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
大家都知道,是一种突发的致命性疾病,不仅
死亡率极高,
还容易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但要是说起脑梗死的前因后果,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好像是斑块引起的,
可斑块是从哪来的?
为什么有些人症状轻微,而有些人一经发作就再难抢救?
脑梗塞又称为
缺血性脑卒中,
它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由于梗塞部位、面积大小以及时间长短的不同,大致可分为4种情况。
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容易受到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
等因素的影响。本身脑血管就比较狭窄,如果产生了斑块或微小血栓,就会逐步堵塞毛细血管,
且症状隐匿、病程较长,
对大脑造成的伤害将无法逆转。
【症状提示】
情绪改变,性格变得冷漠,反应越来越迟钝,出现语言和思维障碍。每日昏沉嗜睡,不爱活动。
大脑后部的脑干和小脑,多为小血管,
由椎动脉供血,
如果椎动脉发生退行性病变,或者
受到颈椎关节压迫,
就容易产生梗塞,导致脑后部缺血。这种小血管中风
前期症状较轻,很容易被忽视。
【症状提示】
运动后、劳累后或饭后,容易出现单侧耳鸣、眩晕、复视、视线模糊、脖子发硬或吞咽困难等。
颈动脉为脑前部和脑中部较大的血管供血,40%的脑梗塞是由于
颈动脉斑块脱落
引起的。一方面,当颈动脉发生梗塞时,必然引起相应区域的
脑组织缺血坏死;
另一方面,若是颈动脉斑块脱落后流入脑动脉,也会直接引起梗塞。
【症状提示】
突然头晕头痛、一侧肢体麻木,不能走直线、拿不起筷子、语言障碍、黑朦、视野缺损等,还可能伴随有恶心、呕吐、咳嗽等。
心脏的血液泵出心脏后,在主动脉弓处有三根血管,这些血管主要通向颅内。所以
80%的心脏血管血栓
可能会进入脑组织,并引发心源性脑卒中。
由于心脏血管较粗,所以形成的血栓或斑块体积较大,容易堵塞脑内重要动脉,
直接造成大面积梗死。
心脏血栓的碎块散落在大量血管内,还容易造成
反复多次的栓塞。
【症状提示】
不明原因的心绞痛、胸闷、心律失常、房颤等,中风症状则发病更快、更严重,也可能有全身多处血管出现栓塞。
虽然我们大致知道了脑梗塞的发作前兆,但这并不能完全避免其发作,更好的办法就是
提前预防、定期体检。
特别是
颈动脉,
由于距离体表较近,所以更加便于检查,对于评估全身动脉血管的健康都具有代表性。建议60岁以上人群及三高患者,每年至少做一次
颈动脉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测出颈动脉狭窄程度,50%以下的狭窄率暂时安全,
70%以上的狭窄率为高危。
有时直接测狭窄度存在误差,还可以通过血流速度来测算。
【参考范围】
-
正常人的血流速度为80~100cm/秒;
-
血流速度为125cm/秒,说明颈动脉狭窄50%;
-
血流速度为230cm/秒,说明颈动脉狭窄70%;
-
血流速度为40cm/秒,说明颈动脉接近闭塞;
-
狭窄每增加10%,卒中的风险度增加18%。
颈动脉斑块面积小于40㎜²,而且还在不断缩小,
则发生梗塞的几率接近0;
如果过去一年里无变化,则未来一年内发生几率约为1%。
斑块面积在40~80㎜²之间,发生脑梗塞的风险接近2%;超过80㎜²为4.6%;
斑块面积越大,增长速度越快,则风险越高。
脑梗塞高危人群可定期做脑部CT与核磁共振检查。脑部CT可及时发现
大部分的梗塞、出血或钙化病灶,
但不易发现<8㎜的梗塞区域,也不易筛查发生在后脑、脑干或小脑处的梗塞。
核磁共振则优于脑部CT,
对脑梗塞非常敏感,
能够检查出早期的脑部缺血性受损状况。
脑梗这么可怕,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尽量降低发作的风险呢?这里可可给你几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