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以来,恰逢昆明观鸥、喂鸥最佳时节,各条进出海埂大坝及通往海埂公园、云南民族村、西山森林公园等观鸥景区道路的人流、车流量大幅增加,导致海埂片区部分道路在全天各时段出现饱和性拥堵。
为缓解海埂大坝外围片区交通拥堵,保障市民安全出行、提升游客观鸥体验,昆明交警与配时中心积极开展交通保障工作,共同营造了一个安全、高效的通行环境。
海埂片区占地面积约2.12平方公里,道路总里程约8.86公里,涵盖党政机关、国际会议中心、住宅区及热门景区等重要交通吸引点。由于该片区道路狭窄,工程改造空间有限,交通疏导能力受限,导致交通拥堵问题突出。
为有效缓解交通压力,特设定核心区域与截流区域。截流区域的具体范围如下:北边以广福路为界,东边以红塔东路为界,西边以西福路为界,南边以观景路为界。根据卡口分析,截流区路网中车辆集中通行主要干道有前卫西路、滇池路、红塔东路三条道路,其他支路、内部道路占比达82.5%。
图1 外截内疏示意图
1.截流区域面积广,汇入路口和道路数量较多
该截流区占地面积广,覆盖了约15.46平方公里的地域。区域内道路网络错综复杂,由三条主干道与各支路相互交织而成。据统计,截流区域内共涉及10条以上的道路和20个以上的路口。由于路口之间的距离较近,各条道路的车流量均较大,路口之间和道路之间相互影响,导致交通拥堵现象频发。
图2 截流区面积示意图
2.截流区域路口周期跨度大,协调困难
截流区域路口之间周期跨度较大,跨度最大可达100秒以上,目前区域无整体控制方案,导致截流区截流效果不明显,外疏方向驾驶体验感较差。
图3 截流区域道路示意图
3.截流区域管理难度大
截流区域面积广阔,道路条件错综复杂,若采取“硬”性人工交通管制措施,将会面临高昂的成本和庞大的人力投入。此外,对某条路段实施管制可能导致交通压力转移至其他路段,进而引发其他路段的拥堵问题。这种管理方式不仅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甚至可能引发截流片区整体交通瘫痪。
1.提前预测交通流,做好市民出行宣传指引
通过媒体平台等渠道及时发布交通运行情况,让市民提前规划出行时间与出行路径,选择合适交通工具,避免发生拥堵。
2.采取滴水式放行
滴水式放行方法是通过精细化交通信号控制逐步放行车辆,减缓车速,避免车流过快涌入海埂片区,以分散车流、防止拥堵,提高道路使用效率,确保交通顺畅与安全。
3.汇聚点路口优化
针对汇聚点路口进行配时和相位调整,通过信控手段疏散和优化汇聚点,避免汇聚点路口车流汇集。
1.媒体宣传,呼吁错峰出行,提倡公共交通出行
通过昆明交警的公众号、抖音等媒体平台提前发布海埂片区交通出行预测和交通管制措施等信息,呼吁市民错峰出行,并建议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此外,节日期间及时更新海埂片区交通运行情况,方便市民调整行程路线。
2.内疏外截,分级管控
以海埂大坝为中心,划分核心区和截流区,针对截流区,在核心区的车流量达到饱和时,截流区以“外截流内疏散”为原则,信号控制漏斗式逐步控制向内车流,避免大量车辆涌入核心区,保障片区交通安全畅通。
图4 截流示意图
本次截流区域采取“分时段、分区域”的截流手段,根据卡口数据并结合智慧交管·昆明大脑数据进行研判分析后选取10点、14点作为时间节点对截流区域进行截流,具体为10点开始对区域1进行截流,14点时对区域1、2同时进行截流,截流时间至16点,16点后主要对出景区车辆进行疏散,保障截流区域交通运行情况正常,直至19点后恢复正常方案。
3.汇聚点路口信控方案优化
对汇聚点路口进行方案调整,保障汇聚点路口的交通运行。以西福路与边防路交叉口为例,对路口进行相位调整,将原有的两相位放行调整为三相位放行,具体为将西福路上的南北对放调整为单口放行,便于对西福路上的车辆进行实时调控。
图5 西福路-边防路路口优化前放行方式
图6 西福路-边防路路口优化后放行方式
1.区域优化效果
结合智慧交管·昆明大脑平台选取海埂外围片区去年的数据与今年的数据进行对比。
表1 海埂外围片区拥堵指数、平均速度对比
本次保障同比去年拥堵指数下降,平均速度上升,海埂片区外围拥堵情况得到缓解。
2.汇聚点路口优化效果
选取西福路-边防路交叉口方案下发前一天与方案下发后三天的数据进行对比。
图7 西福路-边防路优化前后延误指数趋势图
图8 西福路-边防路优化前后排队长度趋势图
图9 滇池路-迎海路优化前后停车次数趋势图
通过图7、8、9看出优化后路口延误指数、排队长度及停车次数均呈下降趋势,路口通行效率提高。
本案例通过现场调研分析和交通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针对海埂片区外围交通运行问题进行优化。以截流区域为主要优化区域,通过截流和汇聚路口优化两项措施进行交通保障,有效确保市民出行安全、有序,营造了文明畅通的交通环境。
供稿人:
昆明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赵刚)
昆明交通信号配时中心(郑忠旺、李娜)
▼
往期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