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都知道
松江
是上海市的一个区
但很少有人知道
昔日的上海
只是松江府的一个县
上海用了7000年的历史
从汪洋变成中国的一块陆地
而这一切都是从“松江”开始的
就在最近
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强势出炉
又让这座历史名区
刷爆了上海人的朋友圈
未来三年的松江
将初步建设成为
市民更具人文素养
、
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乡村更具人文气息
、
科创更显人文智慧
旅游拥有人文天地的文化强区
使“人文松江”成为上海建设
全球卓越城市的一个新亮点
为什么松江有这样的底气
这要从它悠久的历史说起
在约7000年前
松江开始形成陆地
成为了上海市最早有陆地的地方
距今7000年至4000年间
先民们在九峰一带劳动生息
创造了
马家浜文化
、
崧泽文化
良渚型文化
和
广富林文化
尤其是
广富林
被认为是
上海历史文化之根
是
在4000年前由
鲁豫皖地区的
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文化部族
为躲避洪灾和战乱而带入松江的
后来考古学家还在这里发现了
上海人率先使用
三角形石犁
标明了上海先民率先从锄耕农业进入犁耕农业
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具有重大意义
拥有如此璀璨历史的松江
当然有实力成为上海
独具特色的文化名区
文化空间新布局已经初具规模
精心打造一条衔接古今的历史文脉轴
即海上寻根广富林、浦江烟渚春申堂
中华“二陆”读书台、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
程十发艺术馆和“两馆一场”等
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
项目自2008年全面启动,松江区以“十年磨一剑”的要求开发建设,严格依据考古研究谋篇布局,预计明年开园。
浦江烟渚
是松江十景之一,也是黄浦江的起点,孕育了赋税半天下的松江府。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湿地,也是战国时期春申君治水的主战场。
“二陆”读书台
位于一块长24米、宽8米的坡下平地上,台后有一屏石壁,上有历代文人的摩崖石刻。相传吴国灭亡以后,陆机、陆云退居故里,在此闭门读书十年。
位于醉白池公园一侧的
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
正在施工中,该馆建筑面积超1000平方米。眼下外立面已施工完毕,即将进入建筑内饰施工阶段。
以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为主体的根文化圈
以方塔园和区博物馆为主体的府城文化圈
以中山街道为主体的文商旅融合的商务文化圈
以松江南部新城科技影都为主体的影视文化圈
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整体发展和文化内涵提升
方塔园
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体的园林,原址是唐宋时期古华亭的闹市中心,既是古代文人的会聚地,又是松江遗址的缩影。
中山街道
是松江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改革开放后全方位拓展招商引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统筹推进永丰仓城、泗泾下塘
中华“二陆”读书台、华阳老街
米市渡等五个历史文化区域建设
明代松江大米进贡京城,漕运船队就从这里出发,故称“
仓城
”。 今天的仓城,还留有百余处明清及民国的建筑。
泗泾下塘
是上海首次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的两个村之一,
抬头不见天日,下雨不用撑伞也不湿衣衫的“过街楼”和“廊棚”直穿全镇,不失为一幅江南水乡画卷。
华阳老街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老松江“十里长街”的一部分,未来将加快改造建设,进一步深化老街底蕴,提升老街品质,还原一个明清风格的江南小镇。
米市渡囗
于1878年开通,两岸居民就是通过这个渡囗往返于黄浦江两岸之间。1980年是米市渡最盛时期,汽车、自行车、人,挤得满满的。
三年后的松江会是什么样子
它满足你所有的幻想了吗
以中华“二陆”读书台为历史底蕴,传承中华民族求知上进的读书精神,传承松江历史上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文化传统,加强大学城与松江文教禀赋的深度融合,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在松江,有种朝阳绽放的青春,叫
大学城
▲
在松江,有一种书店,叫
钟书阁
以“中国书法城”为基础,以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和程十发艺术馆为研究展示基地,推陈出新,普及提高,涵养市民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推出中华书法“祖帖故里”和书画之邦传统艺术传承品牌。
▲
在松江,有一位明代书画家,叫
董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