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哪吒2》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新晋冠军 ·  2 天前  
罗辑思维  ·  关于DeepSeek,你关心的答案都在这了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陕西洋县通报“政府院内群众抱干部腿” ·  3 天前  
界面新闻  ·  两家中国车企跻身全球销量排行榜前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新版投资负面清单,到底意味着什么?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7-01 18:00

正文

导言:


投资中国需要付出代价,但是中国经济的前景光明,仍然会有无数金融资本义无反顾地进来,这就是修改投资负面清单的真实用意:和一部分国际资本,特别是来自美国的资本结成利益共同体。


中美德上演“三国杀”,大家都在使尽浑身解数,吸引资本流向本国。除了傲娇的美国把传统盟友挨个得罪光之外,中德还在努力与更多伙伴结盟,提升本方胜算。


只要资本的逐利本性不变,相似的事情一定会再次发生。




写这篇文章前,忍不住先吐槽一句,还能不能让人愉快地看球了?


本来想好好看世界杯,可是最近大事接连不断,其中不少可能具有深远意义的影响,不写两句似乎说不过去。


GE退出道指,是其中一件(回顾请看《 GE退出道指,这个世界要变天了…… 》)。但是其影响力比起下面这件来,就不算什么了。


6月29日,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吸引了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新的负面清单由63条减至48条,共在22个领域推出开放措施。其中,2021年取消金融领域所有外资股比限制尤其受到关注,此外清单还基本上完全放开制造业的投资限制。


关于这份清单的解读,网上已经有很多,但大都限制在中美贸易战这个框架内。本文跳出这个框架,从更加底层的角度谈一谈。


在具体解读之前,我们先谈货币理论中一个著名的理论:“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angle/Impossible trinity theory)。根据该理论,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


不可能三角


什么叫独立的货币政策?


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其出发点是促使国内经济稳定有序发展。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指本国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能够不受国外资本的干扰,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干,不要别人掺和。


比如,美联储加息,中国央行如果不是跟着加息,而是根据国内经济形势独立决定采用何种货币政策,就叫做独立的货币政策。


什么叫汇率稳定?


指的就是汇率波动在一定范围内,极端情况就是固定汇率,本币与外币保持固定的比价。


从直觉上,国家都应当追求独立的货币政策,经济独立自主嘛!但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年代,为了参与国际贸易,又要追求汇率稳定,这样才能顺利进行进出口生意。


什么叫资本自由流动?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资本流动指的是“资本由货币形式转变为商品形式,再由商品形式转变为货币形式的运动过程”,比如富士康投资建了所工厂,组织工人劳动生产出商品,然后通过销售获得货币,或者万达投资一块地盖了房,卖出去收回销售款,都叫资本流动。


资本流动的目的有且只有一个: 获得增值 。反过来,为了获得经济增长,必须进行资本流动。因此有人说不要对资本流动进行任何限制,越自由越好,这就是资本自由流动也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原因。


因此,为了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世界各国大都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尽量保持汇率稳定,这就意味着必须放弃或者至少部分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不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坚持独立自主的国家是美国严厉打击的异类(比如改开前的中国),也因为无法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经济发展受到极大抑制(比如朝鲜)。


在传统理论中,资本流入会推高本币价格,使得资本获利空间降低,抑制流入倾向,反之也会自动抑制外流倾向,这种负反馈机制会形成汇率的动态平衡。因此,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一定范围内的浮动汇率制,从而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独立货币政策(实际上只是部分独立)以及汇率稳定的三者平衡。


理论上似乎很美好,但是实际操作中, 资本的自由流动会带来巨大的问题。


从总体上说,资本一定要与实体经济发生关系,才能带来增值,这就是所谓的投资行为。但是在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工具的作用下,金融活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赌博游戏,对于其中的一部分金融资本来说,可以通过收割其他人手中的筹码获益,这就是投机。


如果赌场足够大,玩家足够多,有些精通赌术的玩家大概率成为赢家。人性是符合“最小作用力原理”的,既然能通过省力的方式挣钱,就绝不会再去从事实业挣费力的辛苦钱,因此投机性金融资本会不断增长。在金融管制较宽松的国家,甚至大部分资本最终会蜕变为躺着食利的金融资本,这就是经济的“脱实向虚”。比如曾经称霸欧洲的荷兰共和国、崩溃前的大英帝国、如今的美国都是如此。


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

作者:(荷兰)马尔滕.波拉

当当 广告
购买


投机并不完全是负面的东西,它是一切金融市场活跃交易的基础,也是催生技术革命的助产士。


任何技术革命在最初阶段,一定是高风险的,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资本唯恐避之不及,只有追求“富贵险中求”的投机资本才会大量涌入,这就是为什么每次重大技术革命之前,必然会先出现一轮“金融泡沫”。


没有投机,也就没有技术革命,而技术革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但是,给世界 带来巨大麻烦的,也正是金融资本的投机行为。


随着投机性金融资本实力的不断增长,汇率自动平衡理论受到严重挑战。


熟悉股市的人都知道,投资行为与投机行为的逻辑正好是相反的,前者是低吸高抛,而后者就是要追涨杀跌,涨的越凶,反而更刺激了资金的进一步涌入,反过来也是一样,越跌越要逃。


投机是一种正反馈机制,一定会引发暴涨暴跌,对实体经济会造成巨大伤害。


金融危机简史:2000年来的投机、狂热与崩溃

作者:[英]鲍勃斯瓦卢普(Bob Swarup) 著,万娟,童伟华,叶青 译

当当 广告
购买


一切投资和投机行为都表现为资本流动。然而在当今世界,不可能三角中的“资本流动”主要指的是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资本的跨境流动,特别是投机金融资本的跨境流动。


其中,流动性最强,追求短期投机收益的部分,也就是俗称的“热钱”。


随着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热钱如同滚雪球般地越滚越大,终于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形势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由于美元是世界货币,实际上只有美国能够完全根据国内经济形势,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美国的货币政策会驱动金融资本的流动,热钱就会随着美元政策的改变,涌向全世界或回流美国,成为全球性的“货币潮汐”。


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美元大潮汹涌而来,大量涌向资本市场,推动资产价格升高,导致经济虚火上升;美元激烈地退潮又会导致楼市股市崩盘。就算华尔街大发慈悲,没有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为目的进行 趁火打劫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如此忽冷忽热,必然导致经济大损,“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拉丁美洲经济危机,亚洲经济危机,都是如此。


尼克松时代的美国财政部长康纳利曾扬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指的就是这件事。


“不可能三角”又被称为“蒙代尔三角”,而蒙代尔被誉为“欧元之父”。事实上,欧洲的统一货币——欧元,正是建立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


逻辑是这样的: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就要保持资本自由流动;为了国际贸易,就要实行固定汇率。那么,所谓独立的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存在。既然如此,经济状况相近的国家不如使用同一种货币,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而欧洲正是实现这一设想的最佳地区,于是欧元诞生。


根据设想,货币统一后,整个欧元区就会成为一个理想的自由贸易体系,促进欧洲经济更好更快地增长。


然而,理论预言的情形没有发生,欧元区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到如今要分崩离析的地步。


这是为什么呢?


要理解欧洲的问题,需要首先对比中国的情况。


如果将中国各省看作独立的国家,中国就是与欧元区对应的RMB区,各省使用统一的货币政策,统一的货币,并且省和省之间还进行自由的资本流动。


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欧元区那样的问题?


因为中国除了统一的货币政策之外,还实行统一的财政政策,其中一大特色就是财政的转移支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用“富省补贴穷省”。


网上有一个叫做老蛮的写的文章《神奇的财政平衡术》很火,最近又写了个续篇,叫做《财政大输血》,大意是中国的财政实际上是华东地区补贴其他地区。文章内容很详细,引用了大量数据。我没有进行详细考证,既然写得这么辛苦,假定他说的数据都是真的。


那么中国的情况和欧洲的情况,到底哪一种才更合理?


对于这个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答案完全不同。比如站在德国人或上海人的立场上,肯定欧洲模式更合理。但是如果站在全局总体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答案又会完全不一样。


这个叫做老蛮的人可能从小接受的西方教育,不懂中国历史。所以他算了几年中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就惊诧万分了,如同猴子发现人类居然是两条腿走路之后大呼小叫。


实际上,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如今的两千多年,只要保持大一统状态,富裕地区补贴穷地区是中国的惯例。特别是宋朝之后的一千年,一贯是华东地区补贴全国,直到今天。


不这样才不正常,才不符合政治经济规律。


发现了一个两千年以来的历史惯例,不知道有啥可大惊小怪的。


有兴趣的话,读这本书了解一下?

中国财政史(第三版)

作者:齐海鹏

当当 广告
购买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国家内部就是一个自由贸易体系(封建割据的不算)。在该体系中,人力、资本等经济要素一定是向综合回报率最高的地区流动,就像水一定会向低处流一样,于是人们从农村前往城市,从中国中西部涌向沿海,从东欧流向西欧,因此利润都是在富裕地区制造出来。


那么这些利润应当如何分配呢?难道就应该归富裕地区所有?


当然不是!


经济发展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行为,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利润里有落后地区的贡献,理应得到一部分回报;另一方面,经济产出要被消费掉才有利润,在生产早已过剩的今天,尽可能地扩大购买力总量才是王道。财富分配向落后地区倾斜,让这里的人们有钱消费,才能使得经济蛋糕越做越大,否则就会陷入资本主义的经典困境——经济危机。


换句话说,创造财富时,各地区各尽所能,能者多劳,分配财富时,尽可能向落后地区倾斜,扩张购买力总量,以便形成经济良性循环。


“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对于先富来说,吃点眼前亏,才能带来日后更多的回报,这才是获得博弈最优解的途径。


古罗马就是富裕地区剥削穷地区,结果各地离心离德,崩溃了之后再也没有重现。明朝一直是江南补贴全国,到了末期东林党掌权,变成了富裕地区剥削穷地区,于是明朝迅速崩溃。



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测题,大家可以自测一下是不是长了一颗东林党人的心。


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应当是常识,正面经验和负面教训都有。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却是不正常的,因此他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正面经验。


如果不理解这一点,本文后面的内容就不用再看了,请尽早关掉,因为已经超出了你智商的理解范围,不用继续浪费时间。 (老蛮那么写,不是蠢就是坏,而看那篇文章高潮的人,恐怕就只剩下蠢了。)


由此可以理解,脱离了转移支付的财政政策,统一货币以及货币政策是有极大缺陷的,实际上就成了富国从穷国吸血的最佳工具。


欧元区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此。


从另一个角度说,全世界剥削它国最凶狠的国家,不是世界霸主美国,而是德国。


默克尔仁慈大妈的外表之下,实现了希特勒也没有做到的事情:欧洲事实上已经实现了“经济统一”,而德国 只需要像打发叫花子那样支付点安慰金,就 享受到欧元自贸区的所有好处。



如果把欧盟算作一个国家,人口占16%,经济占21%的德国只要付出不到GDP0.5%的代价,就可以把整个欧盟变成自己的大市场以及资本输出地。


中国就算完美实现了“一带一路”的所有目标,恐怕也无法获得“性价比”如此之高的美妙市场。


德国人的最终计划可能正是一步步削弱欧洲其他各国的实力,逐渐接管各国主权,最终实现欧洲统一。


好处我上,坏处你背,天下哪有这种“同盟”?


其他欧洲国家没有被刺刀抵着胸口,谁会愿意陪着德国玩这样的“欧洲共荣”?


因此,欧盟的矛盾是深层次的,无法解决,无法调和,最终走向瓦解是大概率事件——除非真的再出一个希特勒。


从对外贸易政策上评价,相对于阴险狡诈的德国大妈,美国人简直就是“傻白甜”:


表面上是美国印美钞,白白换取其他国家的商品,好像是占了大便宜;但实际上是以自身透支信用、背负巨大债务为代价,提供宝贵的购买力,拉动其他国家(主要是中国)的经济崛起(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以后另文讨论)。


中国搞“一带一路”,就是反过来操作的:别国向中国借债,这笔钱用来支付中国搞基建的各项费用,貌似该国什么也没做,就得到了全套基础设施。但实际上,这是别国承担了信用风险,提供宝贵的购买力,帮助中国输出产能,还不起也不要紧,慢慢还。再说还有什么港啊、矿啊的抵押。


同样是扩张购买力,美国将全球的信用风险聚集在自己身上,看似精明实则愚蠢;而中国是让贸易伙伴分担风险,看似“活雷锋”,实际套路挺深。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为何信用如此重要。没关系,数据革命之后,大家有更多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做“信用就是一切”。


在内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美国正好介于中国和欧盟之间——美国的联盟体系的向心力低于中国的中央集权,高于欧洲松散的邦联。


联邦政府可以用联邦预算一定程度上向穷州转移支付,特朗普的扶植铁锈州和农业州的各项政策,正是这么做的。


但是白宫的政策,一定会受到富州的抵制和制衡——这是由美国的民主制度决定的。


经济要素向富裕地区的集中是一种强大的洪流,即使是强大的中国中央政府也很难对抗,比如所谓的“东北衰落”和“中部塌陷”,美国联邦政府就更加力有未逮了。


因此,美国步欧洲的后尘,陷入罗马式的分裂,只是时间问题。


新罗马帝国衰亡史

作者:【美】詹姆斯?奥康奈

当当 广告
购买


分析完中美欧的内部环境,再讨论国际投机资本的问题,终于可以回到标题所说投资负面清单上来了。


首先明确一点,第三次世界大战事实上已经开始,其结果是世界形势重新洗牌,只不过这一次的游戏规则是除了大国热战之外的金融战、贸易战、产业战等综合对抗。


在总量巨大的国际金融资本面前,即使中美欧这样的巨大经济体,也无法与之正面对抗,只能使出太极手段,因势利导,做局造势,形成有利于自身的国际形势。


中美德上演“三国杀”,大家都在使尽浑身解数,吸引资本流向本国。除了傲娇的美国把传统盟友挨个得罪光之外,中德还在努力与更多伙伴结盟,提升本方胜算。


早在两个月前,我就说过,在美国的压力下,中德结盟的概率是很高的。如今仍然坚持这一判断。坐等打脸。


当然,特朗普也不是疯子,要跟全天下为敌。他的真实意图一直都是与俄国结盟,打击中欧。


如果抛弃意识形态,完全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上说,这种选择对美国是最合理的。因为美国作为最大的海洋国家,俄罗斯盘踞大陆核心,美俄实际上是利益冲突最少的两个大国,依照“远交近攻”原则应当结盟,压制中国与欧洲这两个大陆边缘地区的挑战。实际上在二战接近结束的雅尔塔会议期间,罗斯福和斯大林之间已经达成了“美苏共治”,平分世界的初步协议。



如果此事成真,那么对于同属衰落期的中欧将是噩梦。幸好被机智的丘吉尔给搅黄了。(当然结合当时的大环境来说,美苏共治的构想,只不过是斯大林和罗斯福这两个政治强人的一厢情愿)


如今时过境迁,美俄更不存在结盟的基础,尤其是对于特朗普来说,除非对国会山进行清洗,否则这事也就是想想。


很多人担心美国发动的货币战争的威力,但实际上,美元霸权也不是无所不能的。货币霸权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随着美元债务不断累积,各位金融大鳄心里还没点b数吗,这个游戏玩一天是一天,不是可以长期持续的,早点改换门庭才是正经。


美国大力发展页岩油气,实现能源自主,对于稳定美国的实体经济是有利的,但是对于美元霸权却是实质性且不可逆转的伤害。 因为美国与中东产油国从合作伙伴变成为竞争对手,再加上石油人民币的出现,石油美元的瓦解已经进入倒计时。


特朗普用威压胁迫的手段要求资本投资美国,却又用国家安全等理由,拒绝华为等公司对美国的投资。中国则摆出开放的姿态,吸引外国资本投资中国。不过,美国从建国以来一向是对资本友好的国家,而中国可是对境外资本下过黑手。如何选择,真是智慧与信仰的双重考验。


这就如同两位黑道大佬要求马仔们选边站队,选好了将来一起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选错了可能万劫不复。


这些热钱是否会快入快出,伤害中国的经济呢?2015年之前,金融大鳄们可能还有捞一票就走的想法,经15-16年一役之后,再有这种想法就是脑残。


在2008年之前,中国货币当局还在依照金融自由流动的教条,在“不可能三角”中打转,但是08年之后美联储一系列非常规操作教育了中国人:教条就是用来打破的。


中国货币当局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


一刀切的资本管制是不可行的, 那么如何实现资本流动,但是又防止热钱快进快出造成伤害呢?


2015年,他们给出了答案:增加“摩擦系数”。


简单地说,也就是对于资本流动设置阈值和流动费用,并且根据公式连续可调,可以将资本流动速度控制在需要的范围内。对于能够进来的金融资本来说,这也是很有利的,这种摩擦挡掉了许多竞争者,可以让它更从容地抢筹码;但是由于对快进快出设置了手续费,那么就要偏向于进行长期投资。


打个比方,这就跟买卖二手房提高首付比例、增加流转税,要求纳税证明一个意思……


这种摩擦系数的玩法,成功冻结了房市的流动性,对汇市也同样有效。这种前所未见的玩法,惊呆了许多财经观察者。


在外国从没见过,中国玩得这套把戏,肯定是瞎搞,必然崩盘。 这些人怀疑中国的同时,对于美国自欺欺人不断推高的债务上限,则选择性无视。


大家似乎对中国的金融创新没有信心,但是,现在这套中央银行、无黄金储备的信用货币的通行玩法,美国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才玩,中国已经玩了两千多年。


西方世界其实没有宏观调控的传统,玩宏观调控,中国其实才是全世界的祖宗。


在摩擦系数的作用下,资本在其他国家流动如同流水,在中国却变得如同粘稠的油,哪怕只是转一圈就出去,也得被“揩油”。转得越快,被揩油越严重,只能减缓流动,长期投资。


对于国际资本来说,无论投资中国还是投资美国,其实都不是太爽,那就比哪个经济体成长性更好了。


特朗普一连串措施,特别是减税这个强心针打下来,美国上季度经济增长几乎达到4%,中国不出意外,经济增长应该还是6.x%,还是有一些优势的。当然两边都有人说造假或者不可持续,选哪边主要看信仰了。


投资中国需要付出代价,但是中国经济的前景光明,仍然会有无数金融资本义无反顾地进来,这就是修改投资负面清单的真实用意:和一部分国际资本,特别是来自美国的资本结成利益共同体。


这就是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表述: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战线划在敌人脚下。


也许有人问:美国的金融资本凭什么会流向中国,助长中国增强实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只能回顾一下历史典故了。


十七至十八世纪英荷百年争霸,荷兰作为先发的金融帝国,为什么就是干不过后起的英国?


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英国为了筹备军费发行国债,荷兰人民纷纷购买,因为其回报率比本国的债券高。已经高度金融化的荷兰本国的实业大都荒废了,就是靠放贷收租过日子,因此不愿意主动攻击英国。原因是战争一起,英国经济受影响,收益率会降低,损害荷兰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英国实际上是用荷兰人的钱打荷兰,而且荷兰人自缚双手不愿还手。中国人不过是在重复英国人的故事罢了。


只要资 本的逐利本性不变,相似的事情一定会再次发生。


最后推荐一下本人新书《血月再现——贸易战六百年》。


识别如下二维码,可以在亚马逊上一键购买,也可登录京东、当当、掌阅网上书城购买。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北山浮生谈古论今(BSFS_View),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帖推荐:

和谐的金特会?磨刀霍霍的大棋局!

中美和解了,中兴也赔款了,贸易战接下来怎么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