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还在用"优缺点列表选择法"?哲学家教你这样选择和决策能使自己免于遗憾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4-07 12:14

正文



Z

hongdu Lesson

中读小课

《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首推“ 封面课 ”。“封面故事”是最有份量的专题报道,也是周刊最有影响力的内容品牌和“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最核心的内容体现。它从不同层面对社会热点、生活的理解和诠释,代表了这本杂志对重大事件和话题的议程设置能力,也体现了这本杂志对新的生活态度和文化的观点和价值主张。

为了给读者,在阅读封面故事的同时,提供有效的阅读延伸、更为实用的知识内容,和离核心采访对象更贴近的阅读体验,我们推出音频“封面课”,会邀请封面故事中的一位被采访对象,就某个知识点,展开更为详细地讲解。“封面课”会于每周三在 “三联中读”服务号 中读APP 上更新上线。希望能给你帮助。


封面课·第三期

如何更好地做选择?




本期音频课重点内容提示

“正因为人有自由意志,并因此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道德上的责任,我们才拥有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我们才拥有这些最基本的道德情感,我们的生活世界中才有着感激、憎恨、宽恕和爱。”

“理性的选择是理智的运用,而不是受内心一时的冲动、感官欲望的刺激而做出决定。”“一个选择是理性的选择,也指它符合下面几个原则。”

“过去四十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思维中,以及我们在使用优缺点列表法的时候有许多的偏见,使这个方法不能成功地帮我们做出好的决定,因为它不能帮助我们克服和避免下面我将要指出的四个心理偏见。”

“好的决策进程应该:探索不同的观点,主动去寻找与自己信念相冲突的那些信息或证据,从主观的情绪中抽离自己,并承认不确定性。”

“理性的选择和计划,能做到的是当我们在经历了一个人生的进程之后,面对自己行动的结果和这样一个人生进程,不会感到遗憾。理性选择的益处是在此刻与未来的人生时段上,都使我们免于遗憾和自责,也不会为懊悔和愧疚所苦。”

“爱不是一种选择,爱是不再去选择。”

“爱要求我们去接受痛苦和伤害的风险,逃避痛苦、逃避风险就是逃避爱本身。”

“我给出的一个建议是,面对重大的人生抉择,你要考察自己的内心,判断自己内心中驱动自己去追求不同的人生目标的那些欲求或欲望中,哪一个更强烈、更深层。”

“在面对我们的决定和他人意见之间的冲突时,承认自己那个决定的缺点,是更好的辩护策略。”

“只要仅仅是不屑苟同的一个例子,只要仅仅是拒绝向习俗屈膝,这本身就是一个对社会的贡献了。”

“自由的本质在于自由追求它自身,人生的意义可能也正在于人生总是追求着意义。只要生活在继续,这个追求的进程就不应该终止和完结。”

“自主地思考,理性地抉择,永远追寻内心最深沉的向往和渴求,过一个——自由而美好的人生。”



所谓理性选择,说到底还是要追随自己的心

《三联生活周刊》这期封面报道的主题是“学会选择”,与之相搭配的音频课程则邀请了哲学学者李剑,尝试向读者提供一些关于理性选择的解释分析以及做出理性选择的决策方法。

什么样的选择才是理性的选择呢?在李剑看来,“理性的选择是理智的运用,而不是受内心一时的冲动、感官欲望的刺激而做出决定。”“理性的选择是充分运用了自己的理智机能,尽己所能地获知和了解相关事实与信息,对选择所带来的种种后果有着仔细的思虑和预见之后所做出的选择。”换言之, 衡量理性选择的标准更多在于决策过程,好的决策进程可以帮助排除错误思维和推理逻辑,有助于产生好的决策结果。


传统的优缺点列表选择法似乎是方便易用又合乎常识的决策方法,这种选择模式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72年提出的,它的好处是避免了简单的喜好和一时的冲动,通过慎思熟虑来进行决策上的判断。但是,过去四十多年的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的思维以及在使用优缺点列表法时有许多偏见,使之不能成功地帮助人们做出好的决定。

“习惯性的心理偏见会影响到有效决策。包括狭隘构想的偏见,即把自己的可选择选项界定的过于狭隘的倾向,常常表现为二元的语言,非此即彼;自我确信的偏见,总是倾向于去寻找支持我们已有信念的证据和数据,忽视对立的信息;短期情绪偏见,面对一个困难的决定时,情绪会受到困扰,情感会发生波动,内心会感觉到冲突,以致于反反复复纠缠于自己的处境,难于取舍、无法自拔,这种情绪上的波动越强烈,做出正确判断的可能越降低;还有一个偏见是过度的自信,人们对过去事件的确知和了解,会影响看待未来的心态,以为未来事件的进程不过就是过去事件的自然延续。而当人们感受不到不确定性的时候,就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心态,误以为‘知道’未来会是怎样的。”李剑说, “好的决策进程应该:探索不同的观点,主动去寻找与自己信念相冲突的那些信息或证据,从主观的情绪中抽离自己,并承认不确定性。”

可是,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决策进程而得到的理性选择一定会是最佳的选择吗?在做选择时,理性的私利一定要重于感官的欲求吗?经过理性思考之后,仍然决定做出满足自己感官欲求的选择,这算不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理性选择呢?

理性决策的方法虽然能提供一些共通的、普适性指导原则,但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差异巨大、面临的境况也迥然不同,更何况很多重大选择的决策是要站在未来延伸的自我角度来看待,还要基于个体的长远目标和长远利益,然而要从芜杂的生活中清晰地摘取出人生最重要、最长远、最根本的目标,本来就并非易事。


因此, 如何做选择又依托于一个更有先决性的问题——如何认识自己。 归根到底,“面对重大的人生抉择,你要考察自己的内心,判断自己内心中驱动自己去追求不同的人生目标的那些欲求或欲望中,哪一个更强烈、更深层。因为更强烈的欲求的满足,带来的幸福感就越强烈。更深层欲求的满足,带来的幸福感越持久。”

所以,这么看来,所谓理性选择,归根结底还是要追随自己的心意。

(图片来自网络)



在这个“封面课”第3期音频课程 《如何更好地做选择》 中,牛津学者、社科院专家 李剑 会为你讲解关于 自由与选择 的如下问题:

在本次课程中,你将听到

1. 从哲学层面上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自由意志?


2. 什么才是一个好的选择?什么是理性的选择?


3. 怎样才能尽可能做到选择了就不后悔?


4. 面对选择时,优缺点列表(pros-and-cons list)是好方法吗?


5. 面对重大人生选择时,如何决策?什么样的决策过程才是最优的?


6. 如何克服面对选择时的恐惧?


7. 当我们的选择决定和他人意见之间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8. 做选择时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发生冲突,应如何权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