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天池大数据科研平台
天池,基于阿里云的开放数据处理服务ODPS,面向学术界开放海量数据和分布式计算资源,旨在打造“数据众智、众创”第一平台。在这里,人人都可以玩转大数据,共同探索数据众创新模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天池大数据科研平台

这个大赛能救命!小天邀你用AI挑战地震科学难题!

天池大数据科研平台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17-05-23 22:07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在介绍这场AI造福万千于民的赛事前,我们回顾一下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创伤。


“地震中每1秒都是更深的绝望,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科技能够帮助人类更快地找到受灾区。” 9年前在汶川余震废墟下度过27小时后幸存的张先生,曾向记者表示过这样的愿望。


9年后的今天,张先生的愿望正在走进现实。


在今日的云栖大会·成都峰会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阿里云天池平台,启动首个地震AI大赛——余震捕捉AI大赛。大赛向全球发出邀请,聚集全球工程师的智能算法,向余震震源的定位捕捉发起了挑战。

此次大赛第一赛季总奖金池共 35万 ,天池官网将于5月23日开放报名。冠军团队除了能得到奖金,此次大赛结果还有望在 直接用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业务系统中应用

请看小天为你带来的余震捕捉
AI大赛启动仪式现场
(流量土豪请随意使用):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为本次天池大赛提供四川地区10个地震台站、汶川大地震前后5个月的地震波形数据。参赛选手通过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自由选用算法,检测出中小型余震的信号,以最快的速度确定余震震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瑞丰在大赛启动仪式上讲话)

刘瑞丰研究员表示, 灾区对现场工作影响最大的是余震,从余震来看,应该说余震是接连不断,一阵一阵的不断在发生。他们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余震信息捕捉到,然后及时进行发布。


但是,有的时候如果主震比较大,主震的数据会和余震数据叠加在一起,有时候余震数据也会和主震交织在一起,如果这个时候要快速测出余震的信息还是有难度。最近几年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飞速发展,也给了我们地震观测数据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016年,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次在阿里云这个平台上进行了地震波形互相关的计算。原来用一年时间完成的工作,现在三天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在启动仪式上发言)


刘松表示,云计算作为一个普惠科技,已经在电商、物流、金融领域大规模使用,现在在生活领域应用。“地震大量的数据的计算量,计算成本,计算时效都需要用到云计算、云存储,所以在地震监测领域,我们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可以把地震课题让开发者参与,帮助未来在余震监测,甚至在地震预警方向带来巨大的价值。”



(从左至右: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信息网络处处长唐毅、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刘松、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张东宁、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瑞丰)

“用人工智能检测余震震源,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尚未触及的题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房立华博士说道。“主震的震中位置不一定是极震区,破裂面上余震分布密集地区往往也是重灾区。我们希望通过天池大赛,实现余震的快速、准确检测,提高余震的实时监测水平,制定更高效的应急救援方案。”


阿里云数据挖掘专家宋宽表示:“一次强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前几天时间里,由于余震数量多、发震间隔短、波形重叠事件交叉严重等复杂性,如何快速、准确识别、定位尽可能完整的余震事件序列,是一个世界级的科学难题。这对参赛选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赛题简介

在大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后续发生大大小小的余震。周边地震台站监测到这些余震信号时,需要提取出 横(S)波 纵(P)波 分别到达地震台站所在地的起始时间点,用于救灾工作和研究地质活动。

本次算法竞赛的题目,就是从四川省十六座地震台站所记录的地震波形信号的时间序列里,提取出成千上万次 汶川余震 的横波和纵波分别到达地震台站所在地的起始时间点。竞赛目标是通过算法达到快速、全面、准确的余震识别。本次竞赛鼓励各专业领域的选手联合组队,尝试数字信号处理、时间序列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各种算法。

赛制流程

本次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其中:初赛和复赛均由参赛队伍下载数据在本地进行算法设计和调试;决赛要求参赛者进行现场演示和答辩。


赛制具体安排和要求如下:

-   报名(5月23日 - 7月27日)

-   初赛(6月13日-7月27日)

- 复赛(8月1日—8月24日)
- 决赛(9月中旬)


奖项设置

-  冠军:1支队伍,奖金 贰拾万 ,颁发获奖证书

-  亚军:1支队伍,奖金 拾万 ,颁发获奖证书

-  季军:1支队伍,奖金 伍万 ,颁发获奖证书

(上述奖项以决赛答辩的最终名次决定)


参赛对象

大赛面向全社会开放,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互联网企业、创客团队等人员均可报名参赛,特别邀请中国地震系统员工以及高校地震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赛,组队上限 5 人。

注:大赛主办单位中涉及题目编写、数据接触的人员禁止参赛;


报名方式

1. 报名时间: 5月23日-7月27日 ,并于 7月27日上午10:00 截止报名和组队变更。

2. 参赛队伍可 1-5人 组队参赛,确保报名信息准确有效,不得使用小号,否则会被取消参赛资格及激励。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