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闻晨报
一网打尽新闻晨报当日重要新闻详细报道、晨报读者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新利好!事关职工养老保险→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闻晨报

【迎接党代会 ·精细】“造滨江的人讲究哟,江边这些旧东西都是故意的”

新闻晨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05 08:36

正文


曾经可望不可及的黄浦江江岸,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市民可以休闲、漫步的空间。按计划,今年年底,黄浦江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段两岸共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将全线贯通。随着这项还江于民的世纪工程的逐步推进,那些曾经被生产职能垄断的江岸线,将重新属于每一个普通人。



摩挲栏杆感到的铁锈质感,在滨江漫步时,脚踏的地面呈现的状态,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细节,其实都经过设计者的反复构思。为了一块地面打磨的效果,他们曾雇了七八家企业进行操作对比。为了一桶给人以锈迹斑驳感的涂料,他们翻遍了整座城市,最终在实验室里找到了答案。而这一切,在滨江的建设者们眼里,甘之若饴。


位于杨树浦路江浦路的杨浦滨江样板段已建成,雨中别有一番情趣。 /晨报记者 竺钢


晨报记者 张益维


带着水汽的江风迎面而来,耳边回荡的是江水声。老旧的防汛墙上刻着过去的历史,穿着情侣装的年轻人,在饱经沧桑的老码头上嬉戏。十四年前,刚刚在江浦路买下房子的王建业,怎么也想不到,这样的景象,会发生在自家门口。


如今,每天晚上到黄浦江滨江散步,成了王建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需8分钟,他就可以从家直达黄浦江岸边,隔着栏杆,自由自在地在曾经要托关系才能进得去的“鱼码头”上踱步,甚至可以隔着铁网,直接走在江面上。他总会先在柔软的漫步道上走两圈,强健体魄。然后和一起健身的老伙伴们,倚在水管状的栏杆上,看着江面上缓缓行驶的作业船,追忆过去。


王建业每日健身的地方,是杨浦区去年7月开放的滨江示范段,也是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的一部分。按计划,今年年底,黄浦江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段两岸共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将全线贯通。随着这项还江于民的世纪工程的逐步推进,那些曾经被生产职能垄断的江岸线,将重新属于每一个如王建业般的普通人。


/晨报记者 岳强


夙愿成真:到江边散步去


今年六十多岁的王建业,曾是上海第二合成纤维厂的一名员工。尽管一辈子的工作都和水没什么关系,王建业却觉得,他喜欢水,总在尽量与黄浦江亲近。


少年时,工厂拦着路,王建业走不到黄浦江边,他就跟着朋友,从家门口的小河一跃而下,一路游到黄浦江里,看看这条传说中的母亲河长什么样子。工作后,由于家和工厂分至两岸,他每天早晚守在江边等着轮渡,乘着轮渡的工人们行色匆匆,夹在人群中的他,总会盯着江面多看两眼。14年前,为了离水近一点,他索性将家搬到了江浦路,尽管依然看不到江,但“鱼码头”飘过来的那些让人皱眉的腥气,他却甚是喜欢。


后来,“鱼码头”搬离,年龄增长,他开始觉得,离黄浦江再度亲近的机会可能没有了。谁知,去年7月,家门口的黄浦江滨江突然开放了一部分,曾经可望不可及的黄浦江江岸,一夜之间,成为了一个市民可以休闲、漫步的空间。


夙愿成真的王建业,自杨浦滨江示范段开放后,每日必去滨江散步,他会先在柔软的慢行步道上散散步,锻炼一下身体。然后和老伙伴们一起,看看江、聊聊天。他们喜欢倚在临江的栏杆上,边欣赏江景,边一栋栋地追忆着江对岸建筑的身世,“看见那个圆筒形的建筑没有,那个应该是以前的老建筑。有多早?杨浦大桥还没建,东方明珠塔还没有的时候就有了。”王建业断言。


然而,有些时候,他的记忆也会被同行的老伙伴反驳,这些争执有时会愈演愈烈,但更多时候,争执会被几个匆匆路过的健身者、一群叽叽喳喳的年轻人或者一个突然跑过来的小孩子打断。一眨眼,伙伴们的话题又变了,从楼的故事,变为了江上的作业船又少了、现在年轻人的喜好什么,或者未来全线贯通后,滨江会是什么样子。


“造这个滨江的人讲究哟,你看江边这些旧东西,这都是故意的。”王建业边用手摩挲着江岸的栏杆边感慨。这些栏杆被统一设计成了水管的样子,和同样是水管形的灯柱、垃圾桶一起,搭配成了一片工业管道林的景观。这些“管道”被人为地上一层如同铁锈一样的涂层,手摸上去,就像能碰到溢出的铁锈。这些细节,常让王建业想起过去,想起曾经黄浦江沿岸一座座厂房相连的情景。“那时候我也偶尔想想什么时候来江边走走,但从未想过真的会有梦想成真的一天。”


/晨报记者 岳强


精雕细琢:“故意”藏在每个细节


柔软的慢行步道、可以让行人站在江水之上的铁网、保留着原始斑驳痕迹的防汛墙、历经风霜的系缆桩,这些巧妙的细节将恢弘的江景妆点得古朴而亲切,令王建业和他的伙伴们倍感熟悉。用王建业的话说:“这些明显是故意的。”而这些“故意的”细节背后,是建设者们的精雕细琢。


太阳已西下,王建业的散步接近尾声。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灯光设计师朱冰和调光师小李正在精心调试着上海船厂段的一盏灯。


如果王建业看到这款灯柱,他一定会惊讶,因为这与曾经被他称赞不已的杨浦滨江示范段里的灯柱全然不同。由于临近杨树浦水厂,示范段的灯柱被设计成了铜锈色的水管状。而在船厂段,这款灯柱被精心设计成了登船梯的造型,灯身被粉刷成与船厂闸门同款的蓝灰色。未来,这个登船梯造型的柱子上方,还将被加置一款亚克力材质的灯具。这款灯具,会使这些“登船梯”,远远望去,像一座座屹立在江边的灯塔。


照明师傅小李,徒手爬到了7米高的灯柱上,一手扶着栏杆,一手将带来的照明灯举到灯柱上方,照明灯被点亮,夜色下绽放出柔和的暖光。李师傅用手轻轻地调动着灯具的角度,以让下方的朱冰看到不同角度呈现的效果。作为承担主要照明功能的顶灯,它的亮度、色温和角度需要灯光设计师反复推敲:“它需要够亮,保证在滨江行走的市民安全,安置角度需要合理,不能出现某个角度灯光直接打到市民眼睛里的情况。”朱冰解释。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保留以前的样子,船厂段滨江的所有设施,要么是利用船厂原有的老物件改造的,要么是结合原有风貌特意设计的,几乎没有标准化的产品。这使朱冰和小李的工作,变得有些艰难。夜色下,朱冰和小李只能通过一次次的变化角度观察,才能推敲出正确的答案。


“通常我们一盏灯要测试四到五次,才能找到最佳方案。”朱冰说。


反复的测试,意味着更多的时间成本。而时间,在这次紧锣密鼓的贯通中,尤显珍贵。然而,对于滨江建设者们而言,这份时间成本是值得的,“关乎滨江两岸公共空间,任何一个细节都马虎不得”


王建业欣赏江景时,摩挲栏杆感到的铁锈质感,在滨江漫步时,脚踏的地面呈现的状态,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细节,其实都经过设计者的反复构思。为了一块地面的打磨效果,他们曾雇了七八家企业进行操作对比。为了一桶给人以锈迹斑驳感的涂料,他们翻遍了整座城市,最终在实验室里找到了答案。而这一切,在滨江的建设者们眼里,甘之若饴。“黄浦江给了我们打造世界一流滨水空间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机会,任何一个参与建设者,都会非常珍惜,尽力做好每个细节。”杨浦滨江公司总师室副主任徐进说。


/晨报记者 岳强


聆听需求:贯通不是简单相连


与退休工人王建业所在的杨浦段滨江相比,隔江相望的浦东段滨江也正展现出它的别具匠心。


在陆家嘴工作的女白领叶昕,是朋友眼中典型的“陆家嘴金融女”,从地铁世纪大道站一鼓作气冲进二号线早高峰的人流中,曾经是她开始每一天的方式,而披星戴月,再次冲入晚高峰的二号线,则是她结束一天工作的方式。


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如果选择沿江边散步边回家,她可以45分钟左右就到家。这段能够与开阔的江面和绿地相伴的时光,将她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释放了出来。


叶昕说,为了能够每天步行回家,她悄悄在办公室的桌子底下藏了一双运动鞋。


叶昕的45分钟步行距离,不过是浦东滨江步行可及区域中很小的一段。随着12座云桥将浦江东岸12个断点全部相连,今年年底,从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一条长达21公里的慢行道将贯穿整个浦江东岸。


这条路上包含小陆家嘴滨江段、世博滨江段、上海船厂滨江段、老白渡滨江段等七大段。市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是迫切的。但很明显,在从陆家嘴滨江段漫步的叶昕和在老白渡滨江段散步的爷叔在对滨江的期望上会有所不同。面对多层次人群的多样需求,如何才能求同存异,打造出人人喜爱的滨江?


浦东新区委托专业机构制作了一份主题为《黄浦江东岸开放空间贯通社会公众咨询》的调查问卷,共16294份有效问卷被收回。


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最爱去某滨江活动的原因为“环境优美”,去滨江最普遍的活动是摄影、带小孩等休闲活动。在市民眼中,最具有特色的滨江空间应该具有优美的景观环境和丰富的市民活动场所,历史文化氛围和整洁的形象也是特色滨江空间重要的特质。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将打通断点理解为简单的结构贯通就可以了。”东岸公司规划管理部副总经理孙政说:“桥梁还要满足人民休闲活动的需求,并且具有美感。所以我们进行公开征集,邀请有才华的建筑设计师参与断点的建设,回应市民的期待,我们希望他们能够从建筑的美学与人文特性去思考桥梁的建造,而非只是简单的将结构相连。”


经过遴选,上海高目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师张佳晶,成为了为叶昕们打通漫步之路的“魔法师”之一。作为黄浦江江东岸断点贯通桥梁设计师,他用自己设计的“云桥”,将白莲泾公园、后滩公园等曾经因自然水系而一分为二的区域相连,而这些云桥所做到的,绝非仅仅只是贯通。


不只是白莲径桥和倪家浜桥,连通黄浦江东岸的12座桥梁,每座都独具特色,有的造型耀眼如彗星划破天际,有的古朴好似流泾穿越山水; 有的与倒影辉映,好似明眸大眼,有的则是简单一勾,如同光带轻浮于水面……它们包含着设计师的精心构思,既是漫步、跑步、骑行的慢行道,同时需兼顾艺术性,是黄浦江东岸的重要景观标志。


温情设计:让设施为每个人服务


努力回应市民期待的,不仅仅只是那些正在建设的滨江空间,在黄浦江西岸,作为滨江开放空间的先导实施部分,早在2010年,徐汇区滨江区域就已有3.6公里的亲水岸线对外开放。如今,这段岸线已经成为了市民口口相传的“最美跑道”、优秀艺术展览的集散地。


工作地和家都离滨江不远的朱青,成为了这些活动的积极分子。与公共空间相邻,不仅丰富了她的生活,甚至改变了她曾经的生活方式:“我之前不喜欢跑步,也不觉得艺术和我有什么关系。来到这里后,我发现自己爱上了跑步,也理解了艺术。”


2015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朱青,突然发现,自己的朋友圈被刷屏了,人人都在“晒”艺术展《雨屋》的照片。“余德耀美术馆就在我工作地方的旁边,我也就去凑热闹感受了一番”,被雨水包围的那一刹那,朱青觉得自己突然明白了为何艺术那么美好。逛徐汇滨江美术馆里的展览,从此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夜跑的习惯也是这样养成的。


今年已经79岁的老人徐招娣和老伴老蒋也是徐汇滨江的常客。两年前,不服老的老蒋骑自行车的时候摔了一跤,摔坏了大腿骨。从此只能靠轮椅才行。徐招娣力气有限,平日里只能推着老蒋在小区里转转。直到热爱运动的女婿发现了徐汇滨江这块宝地。这里上下都是缓坡,老蒋自己就能用轮椅前进,不用担心遇到障碍。由于无障碍设施设置到位,无需女婿过多看护,老蒋和徐招娣就能独立享受美丽的江景。


“我们始终认为,公共设施设计的是否到位,要去问一下推着婴儿车的妈妈。很多地方我们常人觉得设计得非常好,但是推着婴儿车的人、使用轮椅的人,或者使用盲道的人,可能会觉得寸步难行。所以我们特意考虑了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保证滨江对所有人开放。”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规划部管理部长叶可央说。


与古为新:守住我们共同回忆


在王建业心里,江滨的路被打开了,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然而,面对快速变迁的黄浦江岸,出生在北外滩的女孩白十二却有些心存顾虑。黄浦江边的老房子,是她父母的定情之地、她的出生之地,她每年都会和父母回来看看这个地方,见见曾经的老邻居。如果都拆了,那还是她的家吗?自上大学开始,她就开始用自己的照片记录起变化中的滨江,“我希望不要全部都拆掉,多留一点过去的东西”。


对于白十二的顾虑,虹口区规土局副局长罗翌弘表示认同,“最历史的才是最现在的,最特色的也是最世界的。我们会注意去诉说历史,延续历史文脉。力图将这个区域打造成展现虹口历史文脉的露天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历史环境再生中心主任常青教授援引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莱特的理论,将这些被市民所热爱与怀恋的特质,称之为“使居者能有此地人切身感受的地域建筑特征”。他认为,在文化生态上有魅力、可持续的城市,不仅是“与古为新”拥有历史厚度的城市,还拥有质感的山水、建筑和人文环境,是有“此地人”感受的地方。


为了能够让杨浦的滨江在建设中“重现风貌、重塑功能”,他带领团队非常细致地再次全方位调查和梳理了这一杨浦滨江工业带上的历史建筑物和构筑物,调整和丰富了工艺建筑遗产清单,审度了滨江规划中的建筑、道路和环境问题。并依此提出了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功能定位和业态分布构想。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叶昕,悄悄地换上了自己的运动鞋,她已经知道今年年底,黄浦江东岸将有21公里会贯通,她想试试看,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的自己,能不能在贯通后的黄浦江东岸,完成人生的第一个半马。


朱青此时也已换成了跑鞋,尽管每天夜跑,她觉得自己离跑道上的那些大牛还有点距离,但是她想试试看,今年把所有西岸有趣的艺术展都看一遍,这是个大工程,因为据说又有几家新的美术管要开放了。


白十二还在整理过去的老照片,等虹口滨江贯通后,她想再拍一组照片,做一个新老对比。


这些小小的愿望,伴随着黄浦江滨江两岸的逐步开放,正被一一兑现。


[对话虹口区规土局副局长罗翌弘

以绣花的态度,打造世纪精品



晨报记者:您如何理解滨江贯通工程的宗旨“百年大计、世纪精品”?

罗翌弘:首先,滨江四十五公里岸线的开放,目的是还江于民,将原有的一些用于生产性的空间转变为生活空间,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决定了它是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前提。其次,一个世纪精品,它应该是要能够传承历史的、体现特色的、最大限度满足公众使用的需求。一个设计是不是精品,不是设计者说了算,而是使用者说了算。只有公众长久喜欢的设计,才能成为世纪精品。


晨报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打造“世纪精品”?

罗翌弘:打造“世纪精品”,应将“高标准、高水平、高品质的理念”,贯穿“设计——实施——管理”全生命周期。在设计维度,我们会请专业人士参与,吸取先进的规划理念。同时,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的期待,我们会去听取广大公众的呼声,考虑公众的意愿。第二,我们期待我们的设施,不只注重对物理空间进行打造,还同时考虑后期活力的植入,让滨江公共空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第三,最历史的才是最现代的,最地方特色的也是最世界的。我们会注意去诉说历史,延续历史文脉。力图将这个区域打造成展现虹口历史文脉的露天博物馆。在施工层面,我们会按照精品的要求去做实施方案,包括施工质量,对施工工程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


晨报记者:您提到了精细化管理,在打造世纪精品过程中,精细化管理充当了怎样的角色?

罗翌弘:我认为,精细化管理体现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建设的各个层面。


晨报记者:能具体谈一下吗?

罗翌弘:从规划层面,我将精细管理理解为一种从点、线、面全方位的规划,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从面上考虑贯通,更要从一些节点考虑问题,在保证面上贯通的同时,考虑更多以人为本的问题。从人使用需求出发,考虑各类人群的需求。不能简单走得通就算结束,更要考虑人在游憩过程中,怎么上去、从哪上去,特别是无障碍设计以后能不能让人真的使用得舒适,使用得便捷。


第二,精细化管理应当讲究的操作性,不能只是设计得好看,更要考虑我们贯通的方案可不可操作。从空间层面上,这些地方是否能走通,以什么样的方式更好地走通?在遇到和已有的建筑出现冲突时,是不是有利益协调的可能性。真正让这些规划落地。


在具体过程中,滨江贯通工程中,我们还会考虑到,如何“变废为宝”、“化零为整”,将城市中一些消极的空间,通过微空间改造使之变得融入到整个城区大环境中。此外,我们还会考虑对城市家具的设计,比如坐凳以及灯光设计,我们会去考虑一些复合设计,例如将Wi-Fi、指示牌以及多媒体互动设施与城市家具相结合。


来源|新闻晨报

编辑|吴繁

给晨报君加油,点个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