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立冬,深圳迎来了远方的客人。
作为东半球候鸟最重要栖息地和南北迁徙通道“中转站”之一,深圳湾未来数月将持续迎来10万只全球候鸟。
“背井离乡、选择新的栖息地、探寻新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迁徙的深圳人和迁徙的候鸟有一样的基因。”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重播了自然生态纪录片——《深圳自然笔记》。
这一次,
一直自诩“通晓深圳一切套路”的圳长,彻底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这部片子由深圳本土纪录片团队——方向工作室创作,他们将镜头对准与深圳人相傍而居的城市野生动植物,挖掘出现代城市文明中隐藏的原始野性。
△《深圳自然笔记》预告片
没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可能知道这本同名图书——深圳著名生态专家南兆旭著作出版的《深圳自然笔记》。没错,这本书就是方向工作室拍摄纪录片的蓝本。
南兆旭曾说,深圳,就像它的“经济特区”属性一样,造物主也在这里“划了一个圈”,于是,它有自己的“小气候”。
于是,他用十余年的时间徒步走遍了深圳的山岭、田野、海岸线、岛屿、溪谷、湖泊和老村,于2013年出版了《深圳自然笔记》,成为深圳第一本记录本土自然生态的图书。
2016年,方向工作室也同样深入密林沼泽实地拍摄,历经4年的时间不断打磨,
直到2019年,《深圳自然笔记》第一季《塘朗山里的设计师》和《一片湿地的生存智慧》终于在央视首播,让深圳原始的一面,野性的一面,生态的一面,绿色的一面,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塘朗山是深圳人周末和节假日热衷徒步行走的线路,这里的有趣的生物却鲜为人知。
蓑娥被称为昆虫界的“房奴”,终生背着自己建造的房子,遇到危险时往里一缩,
就像逃避债主紧闭门户的“老赖”,被叫做“避债虫”。
黄金蚁筑巢不用泥土用树叶,工蚁们衔着幼虫来回穿梭忙碌,幼虫宝宝吐出丝线,“针脚”细密地把树叶地缝合在一起。
在华侨城湿地,很多海鸟已经习惯了与人类共处,深谙城市各种“套路”,当游船驶过时,水里的大鱼会因惊慌而跃起,苍鹭就可以趁机饱餐一顿
。
外表娇俏可爱的棕背伯劳被称作“屠夫鸟”,它们会将战利品开肠破肚挂在树杈上,如同连环杀手作案后向人们示威的现场
。
岸边的滩涂里居然还生活着一种弹涂鱼,
长着两只“手”
,会在岸上爬行,会在泥里打洞,建造自己的栖身之所。
“我们这代人看BBC的自然纪录片长大,对身边物种的熟悉程度,可能还比不上非洲大草原。”
方向工作室谈到创作的初衷时说,本土自然纪录片还处在起步阶段,希望这样一部片子能让人们了解身边的生态,关注身边的物种,尽而爱上它们,保护它们。
除了方向工作室的《深圳自然笔记》,另一部口碑质量甚好的本土生态纪录片
《寻找珊瑚海》
,同样是由来自民间的环保组织拍摄制作。
深圳是一座滨海城市,海洋却离人们很远,更少有人将目光投向海底深处的世界。
《寻找珊瑚海》这部本土
生态纪录片
,由大鹏新区珊瑚保育组织——“潜爱大鹏“创作,讲述了深圳的海洋公益大使、海洋探险家Dada,前往世界各地拜访珊瑚保育组织并展开合作的故事。
Dada从深圳出发,先后来到菲律宾、香港。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Baker觉得,珊瑚礁,就像“矿井中的金丝雀”。以往矿人们都会带一只金丝雀在身上,金丝雀对氧气灵敏,一旦它死去,矿人便要立即离开矿井。珊瑚一旦死亡,预示着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
为了解决沙地不适合珊瑚复育的问题,David Baker跟建筑学院合作,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了一些“砖块”,给不同的珊瑚“造一个家”。
在深圳大澳湾,珊瑚保育公益组织“潜爱大鹏”的负责人Morgan和伙伴们用8年的时间,研发了一套体系化的保育流程。在他看来:“珊瑚是一种很可怜的生物,不会像小猫小狗那样卖萌来讨人喜欢,在海底一直默默承受着人类带来的生存压力,珊瑚不会发声,所以我们要替它们发声。”
一直以来,民间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是深圳的精神气质。
潜爱大鹏从2012年落地开始,在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上,进行了不懈探索。2019年,潜爱作为我国唯一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代表,应邀在IUCN第七届亚洲区域保护论坛上,阐述了深圳在珊瑚礁保护模式上的探索,被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办公室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好声音”。
深圳这座城,表面上看,很焦躁,很忙碌,但深入进去其实很丰富。
毕竟经历四十发展,深圳已完成了一定程度的财富积累,也或许源于骨子里包容多元的“城市基因”,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追求单一的目标,而愿意投入进自己的爱好,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这也让方向工作室和潜爱大鹏这样的民间力量,在深圳生态保护中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就在前不久,更火爆的一部短片《深圳更深处》在“朋友圈”刷屏,作为深圳最新国际形象宣传片,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时尚,高效,国际范儿”的深圳。相比之下,《深圳自然笔记》和《寻找珊瑚海》这类自然题材关注度寥寥。
△《深圳更深处》
宣传片(网络截图)
然而,这并不能抵挡环保人士创作自然纪录片的热情。《深圳自然笔记》第二季《隐居在坪山的外星人》《马峦山的运动会》《一个岛屿的神奇食谱》《都市里的另类居民》《海湾食堂》已经进入紧张的后期的剪辑阶段。
在他们看来,城市的历史档案不仅仅蕴含在年代久远的建筑、博物馆的展品、档案馆的文件、史学家的著作中,同时还蕴含在河流、海岸、田野、岩石、动物与植物当中。
然而,那些山清水秀的田野或许只存在于深圳原住民的脑海中,而移民来到这里的人,早已脱离自然,习惯躲在钢筋水泥的牢笼,城市环境变差的感知能力也变得愈加麻木。
其实,在深圳的钢筋水泥丛林里,每一片绿意下,每个水塘里,都藏着一个我们经常走过路过,却又常被忽略的世界。
出门上班,你穿过每天必经的小公园,发现呱咂的伯劳站在树枝上宣示领域。
午休的时候,你看见路口转角那棵荔枝树树干新添了荔蝽的卵,翠绿色,14颗,排列齐整。下班时已近黄昏,壁虎爬到灯管旁等候飞蛾,公园小水塘中已然蛙鸣一片。
在深圳,拥有全球唯一一个位于市中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季常青的山野开放着2000多种野花,中国最美海岸线繁衍着80多种珊瑚,整个中国三分之一的鸟种类,六分之一的蝴蝶种类都可以在这个城市发现。它们提醒着忙碌的人们需要不时驻足,从那些或宏大或琐碎、或焦灼或决绝中抽离,去关注与利益无关的恬静与美好。
赫尔曼·黑塞在《堤契诺之歌》中写道:山上盛开着黄花九轮草,绿叶间垂吊着银色小香菇,轻柔甜美的风在山下的白杨树间歌唱着,金色的蜜蜂在我的双眸与天空之间嗡嗡飞舞,一切如故。它们嗡嗡唱着欢乐之歌、永恒之歌。它们的歌,就是我的世界史。
是的,“自然笔记”不也正是深圳的“另一部历史”吗?
或许,大自然为我们讲述的深圳历史,更生动,更接近真相。
从告别边陲小镇的那一天开始,
深圳
就成为目光聚焦的对象,但若望向更深的时空则会发现,可以换一个标尺去衡量这座城,用另一种方式去讲述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