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时尚
腾讯网时尚频道官方微信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时尚

【入流】看懂推销消费社会故事和情怀的新闻

腾讯时尚  · 公众号  · 时尚  · 2017-04-17 13:45

正文


最近读了一本书,阿兰•德波顿的《新闻的骚动》,他分析了传统新闻面临的一些问题。德波顿开头就说,很多人教育孩子,让他们看世界名著,去博物馆,但身为成年人,却整天看报纸看电视。新闻业负责成年人的精神食粮,有必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德波顿这本书分类讨论了政治新闻、国际新闻、名人报道等领域,其核心思想是传统新闻应该更重视个人化的体验。他先讲了一段新闻,乌干达总理受贿事件,报道严肃,客观。然而,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谁会对这个新闻感兴趣?谁会对乌干达感兴趣?他说,对一个国家产生关注,前提是接触到当地若干看似微不足道的视觉元素。表面上看似忠于现实的报道,隐含了一种面对陌生事物也没有丝毫兴趣的冷漠态度。压抑我们对这个世界寻求更多了解的渴望。人们对很多国际新闻不感兴趣,就在于新闻那种压抑生命的报道形式。德波顿身体力行,飞赴乌干达,引述一位旅行作家对那个国家的描述,将一个遥远的陌生国家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说,诗人、旅行作家和小说家的技艺应该传授给记者,编辑部里应该给作家留一个位置。


阿兰•德波顿


实际上,经受过新闻专业训练的人,是很难在一篇报道中用第一人称来写作的,德波顿却鼓励写作者多讲讲个人体验,更多地调用一些文学元素,他引用了几行诗句,卡罗•威廉斯《水仙》,“我们很难从诗中得知新闻/但每天都有人悲惨地死去/只因欠缺能在诗里找到的东西。”如果没有经常接触诗,人们恐怕会丧失活力,不再了解自己,忽略我们的同情心。文学这种媒介能够唤起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敏感度。


我们是否会因为一篇报道中运用了一些文学技法就关注乌干达呢?很难说。但我们能看到,一些公号因为更轻松的口吻,更俏皮的描述,让我们更关心另一个国度发生的事情。比如“英国那些事儿”,我们能在其中强化自己对英国已经形成的认知,也能了解更多趣事。德波顿谈论的是传统新闻(老媒体)面临的问题,但在我们这里,传统报刊并没有取得过他们在英美的地位,新媒体已经用新鲜的传播手段和表述方式,瓦解了老媒体。



德波顿说,消费新闻是消费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往消费新闻的分类是美食、旅行、科技、时尚,不过,要是更认真地评估我们的需求,应该这样分类——合群,冷静,韧性,理性。他认为,消费行为暗含着心理诉求:我们去一家餐厅,想要变得像那个餐厅一样放松、尊贵,欢乐。我们去海边度假,想在那几天变成一个平静安宁的人。简单而言,一个产品不仅是这个产品本身,新闻要推销这个产品的故事和情怀。

这种将身外之物与内心需求相联系的“场景营销”,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很多就进行了。宗教在性灵方面影响信徒,也深知服装、食物、特定的旅程和室内装饰可以塑造人格,比如佛教徒的屋子里要有青瓷,以追求简朴和无我。如果说,现在风靡世界的是拜物教,人们拜的也不是物品本身,好衣服让我们自信,GUCCI新款让我们文艺又时髦,把自己装进迪奥男装,说明我们保持了好身材,买一堆英国骨瓷,说明我们想过冷静高尚的生活,买一些日本陶器来吃饭喝茶,表明我们更喜欢质朴无华的状态。我们的新媒体早就把这一套运营准则玩得驾轻就熟,好的软文都是消费新闻的范本。

德波顿最后谈到了艺术新闻(文化新闻),他首先强调艺术的作用——艺术是一种疗愈,帮助我们面对自我缺陷,无法睿智地对自己的错误一笑了之,难以原谅他人,难以把自己的苦难视作无可避免的现象、难以保持希望,也难以对死亡做好充分的准备。一首诗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难以理解的情绪,一个喜剧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愤怒多么自以为是。他说,文化新闻应该为我们寂寞、惶惑又饱经挫折的心灵指引出存活茁壮的艺术作品,文化记者应当扮演药剂师的角色,找出对观众内心的苦楚最有帮助的作品。德波顿在伦敦办了一所生活大学,那所学校里的两位教师,出了一本书叫《小说药丸》,以小说来治愈人们的焦虑、孤独及各种伤痛,这本书是否有效,我说不准。但我觉得,许多电影微信号就是这样改造了传统的电影报道。德波顿为老媒体开出的药方,新媒体早就开始践行。


腾讯网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其观点。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时尚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期主笔:苗炜

作家,2012年出版长篇小说《寡人有疾》。现为《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新知》杂志主编。

还不过瘾?本周热门喂饱你


据说敢晒"双下巴"的人才是真仙(dou)女(bi) ps:下巴层数越多者胜

和新任大使刘诗诗在最火的香奈儿Coco Café下午茶, 还有"闺蜜聊", 这个春天我给满分

听说酷的人给鹅加个鸡腿后 都变Chill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