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微舞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完全能感受到这位同学几乎要溢出屏外的尴尬。的确,加班还是不加班,这是一个问题,每一个初出社会的年轻人,应该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但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加班,却从来都是两派观点争得你死我活:
是啊,我们拿着微薄的薪水、住着逼仄的出租屋、每天在地铁里把自己挤成压缩包,所以
不要再拿资金家的毒鸡汤来灌我了,我们不喝!
但是,年轻时不努力,40岁以后你该何去何从?头十年没做的事,后十年可能根本没机会弥补。
看看身边那些三十多岁才焦虑的人,多半是二十几岁不努力。
年轻时是应该在格子里加班加点拼搏奋斗?还是应该给自己留一点生活的空间?其实选择本身并没有对错,
但如果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做出的选择都会有失偏颇。职场中,准点下班的学问远不止这么简单。
不存在干完的活
许多对加班深恶痛绝的小伙伴时常表达观点的一句话就是:
把当天的工作做完了就行,不必要的加班坚决拒绝。
但是,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把工作做完了呢?
程序员:
这个BUG基本搞定,还有个小的要不要再继续写下去了,还是明早上来补?
设计师:
这个方案还可以,不过有些细节可改可不改,要不再加会班?
新媒体小编:
最后的金句感染力差一点,要不再加会班改改?
工作是8小时的,这没错,但可惜,衡量工作结果的标准并不是以小时计的。
判断工作质量的只能是成果,销售看每个月卖出了多少单,运营看用户增长、留存等KPI的各项指标,就连穿梭于北京各大街小巷的送餐员都要看总的送餐数和好评率,富士康的工人要记件考核定成绩。
如果你想把事情做到完美,那工作就是吸水的海绵,源源不断的吸取你的时间和精力。职场中的活是干不完的。任务只不过是在今天把最紧急最重要的任务完成,并且对质量相对满意,注意,只能是相对满意。
正因为如此,
判断你何时应该下班的并不是时间,而是任务的完成情况。
你每天的工作状态都不一样,完成的情况可能也不一样,如果每天都是刚刚好在下班那个点达到了一个相对满意的状态,这也未免太巧了点?
在老板眼里,这种情况就不是刚刚好,更大的可能是你的工作不饱和。
你在下班前总是需要整理一下桌面文件,收拾一下桌面吧,写个日报、甚至总结一下第二天计划,列一下第二天的任务清单。如果你刚好在准点起身离开工位,那只能说明:你在用最后10分钟整理。
对于老板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好信号,他会思考,是不是该给你加任务了。
踩点下班比踩点上班更可怕
每天早上掐点出门,一路上都是匆匆忙忙的,赶在最后几十秒跨进公司大门,看着手机上的整点数,悄悄松了一口气。有的人对这种踩点上班的方式不屑一顾,认为他们迟早会被残酷的职场淘汰。
但实际上,踩点下班的人很可能会比他们提前出局,
想想下面这些你很可能遇到过的情况:
每次准备出行的时候都会在前一天晚上,最迟第二天出发前一定把东西都收拾好。每月再不济,到月底也得留一些钱,哪怕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一定不能是空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给重要的事留下一定的余闲,这个余闲可以是时间、金钱或其他相对稀缺的事物,以防突发事件对事物的发展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同理,一个企业即使在最困难时都要想方设法保证一定的现金流,保证即使遇到突发事件也能维持下去正常运营。
对于一个工作态度良好的员工,为工作留出一定的余闲也是一个基本素质,留出一个缓冲、转移、消化失败与错误的空间,防止各种各样的意外打断原有的状态。能这么做,表示这个员工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智慧,知道留出余闲来缓冲可能因意外因素造成的差错,而不是出错的时候的一句:
没考虑到这种情况,以前没准备好。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在职场中格外重要,因为一旦发生意外,公司需要为你的无准备买单。
因为要留有余闲,所以,刚刚好其实是不存在的。
站在老板的角度,员工应该有一千种加班的理由。站在员工角度,我们也可
以有一万种不加班的理由。
而到底要不要加班,或许你可以和你老板沟通一下。如果你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