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时拾史事
那些你从别的地方看不到的历史八卦,展现历史最生动的细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韩国的耻辱”,女子双腿叉开,坐在2个美国大 ... ·  15 小时前  
国家人文历史  ·  晚清的“费洋古”们,在海外经历了什么? ·  昨天  
上下五千年故事  ·  【红枣书友会】跟徐文兵老师学梦境与身体关系,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时拾史事

褒姒:灭周的祸害?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时拾史事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8-25 11:15

正文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西周末年的著名妖姬褒姒,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烽火戏诸侯”的主人公。


提到褒姒,大家脑海中似乎自动便将她和“烽火戏诸侯”以及西周的灭亡挂钩了。 那么褒姒真的是灭周的祸害吗,还是她也只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牺牲品呢?

表面上看,褒姒灭周似乎成为了历史上的公论了,先是在《诗经·小雅·正月》这首著名的政治讽刺诗中就直接点明“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随后在《国语·郑语》则对褒姒的出身和来历进行了妖魔化的描述,像什么龙漦化玄鼋、童妾遭之、不夫而育,比后人编纂的妲己为九尾狐化身的故事要精彩多、刺激多了。 但是这个时候,褒姒怎么灭亡西周的过程还不详细,也没有出现烽火戏诸侯的记载。 甚至《国语·郑语》也只是指责褒姒迷惑周幽王,导致周幽王“使(褒姒)至于为后而生伯服”这个和褒姒完全扯不上关系的罪行,毕竟生孩子的事情靠褒姒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


到了西汉,在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褒姒灭周才有了真正的具体内容,史载: “三年,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後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 : 周亡矣。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 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西夷犬戎攻幽王。 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 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 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从此,这段记载就成了古人批评褒姒灭周的直接证据来源,同时“烽火戏诸侯”这个历史故事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那么西周的灭亡真的是因为周幽王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吗? 答案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事实上,西周的灭亡不是因为褒姒,而是因为周王室与姜姓诸侯的斗争。 要知道,在西周时期,周王室经常与各诸侯进行通婚,这种通婚更类似于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婚姻来建立联盟关系。

对于周王室来说,其最著名的婚姻联盟当属姬姓与姜姓的联姻了,可以说两族之间的联姻最终奠定了西周的统治基础,这一点可以从周朝的女祖叫作“姜嫄”,古公亶父娶太姜奠定周人壮大的基础,西周十二王中至少有七王娶姜女为妻,以及齐、许、申、吕等姜姓诸侯在西周时代所拥有的政治权利与发挥的作用等方面便可以看出。 而在周幽王统治时,其王后的母家申国更是国力极为强盛,这种强盛甚至都威胁到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了。


事实上,申国在周幽王即位之前国力就已经很强大了,并且申国的势力不仅局限于陕西宗周以西的诸侯国,而是还包含着西周王朝东西南部众多诸侯国的强大势力集团,甚至有晋、郑这样的姬姓诸侯。

《竹书纪年》记载,在周宣王统治时,周宣王曾在宣王三十九年的时候,亲自率兵攻打申国,战争持续了二年,在宣王四十一年的时候战争结束,但是战争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不是申国,反而是周宣王。 这就表明一个情况,那就是在宣王后期,申国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了,也就是所谓的“听调不听宣”,只履行一些平常的事务,至于重要的调动则可自行决定。 这样看的话,周幽王即位后立申侯女为王后的举措则很有可能是为了安抚拉拢申国的势力。

但是作为一国之主怎么会允许身边始终有一个是不是挑衅自己的权威,对抗王室的存在呢。 更何况,当时可是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等周幽王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后,也不甘自己身边存在着一个这么碍眼的势力。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周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改立褒姒为后以及废太子宜臼而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的种种行为似乎不能仅以周幽王宠爱褒姒的原因来解释。 事实上,周幽王的这种种行为很有可能是在逐渐削弱申侯的势力,意图重振王室权威。 在这种情况下,褒姒则成为了周幽王用来打击申国势力的政治工具,周幽王宠爱她不仅仅因为她长得好看,更重要的是看重了褒姒身后所代表的褒国势力(褒姒入宫的原因是因为“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这就意味着褒姒身后是有着褒国势力的支持的)。

在这种斗争形势下,发生了“王世子宜臼出奔申”的事件,时间是在周幽王五年。 宜臼出奔申这一事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西周当时出现了两个王,也就是所谓的“两王并立”的情况,《竹书纪年》记载称: “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 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太子,故称天王。 ”这一情况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申侯、鲁侯、许文公这些姜姓诸侯对周幽王的打击所做出的反抗与反击。 双方都触碰到了各自的核心利益,这样摆在双方面前的只有一条道路了,那就是在战场上争个高低了。

以周王室为代表的姬姓诸侯与以申国为代表的姜姓诸侯为了能在战争中取胜都在尽力拉拢其他势力加入到自己的一方中。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终于战争爆发了,《竹书纪年》记载了这次战争的经过: “八年,王锡司徒郑伯多父命。 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以为太子。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十年春,王及诸侯盟于太室……王师伐申。 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犬戎杀王子伯服,执褒姒以归。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是周幽王率先对申国等姜姓势力发动攻击的,但是周幽王没有想到申国会贿赂犬戎共同出兵进攻西周,因为当时犬戎和申国是世仇。 结果犬戎的出现打了周幽王一个措手不及,不仅自己被杀连同姓诸侯郑桓公和王子伯服也被杀害。 褒姒则被申国抓走,不过可想而知,褒姒之后的下场绝对不会太好。

事实上,将褒姒看作是西周灭亡的罪魁祸首,只不过是中国传统“女祸论”的又一次表现。

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的一段话便直接点出了这些历史记载的虚伪性:“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 每每归咎女子。 糊糊涂涂的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 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 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而褒姒也只不过是西周末年政治斗争的一个牺牲品。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一个严肃的问题:印度的疾病与医疗发展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