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三岁的孩子该读什么书?他们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4-22 08:3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该让孩子读什么书?因为这几年童书市场的热闹和亲子阅读概念的盛行,让很多人有一种感觉: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足够的新共识,而不再是一个必需指导和专家的领域。


但当偶然逛到夜市里盗版书的小摊,或者去了解一下农村孩子的阅读状况,会惊讶于那些粗制滥造、毫无新意的“童书”,依然在被孩子和家长们挑挑选选,并将陪伴他们的成长;而对于有些孩子而言,一本有趣的好书依然遥远不可及。就像最近发布的《小书迷王国儿童阅读指导报告》所指出,中国儿童阅读现状存在 阅读资源分布不均匀,城乡差异巨大等诸多问题。


所以,关于孩子们读什么书、怎样去读,我们也许还需要继续探索,继续学习。



采写  |  新京报记者 孔雪


美国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曾提出过一个很有趣的概念 — “叙事的想象力”,即一个人想象关于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的故事的能力。她认为这是作为公民最基本的一种道德能力。在4.23阅读日即将到来时,回味这句话,尤其是讨论儿童阅读时重思这句话,我们能获得很多启发和反思。

一个人在童年时听过的、读过的故事到底有多重要?一个人从童年时期的阅读所获得的给养,能够给他理解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能力吗?这些是不可量化、不可功利的问题,但回想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再观察当代我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我们曾经历过和正在发生的的儿童阅读,与培养公民基本道德能力的宗旨都存在距。此外,中国儿童阅读量不够、平均阅读素养相对落后、阅读资源分布不均匀,城乡差异巨大都是我们在探讨下一代教育时避不开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小书迷王国书单”尝试做出一个基础性的尝试,邀请儿童文学作家、心理学家、绘本名家、出版人、图书馆工作者,以及长期耕耘在儿童阅读一线的阅读推广人,反思中国儿童阅读现状,推出了一份志在帮助中国父母与孩子读好书、选好书的推荐书单和阅读报告。


小书迷王国2017年儿童书单由全国妇联指导,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肯德基中国联合发布。


这份阅读报告让人期待的一点在于回归阅读本质、尊重儿童本位。它将儿童阅读价值理解为:扩展经验,认识世界;获取情感体验,学会爱与被爱;发展个性,构建自我。在多元阅读、分级阅读(3+,6+)、快乐阅读、亲子共读四项主张中,快乐阅读尤其强调了尊重儿童的天性、心理秩序、阅读节奏和独特性。

回想起来,你童年时期的阅读是一个人默默翻书,还是有家长的陪伴?是自己选书,还是家长买回来要求你读?如果你即将或已经一位孩子的家长,在孩子读得慢或者总是沉浸在一本书里时,你会慢慢等,还是拉他出来快点往前走?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在《弟子规》进入主流教育之后,我们到底要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在儿童阅读中的比重和意义?在城市高耸其丑陋的建筑和广告牌时,那些斑斓的图画书除了好看,是否也承载着更长久的价值、更现实的期待?

如果你也对这些有困惑,就跟着书评君一起去两个地方吧:“小书迷王国书单”发布现场和一个月之前甄选评委的讨论会。



听,他们这样说


1

亲子阅读: 尊重孩子,只管播种,不问收获


袁晓峰,儿童阅读推广人,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优秀校长。


Q: 尊重孩子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能否举一些具体场景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尊重?


袁晓峰: 首先选书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他自己阅读的心理秩序。再比如尊重孩子的阅读节奏,不要为了“教育”去打断孩子的阅读节奏,破坏了孩子的审美期待。孩子想停下来跟你聊一聊,你就停下来跟孩子聊一聊,孩子想继续读,你就跟孩子一起读下去。再者,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把你楼上楼下隔壁邻居的孩子跟你的孩子比较,不要说“你看隔壁的孩子他都会读什么了,你看你”。我们就播种吧,只管播种,不问收获,我相信明天,在我们播种过的地方,一定会草木从容草木葱荣,繁花似锦。



2

传统文化:

要旨是通过理解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成为好公民


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专家组副组长。


Q:关于传统文化的焦虑已经延伸到童书领域了,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已经进入了主流教育体系中,大有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的趋势。


杨利慧: 八九年以前,我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注意到老师放给孩子们听的有声故事绝大部分都是外国的,比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之类,孩子知道的、喜爱的文具,也大多是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这类外国形象。那么中国的童话传统在哪里呢?老师说基本没有。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案例,从这里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慢慢萎缩的窘迫现实。其实这种情形不光中国存在,自20世纪后半期以来,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快速消亡的危机。越是这样时代,“我是谁?我是哪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我以何种特色身处世界之中?”这一类的问题就越显得重要。



陶沙,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研究儿童青少年认知与语言学习、学习困难的个体与环境影响因素。


Q:对于这一类的问题,仅仅以《弟子规》之类的“经典”回应是不够的。我们可以有更优方向吗?我们强调中国文化的本义,最终该指向哪里?


淘沙: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要对抗很多困难,因此,引导自我探索成长的观点和方法应该是传统文化或者人文艺术特别应该给孩子提供的养料。除了探索自我成长之外,人文社科类书籍和阅读还必须承担一个责任,就是通过理解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怎么成为好的公民,包括好的中国公民,好的世界公民。不管你是在中国,你是哪个国家,作为人,就必须要有的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幸福、包容。孩子从小意识到自己公民的责任、意识、精神,这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中国人的现代化可能也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去帮助下一代去实现。



3

图画书

在有不少难看的建筑的国家里,给儿童审美的启蒙


朱成梁,著名图画书画家,作品曾获“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16年意大利博洛尼亚插画奖等。


Q:现在图画书在国内儿童阅读中占据着重要的版块,琳琅满目的选择同时造成图画书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到底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图画书?


朱成梁: 图画书的画家应该把最美的图画献给儿童,为什么呢?因为小朋友在阅读图画书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的启蒙。我们国家城市里有不少难看的建筑,商店里还有很难看的服装在销售。我想那些消费者可能从小没有读到好的图画书,从小没有受到审美的启蒙,后来又缺乏美育营养。


国外对图也非常重视,比如《团圆》入选了纽约时报年度图画书奖。他们寄给我一个证书,框好的,快递过来。但是文本作家没有拿到。我当时很不平,发电子邮件问怎么文字作者没有?他们说就是给绘画的。当然我觉得不太公平,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他们对图非常重视。国外有好多图画书画的非常好,值得我们引进。无论是原创的,还是引进的图画书,像一个是西餐,一个是中餐,只要是有营养的,就是好的。



4

数字时代

谈论多媒体,最终要谈的是家庭育儿实践


李敏谊,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研究兴趣涉及幼儿园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比较学前教育,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改革与国家反贫困战略。


Q: 00后孩子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这一代儿童在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下成长。要让被多媒体包围的儿童获得健康成长,您觉得要点在何处?


李敏谊: 我们的研究团队前几年调研了北京市部分的师范的幼儿园,发现北京的小朋友跟美国的小朋友比,玩ipad的时间更多,而且他们花在多媒体的时间和花在其他活动时间几乎是一样。我们要承认多媒体对儿童的深度阅读有一定的意义,尤其在词汇增长方面有很多科学数据支持。同时科学研究也在支持,多媒体对儿童视力的负面影响,以及与于儿童多动症发病率的提升是否有关。


我们的研究发现,谈论多媒体,最终要谈的是家庭育儿实践的问题。国际上有一个基本共识,不建议给2岁以前的小宝宝看多媒体(包括电视),2到5岁儿童使用多媒体建议每天不超过1小时,且要有家长陪伴。此外,我们是不是可以呼吁,商界、业界的同事不要开发2岁以下儿童的多媒体阅读产品?在2岁以上的婴幼儿产品设计上,也要邀请更多科学专家、儿童阅读专家、教育专家一块参与,并在设计上把家长指导这部分嵌入到软件里?


可以分享一所在小学阶段反科技的小众学校——硅谷有一所K-5的华德福学校,最大的卖点就是里面没有任何的电子设备。这所学校在硅谷收费很贵,都是硅谷IT行业的父母送孩子过去。身处高科技圣地的硅谷父母这种“反科技”的教育选择,确实值得我们反思科技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也表明了他们选择守护儿童的童年,守护教育追求真善美的终极价值。反观目前国内很多父母把iPad当成“早教神器”,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5

分级阅读

阅读细化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和效率


白冰,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人。现为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Q:这份书单强调了儿童阅读的分级,中外对于儿童阅读的探索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白冰: 分级阅读理念在欧美已经有了七、八十年的历史,美国的A—Z分级法( Guided Reading Level )把儿童阅读能力分成26级,童书分成26级,哪一级的阅读能力就选择哪一级难易程度的书。这种分级阅读细化了儿童的阅读能力,使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和效率。


在中国,我们还没有儿童分级阅读的标准。我们曾举办了两届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的论坛,很多机构、专家也在致力于中文的儿童分级阅读的研究,但是这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有很长的路走。现在大家对分级阅读越来越重视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了分级阅读问题,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全民阅读条例》也提出了阶梯式阅读的要求,要求各个出版单位把书要打上标名年龄段。这是全社会对分级阅读的一种重视。我们希望给孩子选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级阅读理念。



金波,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六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多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乌丢丢的奇遇》《追踪小绿人》《会唱歌的小窗口》等等。


Q:我们可以依据什么来完善童书分级?


金波: 我们要了解阅读的心理秩序。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一首童谣,一首幽默的故事,一首小诗,一篇生活的故事,最初是情趣吸引了他;等到孩子长大点,能自主阅读,情节变得很重要,从情趣变成情节,孩子就会读完整的故事;到了第三个阶段,情感就可以打动他。他就变成了不仅仅是读书,他也在读自己,读自己的什么?其实就是读自己的感受。情趣、情节、情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秩序。阅读有规律的、有秩序的,整体来讲,阅读就是增长知识,培养情调、提高素养,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



“小书迷王国书单”有哪些书?


小书迷王国根据“传统文化、儿童文学、图画书、科普书”四大类别,分别针对3岁以上的幼儿以及6岁以上的儿童推荐了78套童书,所以,到底是哪些书?


给3+岁的孩子的“小书迷王国书单”——


首先,传统文化类的四本:



人文艺术类两本:



科普类六本:



图画绘本当然是数量最多的:




另一份,给6+岁的孩子的“小书迷王国书单”——


传统文化类也是四本:



人文艺术类五本:



科普类十二本:



儿童文学类二十二本:



这是一份中正、平衡的书单,跟着这些书,或许能让一个孩子一步一步、稳稳地探求这个让ta好奇的世界。




本文内容 整合自小书迷王国专家学者评审内部资料及4月20日“小书迷王国2017年儿童书单发布会”现场嘉宾发言。整合与采写 :孔雪(新京报记者);编辑: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点击图片

或者点击 “阅读原文” 报名参加论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