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个趋势,电影人越来越喜欢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里找题材,有两个主要的开掘方向,一是往暗黑和成人化的方向改编,如《西游》系列、《白蛇缘起》、《姜子牙》;
二是提取民间传说的元素和想象力,以轻喜剧的方式去讲一个中式内核的故事。
前者给老故事注入新的思辨,后者老少通吃,做得好很容易出爆款,《捉妖记》和《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是票房年冠。古人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点点扯闲天,才编出来这神、鬼、妖、仙的世界,国人对它的喜欢刻在基因里,每部电影都能成为话题之作。
最近上映的《赤狐书生》也属于后者,即便电影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不足,但题材的吸引力居然牢牢抓着我看到了最后。查了一下编剧冉平和冉甲男,过往作品有《画皮2》,备受瞩目的乌尔善《封神》三部曲也由他们编剧,在这个类型上耕耘多年。
《赤狐书生》讲述的故事很简单:来人间试炼的狐狸李现遇到了进京赶考的书生陈立农,狐狸想要书生的命,取得元丹晋仙,书生却用真挚感化了狐狸,两人变成好友,一同奔赴命运的考验。
它是一个比较好的将中式奇幻改造成合家欢电影的模板。首先,简单的故事里揉合了许多经典的民间故事:狐界大考考的是能否成功诓骗凡人,源自各路狐狸精魅惑凡人的传说;书生在赶考的路上和一个美艳凄惨的女鬼相爱,这是《倩女幽魂》;关于科考的描写还有一点《儒林外史》的味道,电影里的书生们集体散发着叫人起鸡皮疙瘩的暮气。
每一个元素都足够熟悉,便于观众迅速接受它的世界观,但组合在一起不会让人一眼就看到结局。狐狸面对的考验是朋友和成功哪一个重要,书生的境遇则在故事线的交融中变得复杂,功名利䘵、友情爱情,包括性命都得做出取舍。
选择沉重,但故事讲得轻松明快,观影的前半段尤其如此。它安排了许多戏耍式的情节,比如存着坏心眼的狐狸想要蒙骗天真的书生,与别的妖串通制造危机,反倒令自己出糗。
书生被吓得歇斯底里,可受伤的总是狐狸,一会被撞,一会被打,一会整个人像火箭一样飞出去,毛都被烧焦了,虽然夸张,同样的情节百看不厌。
每当情绪下落,就会立马蹦出一两句无厘头的台词。预告里书生对美艳的女鬼说“子进非姑娘不娶”,女鬼一愣:“你有病啊!”有人很喜欢,为了这种风格去买票。看的过程有种怀旧感,小时候看香港喜剧片,哪怕大情节看不懂也不会无聊,就是因为这种三分钟必须逗你一乐的服务精神。
《赤狐书生》最好的地方在于画面与音乐所塑造出的情境感,描绘出一个充满奇情的中式奇幻世界。许多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开篇的集市里有道士在给人治病,尖嘴獠牙的妖怪被他封在二维的画轴里,像皮影一样动来动去。
道士拿刀往画上一划,画里的妖怪发出惨叫,血涓涓地往下滴,落到画轴下面的碗里,喝下去病就好了。短短几个画面,像看了一篇《聊斋》里的小故事。
狐狸和书生结伴后的第一站是一个雾蒙蒙的小镇,他们借宿书局,半夜起来发现这里是妖怪窝,房梁上挂着大青蛙的黏液,白日里认真读书的书生们连姿势都没变,一个个被黏液裹成了琥珀,清冷、荒凉又刺激,是国外大片看不到的东方美学。
一些画面有着漫画一样的氛围感,例如书生们之所以被困,是受到小青蛙们的勾引。小青蛙跳到人前,拉出一颗颗金子,贪财的书生一路捡拾,恍惚间我以为在看《千与千寻》,久石让说他看完电影后才决定为它配乐,应该是看到了这些画面所构建出的想像力。
氛围的贡献者还有哈妮克孜的美貌,青楼里的画面不需要别的重心,全是她飞天的身姿和精致的笑颜。
相比《捉妖记》这些更为儿童化的故事,《赤狐书生》的突破是它把主题稍稍世俗化了,它很意外的在故事的后半段,进入了一段关于考试的批判情节。
原本赤狐和书生各自的故事线都是参加考试,书生带有一个隐藏任务,寻找曾经启蒙了他的书生刘道然(王耀庆饰)。故事的大高潮建立在这个任务上,刘道然因为屡考不中变为恶灵,徘徊在贡院,想拖所有书生下地狱。
贡院一段也是全片高光,科考前画面已经铺垫了因执念疯魔的老年考生,心理素质不佳的人在开考前就被抬了出去。随着一道道大门封闭,发试纸、开考题,经历过高考的人与电影里的书生们同步紧张,有人看到考题心态瞬崩,当场发颠,抛掉笔大喊:我中了!我终于中了!
王耀庆贡献出了全场最佳的表演,过去时空的他是个温雅公子,笃信功名大于一切,一次次失败后眼中只剩下扭曲与不甘。主角被他拖入一个水墨的世界,到处是丧尸一样的书生,这个画面是独特的中式恶梦,别国的丧尸聚在一起吃人脑子,他们居然全都埋着头做题,死了也不能从功名的魔咒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