,通过自己就能完成清算。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第三方支付自己承担结算,既绕过银行,也绕过独立清算机构,存在洗钱、套现获利等风险。另外,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连银行的账户有大量客户备付金,其利息回报往往可观,同时也存在挪用、占用风险,央行很早就提出了集中存管。
相比之下,网联作为线上支付结算业务的专属平台,目的就是剥离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清算功能,切断它们和银行的直连,将线上支付清算拉回监管视野。也正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深知自己处于监管盲区,所以对网联成立的表态大都是支持。不过,假如将网联视作网络版的银联,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即为什么不直接并入银联?这是因为银联由各大银行及传统金融机构入股成立,第三方支付机构多游离在体系外,而新版网联的股东有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数量和入股比例,具有一定话语权,如央行及旗下子单位(支付清算协会等)共持有公司37%的股份,财付通、支付宝各占9.61%,京东网银在线占4.71%。可见,网联的成立既是第三方支付和传统支付互相较量的结果,也意味着我国的支付清算市场正在走向有序竞争,前不久银联联合各大银行推出二维码支付等,假若形成竞争,受益的终将是广大消费者。
当然,无论以什么形式纳入监管,以何种方式展开竞争,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是受不受影响。现在,得益于支付宝、微信等“无现金支付”方式,很多人已经越来越习惯于出门不带钱包,一只手机走天下,因此看到第三方支付被网联“收编”,难免有些许疑问。但我觉得不需要担心,除了更安全,首先是技术容量更大了,网联的目标容量是每秒处理12万笔,峰值期每秒18万笔,理论上可以度过“双11”“春节发红包”等高峰期。另外就是收费问题,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用户早已习惯了“免费时代”,并且天然地认为线上结算不需花钱,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支付平台早期不收取手续费,并不是因为清算环节没有成本,而是平台垫资吸引用户,随着流量趋向稳定,提现环节已经开始收取手续费了。目前,网联还未提及收费问题,但有必要相信在市场化支付机构参与下,用户体验只会越来越好。
网联平台是具有中国特色支付体系下的必然产物,它承载了央行对支付行业“安全、公平和效率”的监管原则,必将深远影响支付行业的格局。当然,它也最大程度体现出监管层面对新事物、新业态“包容审慎”的态度,相信通过将第三方支付纳入统一监管,我国支付行业将迎来新的春天。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南方日报》,经作者授权,由微思客推送。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或《南方日报》。封面图片及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