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军师司马懿》不失为去年的一部好剧,但与所有三国剧共同具有的一个盲点,就是盲从世俗偏见,有一个非常可爱的著名人物被严重低估了,甚至可以说,他一直是三国里最被低估的人。
历史上著名的一幕场景:洛阳,权臣府邸,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为代表的蜀国降臣,以显示统一战线的宽宏大量。席间演奏蜀乐,蜀汉旧臣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落泪。唯独刘禅吃喝自若,毫无所动。司马昭问:“安乐公思念蜀否?”刘禅回答出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
此间乐,不思蜀也。
”旧臣郤正趁上厕所时偷偷说:“下次再问,您就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司马昭就能放陛下回蜀了。”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起同样问题,刘禅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文武捧腹大笑。
有诗为赞:“
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这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千年以来,很多读史兴叹,对刘禅的庸碌脑残扼腕叹息。其实,谁是傻瓜,人们被蒙蔽了一千多年。
时光回闪到几十年前,同样著名的一幕场景,主人公变成了曹操和刘备:一个是司马氏的旧主,一个是刘禅的老爹。二人对坐,一碟青梅,一樽煮酒,开怀畅饮,议论天下英雄。曹操问:“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刘备装傻充愣,一会说袁术袁绍,一会说刘表刘璋,BB个不休。曹操最后不耐烦了,点破:“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闻之大惊失箸,曹操登时警觉,刘备以天上打雷吓尿了,掩饰过去,从容脱身。
同样有诗为赞:“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刘备逃离曹营后,二次创业,果然成为一方霸主,一代英雄。
其实,两个场景是一回事,政治人物的宴会,酒无好酒,菜无好菜,场场都是鸿门宴,谈笑之间,杀机四伏。老刘家真是有表演基因,都是影帝级别。从开山高祖刘邦开始,就是天生演技派,鸿门宴上,一副受委屈的小媳妇样,演的惟妙惟肖,诳过了西楚霸王,才有了后面的精彩大戏: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
刘备、刘禅,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韬光养晦,虎口余生。
大家看破了刘备,但没看穿刘禅,可见刘禅的演技已经是青出于蓝。在“乐不思蜀”这场大戏里,忠臣郤正恰恰是最幼稚的,naive,too simple!你以为做出一副思念故国的样子就能被放回去?你可知道司马昭是何等心狠手黑的枭雄?别说一直深受猜忌的蜀汉降臣,就连大魏皇帝曹髦乱说乱动都公然被弑君。凡是忠于曹魏的功臣宗室,司马昭大开杀戒,杀得血流成河。不但对政敌心狠手辣,甚至连自己的亲信也不放过,司马昭为了防止蜀地再反,挑动征蜀大将钟会、邓艾二士争功,内讧后一举歼灭,二桃杀三士,鸟尽就弓藏,其心何其毒也!
亡国之君的命运往往是非常悲惨的,能善终的凤毛麟角。即便你胸无大志,但你是一个符号,一面旗帜,只要活着就可能被复国势力利用。后来的投降唐朝的李密、投降宋朝的李煜,都死于非命。
对付这种腹黑大BOSS,稍微不慎,像郤正那样,暴露出复国野望,恐怕用不了多久,一杯鸩酒就送过来了。刘禅拿出的是他爹压箱底的祖传法宝——
韬晦
。装傻充楞,假痴不癫,就像几十年前刘备瞒过了曹操一样,刘禅瞒过了司马昭,躲过一劫。
何为韬晦?孔子曰: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看来孔子也是善韬晦的高人,意思是,环境开明,就高风亮节;环境险恶,就要装孙子。
刘禅根本不傻,而是大智若愚。
有人说长坂坡赵云救阿斗,战场受过惊吓,再加上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导致磕碰智障。这都是演义。除了乐不思蜀之外,证明刘禅不傻有四条证据:
第一,刘备考察,亲立太子
刘备是政治家里看人最准的,蜀国在刘备时代也是人才最盛,三国里说刘备得“人和”不无道理。刘备三顾茅庐发掘出村夫诸葛亮这只潜力股,年纪轻轻就重点培养,包括后来白帝城托孤,识人之明,用人之准,三国无双,远胜曹孙。还有马谡,诸葛亮当第三梯队重点培养,但刘备说此人不可重用,结果街亭一战证明刘备看人高诸葛一筹。要知道,刘禅并不是刘备唯一的儿子。刘备很早确立了刘禅的太子地位,对于立储这种千秋大计的事,刘备怎么可能看走眼?
第二,尊重诸葛,撒手掌柜
刘备托孤,交代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后来刘禅果然事诸葛亮如亚父。很多人认为刘禅昏庸无能,昏庸能放权给精明的CEO,自己甘做撒手大掌柜?用人不疑,顾全大局,本身就是一门高明的艺术,董事长能无为而治,充分授权委托职业经理人,不乱干预,就是一种大智慧。试想,小小蜀国如果爆发君相之争,宫廷政变,能维持几十年国祚吗?
第三,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刘禅不是不懂权力的游戏。据三国志正史记载,诸葛亮五丈原逝世,指定了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刘禅趁机马上废除了丞相制,因为丞相这个职位的权力太大,曹操、诸葛都是凭借丞相之职,成为一国真正话事的权臣。刘禅废相后分设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一分为三,三权制衡。后来刘禅亲政,皇权独揽,蜀国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诸葛亮式的权臣。
第四,和平投降,审时度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