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广播
“互动,为广播生存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是广播与其他媒体竞争的有力手段和武器。”然而,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满足受众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实现广播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革新则是全新的挑战。
2017
年
1
月
26
日,安徽广播电视台生活广播栏目举办的第二届“百姓春晚”晚会圆满落幕。在刚刚投入使用、不足
300
平方米的安徽广电多媒体演播厅举办的这场晚会,虽没有央视春晚的恢弘场面和众多的明星大腕,却是安徽广播发展的一次勇敢探索,其以传播方式的突破带动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通过多元传播矩阵的搭建和内容的垂直化设计、生产,满足受众即兴消费的个性需求。
一、节目传播方式的破局
2016 年首届“百姓春晚”,安徽生活广播结合频率定位,推出百姓身边的才艺达人、草根乐队、相声达人,并展示年度新闻人物不俗的才艺。录制播出后,成为
2016
年安徽广播春节档节目的亮点。
相比首届晚会,2017 年第二届“百姓春晚”不仅实现了录播向直播的转变,在广播音频直播的同时,还通过网络实现了视频直播;与此同时,晚会还在“网易安徽”“水滴”“花椒”等三家视频网络直播平台同步直播。
如此传播矩阵的建立,不但满足了既有广播听众的信息消费习惯,而且对处在新媒体时代的人来说,拥抱了“新受众”。
据不完全统计,晚会直播期间,视频在线观看人数超过
30
万。此外,晚会还首次尝试“微信上墙”在线抽奖,实现了与受众零距离、立体、多维度的互动。
为了实现内容的产品化和重复利用,第二届“百姓春晚”的音频经过剪辑后,在安徽生活广播春节档节目中再次播出。
同时,音频、视频资料也上传至相关视频网站和官方微信,“与受众进行满足性交流,使受众在精神、情感、心理方面得到某种愉悦和满足”,进而主动在朋友圈进行二次传播。
截至当日
24
时,安徽生活广播“百姓春晚”微信推文阅读量超过一万,转发量近千人次。
二、倒逼内容表现形式、生产方式变革
在新媒体环境中,受众对于广播内容的需求愈加偏向实用性、碎片化。
“为了吸引更年轻的受众,很多国外电台的节目内容制作更倾向于音频的板块化、碎片化生产。”因为这种内容表现形式更便于通过移动终端对内容进行二次传播。
“百姓春晚”的节目定位就是内容的碎片化呈现。
晚会内容编排以“我的幸福我的年”为主题,以春节送福为主线,两个小时共五轮抽奖,将年度新闻人物访谈、征集的节目表演、主持人才艺展示、路况信息播报、嘉宾书法展示等多个环节设计成丰富多彩的内容单元,并一一呈现。
如此形式的内容传播,无论何时用户打开收音机或移动终端,都会很容易地参与互动,并在观看、收听晚会节目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感。
“受众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角色,他们要求自己可以在更为自由的话语空间主动地参与、讲述。”
相比于首届“百姓春晚”,
2017
年安徽生活广播第二届“百姓春晚”更加强调“受众主体意识”,创作理念由“我征集,你响应,我制作,你收听”向“你推荐,百姓选,你互动,我服务”转变。
首先,节目内容由受众生产。
“百姓春晚”通过官方微信和广播节目向受众征集综艺节目,并开辟专栏,让听众对征集的节目进行打分、选拔,最终确定晚会综艺单元的内容。
其次,增强晚会的服务性。
因为直播时间正是春节前出行高峰,第二届“百姓春晚”首次将路况信息作为单元内容穿插于全场晚会,音频、视频直播使得即时的路况信息可听、可看。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形式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没有影响安徽生活广播第二届“百姓春晚”想要传达的主题。
“春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贡献
,
不仅仅局限在一台节日晚会
,
更是一份影响深远的精神大餐,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紧扣“我的幸福我的年”主题,“百姓春晚”在新闻人物访谈中温情的讲述,不仅贴近性强,还传扬了社会正能量。
如:安徽知名电商村——高寨村下派干部徐伟的精准扶贫故事、合肥缉毒警察薛华超一心为公的经历等,都深深感动了现场观众。
在抽奖环节,即时电话连线中奖的受众,通过主持人与其的对话、倾听其回家路上的感受和家庭故事,实现了场内场外的情感互通、共鸣
三、广告传播效果的迭加效应
四、“百姓春晚”不止于“春晚”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生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