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汉上诸姬之首,稳稳地控扼在强楚东出北进的咽喉要道上,是楚国人不得不强拆的史上最强钉子户。可是,面对楚武王的三次征伐,依靠贤臣的辅佐,它虽然伤痕累累,却也让入侵者含恨死于溠水之畔、樠树之下。汉上诸姬尽亡于楚,它却修政以亲兄弟之国,复历三百年而亡,最终倒在了大楚兴起的路上。他就是与楚国较量了三个世纪的汉东大国随(曾)国。
场景一
:公元前706年,丹阳,楚国故都。楚武王熊通在朝会上气冲冲地说:“随侯真不省事,寡人让他给周王捎个信,寡人从此称王,他竟然不搭理寡人,真真地该死!”
令尹斗伯比上前说:“随为汉上诸姬之首,正好挡在大楚东出北进的要路上,大楚若要扩地争霸,必先降伏随国。臣请为王伐之!”
话外音
:鄗京,周公大封诸侯,功臣和宗室们都争着要中原的膏腴之地,只有“文王四友”之一的姬姓大将南宫适没有发言。
南宫适用手指着地图说:“我想去南方,为天子永镇南蛮!”
周公想了想说:“老将军去随国吧,那里地势险要、土地肥沃,境内的铜绿山产铜良多,足以富国强兵,威慑南荒!”
场景二
:随国宫中,随国君臣面对楚兵压境,不禁议论纷纷。
一个臣子说:“早知道楚蛮如此剽悍,当初给他们传话多好,何必代人送过?”
话音未落,另一个臣子厉声道:“请君上速斩此人!想我大随奉王室之命镇抚南境,不就是为了防止楚国危害天下吗?我们怎能腆颜事楚,徒令列国笑话!”
“你真是个死脑筋,当初先君始封时,哪知道今日楚蛮强悍如斯?”最初发话的臣子抢白道。
话外音
:黄国使者进入随宫大殿。他听了随臣们的议论,抗声道:“敝邑虽是嬴姓小邦,然与上国多年姻好,愿悉赋从之,共御楚蛮!”
场景三
:瑕地,楚军大营。楚武王听说随侯派少师入营谈判,就向斗伯比问计。
斗伯比答道:“随为汉东诸姬之首,如果我们盛兵临之,必然会因惧怕而联络诸姬共抗大楚,这样楚国难有胜算。不如我们故意以羸弱之兵示之,少师必然以为楚军不过如此,随侯闻讯后也会因自大而与诸姬离心,彼时方好图之!”
大夫熊率且比摇了摇头说:“你这个小把戏,怎么能瞒得过季梁呢?”
季梁
斗伯比笑了笑说:“这次瞒不过,还有下次,少师是随侯的近臣,早晚会说动随侯的!”
话外音
:少师在楚国大夫薳章的陪同下,在楚营中好一番走马观花,看到楚军尽是羸弱老卒,不禁心头暗喜:“这哪是南方第一强国的军队啊,看来,连年征战的楚国早已是虚有其表了,幸好大随没有被楚人吓住!”
场景四
:随宫,随侯和群臣听了少师的回报,再起议论。
大夫季梁面向随侯,大声道:“君上,切莫被楚军的表象所迷惑。楚人横行江汉多年,熊通更是虎狼之君,岂会率领一支弱旅来战?为今之计,君上应内修民政,外亲同姓,共抗强楚,才是保全之道!”
话外音
:“楚军退了!楚军退了!”斥候传回的消息令随国君臣为之一振。
少师忙趋前奏禀:“君上,楚军退走,我们何不追击之?”
季梁忙道:“君上,楚军未战而退,实在可疑。再者,楚军部伍整齐,若我军贸然追击,恐怕会遭遇不测。”
少师不信,急道:“楚军远来,早已师老兵疲,又见我同姓诸军皆至,定然丧胆,哪还有什么诡计?”
季梁一再力劝随侯“冷静”。随侯最终还是顾虑楚军势大,没敢追击。少师恚然退下。
场景五
:速杞,随军大营,旌旗烈烈。随侯和众臣正在商量应敌之策。
季梁建议道:“楚军势强,不可力敌,只可智取。为今之计,臣有两策:其一,派人去楚营求成,楚人盛气而来,必不许,我军将士闻之,知无退路,必并力死战。其二,楚人尚左,楚王必在左军,我军可避实击虚,先击其右军,待其右军溃败,再全力攻其左军,楚军必败!”
少师抢前道:“季大夫总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依余观之,楚军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我堂堂大随,正应力挫强敌,方显汉东大国风采,请先击左军,一战破敌!”
随侯令人入楚求成,同时命令少师整军,准备先战左军。
那些汉上诸姬,听了少师当年对楚军的描述,这次都不肯派军来援。
话外音
:楚军大营中,楚武王正气愤填膺地对将领们说:“自从上次攻随,寡人已忍随国两年了。去年,寡人好意请随侯到沈鹿会盟,没想到他和黄侯竟然敢不参会。寡人这回一定要给随国好看!”
场景六
:战场之上,断弓折戟遍地皆是,无数的随军将士倒在血泊之中,他们惨死在了与楚国左军精锐交锋的路上。
随侯木然地看着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军队,竟然在楚蛮的锋锐之下,不堪一击,心中悲愤难已。
少师无言以对,脸上写满无奈,楚军的画风肿么变得这么大?
话外音
:季梁建议随侯,再次遣使求成,以获得休养生息的时间,抓紧恢复民力,然后再图报复。
场景七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又惦记上了他的老朋友随国。不过,此次出击,他在准备斋戒时却没来由地感到心神动荡。他将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夫人邓曼。
邓曼凝望着年老气衰的丈夫,悲伤地说:“大王的福禄将尽了。之所以会心神不宁,一定是先王示警。但是楚国男儿,绝不会临阵退缩。请大王善自珍重,力保军队不损,哪怕是死在征战途中,亦是国家之幸!”
话外音
:楚军进展神速,很快进抵下溠。随军沿溠水列阵,准备迎敌。
就在此时,楚武王的征伐之路却走到了尽头。满头白发的楚武王死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樠树之下。
令尹斗祁(斗伯比之弟)与莫敖屈重决定秘不发丧。楚军另辟蹊径,在溠水上筑桥渡河,兵临随都城下。
随人恐惧,忙派人入楚营求成。屈重和随使入见随侯,缔结盟约。屈重请随侯至汉汭与楚武王相会,随侯只得答应。
楚军堂皇而退,一直过了汉江后,斗祁才发布了楚武王的死讯。随人痛悔不已。
场景八
:公元前640年,自觉羽翼已丰的随国联络汉东诸国,背叛楚国,遭到楚国的严厉讨伐。
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随国不得不再次低下高贵的头颅,狼狈地退入随枣走廊深处,甘心沦为楚国的附属国,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
话外音
:此后,“密迩于楚”的随国早已忘记了立国之初的誓言,坚定不移地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楚随友谊维持了两百年,直到有一天,楚军扣响了随宫的大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