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财富
来自新浪微博认证资料:新财富杂志官方微博 @新财富杂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揭幕者  ·  太火!警惕! ·  4 天前  
第一财经  ·  苹果“廉价版”iPhone,大消息|大公司动态 ·  4 天前  
节点财经  ·  微短剧2.0时代:淘金热、大变局、新趋势 ·  5 天前  
鱼哥盘中掘金  ·  注意,午后提示! ·  6 天前  
鱼哥盘中掘金  ·  注意,午后提示!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财富

2030年,京沪只需30分钟?中国“超级高铁”不是梦

新财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9-17 23:22

正文

作者: 蓝天宇 

来源:王雅媛港股圈(ID:Victoria-hk-stocks)


“千里江陵一日还”再也不是什么值得抒发诗性的事情,或许“延误半天赔五百”更能刺激人们的神经。


我有一位在香港访学的师兄,他来香港的理由,有点奇怪。

最关键的一点,是坐不了飞机。去不了陆地之外的地方。

尽管听说过很多次类似的事情,可现实中出现这样的例子,确实震惊了我。

每次从中科院来学校,师兄都需要先坐高铁到深圳,然后辗转到香港。


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很多人也会选择铁路出行来代替飞机。原因也不外乎是航班超高的延误率,以及往返于各地机场的折腾劲儿。


当Hyperloop One试验的时候,我非常激动,无论别人抱有多大的质疑,在我看来,在陆地上去追赶飞机的速度,这个new age终于到来了。


基建狂魔需要扣动扳机


从0到20000公里,中国高速铁路走过快十年了。正在兴建和即将兴建的总里程也超过16000公里。


在这个蓬勃向上的节点,“高速飞行列车”却突然进入了大众视线。


本来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大量围观者却将其讽刺为“亩产万斤第二”。


从时速300千米/小时,一下子提升至4000千米/小时。任何人乍一眼看去,都是无法感知的。


高铁刚刚上路的时候,我还在高中。


当时,一无所知的我,非常纳闷。为什么广州到深圳那么近,还要新建一条高铁?只是把通行时长从80分钟缩减到35分钟。


事实证明,群众的眼光是短视的。无论是珠三角长三角这样的超级经济带,还是内陆欠发达地区,都因为高铁的铺设,而长期受益。


以近期大热的广深港客运专线为例,最短停站区间在福田站和深圳北站之间,而从福田站到香港西九龙总站的距离也不过区区三十公里。


可以看到,当铁路的速度进一步提升,停站间距将进一步拉大。也就是说,超级高铁服务的将是经济区与经济区之间的互动。


很显然,中央政府早早看到了这种超级互动的必要性和蓬勃增长的趋势,于是在西南交大,我们已经可以真实地看到实验的模型。



西南交大的教授们,在《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研究综述》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在“超级飞行列车”上的技术积累,也确切进行了真空管列车的模型测试。


不过目前,这一研究尚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借用另一位东南大学教授的评价:

我们一方面坚持轮轨技术,但对真空磁悬浮的应用进行研究也是有意义的。交通的要求是安全、可靠、适用、经济。


换句话说,专家的意见是:“超级高铁”距离真正进入市场肩负起交通运输,还有十分遥远的路途。如果参照下图innovation面世的路径:



我们的超级高铁,尚处于第一阶段甚至更早。


当然研制超级高铁,并非迫在眉睫。


现行的高铁还存在很大的软件问题,例如车站的低效运营、餐食的低性价比、运行速度尚有可提升空间。


无疑,在这个节骨眼儿,选择开展超级高铁的研发,必定会面临巨大的社会阻力。


他们总想搞个大新闻


在过去五十年里,出行方式上最停滞的发达国家,就是美国了。


早在1904年,美国学者罗伯特·戴维就已经提出“真空管道运输”的设想。


20 世纪80 年代,美国机械工程师达里尔·奥斯特开始思考“真空管道运输”的可行性。


1999 年,奥斯特为“真空管道运输” 这一概念申请了专利。


 2010 年,奥斯特成立了致力于开发真空运输项目的公司——真空管道交通全球联盟(Global Alliance Inc.,即 ET3 公司) 。按照 ET3 公司的设想,真空管道运输胶囊容器的速度可以达到时速 6500 公里。



2013 年,创建SpaceX项目的“科学狂人”Elon Musk根据“真空运输”这一概念提出了“超级高铁”的理念。


Musk对超级高铁的速度预期比奥斯特保守,他所提出的预期时速为 1200 公里,接近音速(比子弹头列车快 1 倍,可以达到 2 倍于飞机的速度)。包括MIT在内的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开展“超级高铁”的研制。



最初Elon Musk的“超级高铁”构想中,超级高铁是一条连接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的线路,但是很快新的线路被“开发”出来——迪拜到阿布扎比、斯德哥尔摩到赫尔辛基、阿姆斯特丹到巴黎、以及伦敦到欧洲大陆等等。


以毕马威提出的北欧线路方案为例:


瑞典和芬兰同属北欧国家,但两者之间实际上隔着一道狭长的波罗的海,其海峡最接近的地方也有140公里左右的距离。

 


这也直接导致了两地之间的交通不便:两地之间的直达航班飞行时间需要55分钟,但是加上前往两个机场和等待时间实际需要3.5个小时。

 

Hyperloop One的想法很简单,直接将两座城市以及沿途的部分城市全部连接起来,而最终两座首都之间的通勤时间只需28分钟。

 


毕马威甚至对整个项目的预算进行了估计,并且将整个项目分成了三部分:

瑞典本土、芬兰本土、以及连接两者的海底隧道部分。而对应部分的预估成本为45、63、82亿欧元,这一套系统的总体预估成本为了190亿欧元。


尽管毕马威给出的报告非常具体,依然可以认为,大热的Hyperloop One,仍处于非常早期的研发阶段。


超级高铁一定会来


不一定是Musk的Hyperloop,也不一定是现有的真空管被动磁悬浮技术,尽管这一方式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的。


超越现有尺度的陆地交通方式一定会在未来进入人们的生活。


从一个更高的视角出发,这件事会更好理解:


所有人对于世界的感知,除了五官收集到的信息,另有一条重要的时间线。

可以把这理解为三维空间以外的另一个维度(爱因斯坦时间第四维理论)。

 

第一次世界开始变小,还是在1860年代后。生产力的大踏步前进,以及电力和内燃机开始进入到寻常百姓家,人们出行的难度,尤其是远行的难度,指数倍的降低。环球旅行的概念在当时第一次出现了。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国的工业化也进入到爆发期,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渗透,这一代人的时间线,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坍缩。

 

人们说起来从北京到广州的概念,从来都不是多少多少公里。过去可能是几天几夜的火车,后来会描述成几个小时的飞机,再后来会说十个小时的高铁。人类丈量地球,从来不是用双脚,而是借助着不同的工具。

这一现象不局限于中国。在世界上的所有角落,信息的高速流通和交通工具的不断升级,拉近了所有地域之间的感官距离。

 

“千里江陵一日还”再也不是什么值得抒发诗性的事情,或许“延误半天赔五百”更能刺激人们的神经。

 

你或许体会到了,我要表达的东西——生产力发展会推动交通方式前进。每一次生产力的爆发式提升,又会将新的交通方式带到我们身边。

 

在物理学上,从低维度进入到高维度,需要巨大的超越原来维度的能量。前文提到的生产力,就是这个巨大的能量。

 

换句话说,“高速飞行列车”或是“超级高铁”,无非就是将陆地交通提升一个维度。


可以这么理解,例如:和“超级高铁”速度相似的飞机,就飞行在万米高空中,空中看向地面,自然是一幅二维码。这次,“超级高铁”让乘客无需“在空中”,只需“在真空中”。


回到现实的需求上,高速铁路将服务的是距离更加遥远的中心城市。也就是现有的尺度已经完全不适用于“高速飞行列车”。




人们会疑惑,那之前的高铁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个问题很好,我们类比着看一下。


日本很早的时候就将列车分成了不同的等别,对应不同的票价、速度和跨行距离。


为了方便理解,我用大陆铁路系统来一一对应。



预想一下:

2030年。某北京研究员A,早晨十点在杭州有一项活动。


7:30,A从家里搭乘通勤列车去车站。

8:00,从北京搭乘高速飞行列车出发.

8:30,到达上海。

9:30,四十分钟行程的高铁到达杭州。

最后乘坐地铁,准时到达会场。


飞行列车,相当于在上面这张图的高铁之外,再增加一道轨道交通,从而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尺度,再次成倍数的缩减。


总结起来,技术上,已经有了可行的思路。人类选择了不断探求生产力的提升,也就会自然催生出更有利于物质和信息流通的方式。


新的交通运输的到来,看起来并不是什么脑洞。当条件充分,高速飞行列车,将会水到渠成。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