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三甲医院和优质医疗资源最为集中地区之一,北京医改素来备受瞩目。运行五周以来,北京医改被媒体评价为“平稳有序、成效显著”。在方来英看来,一切“符合预期”则得益于改革前的充分测算与考虑。
纵览其他地区医改方案,解决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的补偿机制问题时多采取“8:1:1”原则,即价格调整补偿80%、政府财政补偿10%和医院内部管理消化10%。相较之下,北京此次医改方案并未提及后两者补偿举措。“从头到尾我们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财政不应承担改革成本。”方来英解释道,北京公立医疗机构不同的归属关系,也决定了属地化处理财政制度走不通。“拿三级医院来说,三分之二不是北京市属医院,北京市财政既管不了也不能往中央财政做一般性经费支付,但考虑到改革的长期性和不可分割性,唯一能走通的就是价格调整。”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
通过对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有升有降的调整后,方来英坦言“改革面临40多亿的增量”。对此,北京市采取了第三步棋:药品阳光采购。通过政府搭建阳光平台,药企、药厂和医疗机构等都能通过此平台看到药品价格、规格和生产厂家等信息。此外,通过动态联动全国省级采购最低价格和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采购价格,引导北京市同类药品价格始终处于全国最低价。方来英笑称:“规则制定之后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制造商或经销商没有人找我们,因为大家都‘看得见’。”
除了体现医疗服务价值,方来英认为医事服务费的设立,暗藏医改对未来医疗格局的小“心思”,“三级医院医事服务费起步50元,医保定额报销40元,个人支付10元;社区最低20元,个人自付只需1元,而且60岁以上人群由财政补偿。”这一试图支持分级诊疗和调整医院就诊人群结构的变化,也得到了实际运行数据的验证。据监测数据显示,新医改启动四周后,北京市三级医院总门急诊量减少15.1%,而一级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增加3.4%。“在调整医疗结构上,三级医院应当主动作为,不要门急诊量降低后紧张得要命。”方来英认为三级医院应该思考要留下什么样的病人,“这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也是医院必须追求技术发展的动力成本。”
以涵盖90%服务量的300余家医疗机构为调查样本,北京市卫计委通过监测其4月可分配收入(可分配收入=医疗收入+财政基本补助-物能耗-按规定提取或配套的专项支出成本)的变动情况后发现,平均增幅达10.1%。其中,增长机构占63.7%,持平机构占5.1%,而下降机构占31.3%。方来英承认“政府算的是大账,下涉到各个医疗机构情况可能不同”,但例如放开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定价等政策,会在“今年适当时间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