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企业专利观察
聚焦和分享全球各领域大中小微型企业的知识产权理念、经验与策略,既有战略规划,又有战术应对。有原创,有转载,有海外经验,有中国实践。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独角兽500强……,统统都到碗里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青年报  ·  抖音、快手、微信同日宣布:下架! ·  昨天  
徐州新闻  ·  抖音、快手同日宣布:下架! ·  昨天  
大皖新闻  ·  元宵节!安徽一市公共自行车停运 ·  2 天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企业巡展——【2 ... ·  2 天前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企业巡展——【2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企业专利观察

中国专利审查质量的黄金一代(上)

企业专利观察  · 公众号  ·  · 2024-10-05 23:59

正文

作者: 吴征



因昨日的一篇文章《 美国专利质量报告显示,中国专利局审查质量位列前茅 》,对于中国专利审查质量较高的评价,一些人认为与目前的感官有差异,遂质疑美国这份报告的研究方法和中间过程。

从事实来看,报告的这部分五局对比专利质量的结论是没有问题。方法是依据De Rassenfosse等人(2021)开发的一种方法,在估计和控制每个专利局的严格性后,估计了不同办公室的可比错误率。共研究了 408,133项 与专利申请相关的发明,这些 发明已在五个主要专利局中的至少两个进行了审查,共涉及 100多万 份申请。

之所以有人会对结果产生感官差异之处则在于, De Rassenfosse等人的这份研究所 选取的这些专利数据的年份是 2000年至2006年

也就是说,这份报告中对于五大专利局比较错误1和错误2的数据,显示中国专利局的平均专利质量要好于其它几个专利局,实际上表征的是 20年前各家专利局的审查质量对比

即使连报告的作者也承认,更好的方式其实应该是研究2011年之后的五局专利质量数据。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这份报告的结果与事实之间并无差异,只是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是当下的各局专利审查质量比较罢了。

这也引出了,在中国专利局的历史上,可以说2000-2010年之间的专利审查员和专利审查质量,被印证为是少有的黄金一代,这与事实是相符的。

这一点,我在两年前的文章《 在思博、水木上看了看专利代理行业的现状 》一文中,就曾提到过中国专利局的高光时刻,其中以2001年成立的北京审协为例,吸引了全国顶尖学府的高材生加入到专利审查员这个队伍中,就是其中很好的一个例证。 可以说,一个行业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足够多的人才。

北京审协的高标准起步,是专利局高瞻远瞩的一个典型示例。 但是在真正的审查标准和质量规则方面,那十年基本还掌握的专利局本土审查部门手中。

那段时期, 中国专利局的审查氛围应该是最好的,没有海量的申请和喘不过气来的任务量,很少会遇到编造的专利,海外高质量专利占比很高,任务量只有现在的一半,专注于某一领域而不是跨多领域,业务学习和讨论占据主流,学习和对标美日欧成为常态等等。

美国这份报告中对五局专利审查质量的比较,中国专利局在两类错误率方面都领先,实际上说明了当时中国的专利审查尺度,既不过于宽松,又不过于严格,对于创新实体而言,处于刚刚好的状态,比较接近对创新者发明的合理尊重。

错误1: 低质量权利要求获得授权
错误2: 高质量专利无法获得授权
所以说,中国专利审查质量不必过于谦卑, 10-20年前可以做的很好,放到现在都在美国报告中位列前茅,就意味着具备这个能力。
再加上中国专利局强大的人才培训体系、审查员加工能力和自动化辅助能力,保持全球最高标准的专利审查质量,本应不是一件难事。
但是为何现在却屡屡被社会所诟病,包括对于 所谓“滥用公知常识 ”的指责等等,究其原因还是因为2008年之后,中国通过政策加持,大力鼓励和补贴申请专利,导致的数量指数级增长,最终达到了失控的状态。即使后期取消了补贴政策,但是已经形成的惯性和被破坏的市场,很难再调节恢复到正常轨道。
这种高负荷的专利审查任务压迫下,专利审查质量降低是必然的。
这也是为何欧洲目前正在爆发的对欧洲专利局的质量抗议,就是因为给予专利审查员审查案件的时间因数量增加而大幅变短,导致的企业对审查质量的信任危机。这一点,也成为这次这份美国专利质量报告结论中的一个建议,就是要多给美国专利审查员以更多的时间,来提高专利质量,否则低质量的专利将会破坏一国的创新体系。
中国的创新体系到底在这波“大跃进”中,被破坏的程度到底是多少?目前还不清楚。
但是现实中的认定“非正常专利”的做法,看似是用最捷径的方式去除掉中国专利体系下的非正规途径形成的专利,如编造、骗补贴、评职称、报高新等等,导致一年可以直接清退80万件申请,可以说大大缓解了审查资源的枯竭危机。
然而随着一些补贴、编造等行为陆续被规范,“非正常专利”的方式不仅没有退出舞台,反而继续高压清退专利,这就难免会让外界怀疑,“非正常”的本质其实就是要从数量上进行削减,剔除掉低质量专利(而不仅是有问题专利),优先确保审查资源。如果是这个目的,那就意味着今后还会有大批量的专利被认定为“非正常”,哪怕这些专利本身应该是“正常的”或只是发明高度没那么高,也就是之前一直担忧的误伤真正创新的现象。因为只要“非正常”认定不停止,未来这种误伤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例如,近期有反映专利局甚至将中国人自己的标准必要专利SEP也开始打“非正常”标签,要求撤回,可以说“卷”出了新高度。就可以想象,还有什么专利能置身世外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