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诗词世界
若有诗词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在诗词世界,读诗,写诗,听诗,学诗,听课,发表,玩诗词游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广东台今日关注  ·  搜救仍在进行!四川筠连山体滑坡最新救援情况→ ·  昨天  
广东台今日关注  ·  送别99岁黄旭华院士!我此生没有虚度,无怨无悔 ·  3 天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一天跑9家,男子直呼:比上班赚多了!但需警惕 ... ·  4 天前  
广东公共DV现场  ·  王某(男,60岁)当场被抓,刑拘! ·  4 天前  
开平广播电视台  ·  最新明确!事关开平中小学生!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诗词世界

《三字经》中这十个典故,实为教子良方

诗词世界  · 公众号  ·  · 2018-11-16 06:06

正文


《三字经》为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因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特点而家喻户晓。


它的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以下十个典故,放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也有值得学习和借鉴之处。


“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断机》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香九龄,能温席。”
《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


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高考加油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


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后来终于得到重用,当上了会稽太守。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 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奋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头悬梁”
——《孙敬悬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锥刺股”
——《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回到家以后,家里人都不愿意搭理他。苏秦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


热课推荐 ▼

《周易》40讲

《孟子》40讲

《墨子》20讲


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中华文化传播者虞向阳老师将通过45节音频课程,解读《三字经》中的人生智慧,以独特的视角来开解社会、人际、家庭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陶冶心灵,回归纯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