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研究、实践总结、技术交流、方法借鉴、成果展示、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幸福成长札记  ·  第81天在闲鱼上卖货,赚钱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 ·  昨天  
幸福成长札记  ·  第81天在闲鱼上卖货,赚钱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 ·  昨天  
苏州新闻  ·  正在公示!恭喜苏州这些高校! ·  2 天前  
苏州新闻  ·  正在公示!恭喜苏州这些高校! ·  2 天前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  Temu韩国放大招 亚马逊涉嫌逃税遭调查 ... ·  2 天前  
亿邦动力  ·  Temu在韩国推本对本业务;SHEIN日本站 ... ·  2 天前  
抖音电商营销观察  ·  首届抖音商城好2节!一起来「玩个很新的东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国国土空间规划  · 公众号  ·  · 2024-04-08 18:22

正文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彰显江南文化特色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伍江(同济大学教授)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是第一次对示范区未来国土空间发展的总体谋划,也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启动以来第一个获批的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同时,因规划区域地处长三角两省一市交汇地,既是千百年来我国最富庶的农业经济中心,也是我国古代生态自然环境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使得这一规划对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健康推进,具有了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范式探索意义。


在规划设定的总体目标中,明确了示范区将建设成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江南韵和小镇味共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五大发展愿景。规划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规划实施的最重要前提。长三角示范区名为“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是这一地区规划的首要前提。规划明确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化生态基底硬约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空间发展战略。同时,由于规划区域位于我国传统的江南文化核心区,千百年来,这一区域的先民们以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将其打造成既经济发达又尊重自然的鱼米之乡,并在此创造了天人合一的灿烂江南文化。因此,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成为该规划的又一亮点。规划将塑造“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新江南水乡风貌作为规划最重要的目标定位之一。


强调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


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在示范区内建立统一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传承地域特色和历史格局。规划整合了两区一县现行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分级分类建立示范区内统一的历史文化保护管控制度与机制。规划对两区一县(青浦区、吴江区和嘉善县)既有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进行整合,分级分类建立示范区内统一历史文化保护管控制度与机制。首先是将两区一县现有的历史城镇、历史村落纳入示范区保护体系。严格保护已登录的12个历史城镇和24个历史村落。同时将两区一县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等相近保护对象加以整合为13片历史文化街区,并鼓励进一步将符合条件的历史地段纳入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还明确要积极推动江南古镇群等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大遗址,让江南水乡的特色风貌在中华文明史上地位凸显,在世界文明舞台上魅力彰显。


规划通过建立标准理念统一、资源信息共享、管理执法一体、协商 保障有力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机制,来保证包括历史文化保护在的各项规划内容真正得到实施。


强调江南水乡特色


规划锚固该地区以水为脉、林田共生、蓝绿交织的自然生态格局。明确提出了以历史水路为脉络,串联历史镇村,构建历史文化保护的空间骨架,延续镇水相依的水乡聚落特征,塑造不同主题与特色的历史文化带,带动示范区及协调区历史文化的网络化、整体性保护。


规划提出严格保护水空间,营造河湖田镇村共生的水乡单元。重点打造江南运河、太湖-黄浦江、嘉兴-吴淞江三条历史文化带。江南运河历史文化带以京杭运河文化为主题,串联苏州、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和震泽、桃源、平望等历史城镇;太湖-黄浦江历史文化带以21水乡人居文化为主题,串联同里、周庄、芦墟、枫泾等历史城镇;嘉兴-吴淞江历史文化带以江南文化溯源为主题,串联西塘、金泽、朱家角、白鹤、锦溪等历史城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明确提出要恢复部分历史水路。在满足防洪排涝、生态安全、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前提下,重点恢复京杭运河、急水港-拦路港、伍子塘-荻沼塘等6条总长度约240公里的历史水路。江南水乡自古河网密布。密集的水系不仅为该地区农业渔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水源保障,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更为该地区交通运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在近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以来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水系被破坏乃至消失。规划将风貌保护河道作为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历史水系的修复与恢复使该地区真正彰显传统江南水乡的空间格局特色,成为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的集成引领区。


强调严格的底线思维


规划以严格的底线思维提出划定包括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文化景观和公共文化服务等要素的保护和控制范围在内的文化保护控制线。


其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控制线将规划区域内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区县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风貌保护道路(街巷)、风貌保护河道等各类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和控制范围全部纳入其中。


自然(文化)景观保护控制线则包括以江南园林为典型代表的11处历史公园, 5个水乡基底代表性景观片区,保护控制线面积4.6 平方公里。在充分保护自然地形地貌、大地肌理格局、景观环境、生态系统与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可以依据规划进行生态整治、水系梳理、村落更新等项目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保护控制线主要包括公共文体设施较为集聚、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标识和引领作用的片区。确保保护控制线内以公共文化服务为主导功能,不得擅自改变用地性质,严格控制文体功能空间规模占比下限。


强调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


规划强调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提出通过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塑造江南文化品牌;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施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规划将省级及以上等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定位为“魅力古镇“,提出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城镇自身优势,推动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在乡镇建设中,传承“一镇一河、水宅相倚、水陆双棋盘”特色格局,在延续“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古树人家、青石店幌、桨声灯影”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展现“简洁雅致、清新明亮、疏密有度、多元包容”的现代风貌特征,营造多样化、有活力的品质空间。在乡村建设中,传承江南水乡村庄肌理,尊重水绿一体、桑基圩田的地域空间特征,延续城镇乡村与河湖圩田相融合的传统城乡肌理。在此基础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保持村水田共生的人居环境。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作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跨行政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无论是在规划内容上还是在规划范式上都具有很强的前沿性、探索性和示范性。尤其是在我国城乡发展重要转型时期,这一规划的完成更具有其重大现实意义。作为该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除了能够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正确指导外,也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提供了成功范例。


来源: 上海规划资源微信公众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