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篇文章,讲一位投资者放弃炒股、转投基金的经历,这正好也是我平时经常和大伙叨叨的话题,受启发也给大家讲讲我自己当初从炒股到改买基金的转变吧。
我还去查了一下自己过往的统计记录,主动基金组合是 2018 年初建立起来的,保持了多年的炒股收益复盘大约在 2018 年 6 月断掉,算下来也 2 年多的时间了。
当时这个改变最重要的因素肯定还是收益,发现基金躺着赚钱的收益比我自己炒股折腾只高不低,不然我不论如何也不会放弃的。
但放下炒股这么多年,我现在反思,最大的好处可能还不是收益本身。
解放焦虑
我炒股时的收益还算可以吧,运气加上也许那么一点点能力,至少一直是赚钱的,但有个问题我一直挺难受的。
我们都知道好资产下跌反而是买入的好时机,但问题在于下跌的不一定都是好资产。所以
每逢下跌内心都很是挣扎,一方面觉得应该坚持、甚至应该加仓,另一方面又不停怀疑“这到底是不是好资产”
。更何况每当股票下跌的时候,所有人都在拿着放大镜挑毛病,心态更容易崩。
当时心里压力真挺大的,直到我发现了一个好东西,指数基金低估买入。
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指数基金是个公认的好资产、不会死,因为指数背后的企业代表了国民经济。指数下跌不存在股票下跌的那种纠结,只要心够大几乎总能赚到钱。(主要是沪深、中证、红利这类宽基指数)
而且看到指数基金低估买入、高估卖出的收益也不差,炒股一下就没那么香了,开始研究基金。
再后来我发现优秀的基金经理能够持续创造超额回报,这就连低估买入、高估卖出也可以省了,只要躺着一直买买买就能赚钱,这么多年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至今收益也确实还不错。
基本就是这么三个阶段:
-
炒股时纠结一笔投资是不是好资产,但限于认知、可能永远无解;
-
后来知道指数估值,找到了一个好用的解题思路,从无解到有解;
-
再后来改买主动基金,作业不用自己写了,从有解到不再需要解。
回顾这个经历我发现了这么一件事儿,
相比于投资收益,这个改变对我更大的帮助更在于解放了对投资的焦虑,更容易把精力专注在自己的主业、副业或者思考问题上。
对我自己而言,当基民的生活比以前当股民的时候幸福太多了。
解放时间
不过即使彻底转投基金以后,偶尔接触到投资做得风生水起的小伙伴,看着人家那收益,心底还是会有那么一丝丝羡慕。
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问自己,
假如我再回去花时间研究炒股或者投资,带着比以前更强的认知,到底有没有可能获得比现在更好的回报呢?
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算错帐了——收益率更高并一定不等于收入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